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及總體完成情況
《荊楚全書》編纂開題報告會后,我們根據項目投標書中的設計,結合專家和領導的講話,制訂了“十二五”期間的規劃,該規劃分前兩年(即2011-2012)和后四年(2013-2016)兩個階段。2012年通過中期評估檢查后,2013-2016年的研究計劃及總體完成情況如下表:
研究計劃 |
完成情況 |
1、編制《現存湖北古籍總錄》, 全面了解、把握現存荊楚文獻的家底,便於整體工作的部署和調整。 |
100% |
2、完成宋代以前荊楚傳世文獻的點校工作。 |
100% |
3、精選宋代以后份量較大、尚未有整理本且有較大社會影響和較高學術價值的典籍若干種,作為第一批書目優先予以點校。 |
99% |
4、第二批書目的整理完成。 |
100% |
5、第三批書目的整理開展。 |
50% |
6、2013年暑假開展省內各地區文獻調研,前往每一個縣級市,逐一登記調研所獲文獻及其信息,並撰寫各自地區暑期文獻調研報告材料,總結相關工作情況。 |
80% |
現結合工作推進的實際情況匯報如下:
1、已編制《荊楚歷代著述總目》,為下一步點校整理工作提供了翔實的版本目錄依據。
我們對歷代湖北古籍的了解,過去都是參考清末所編《湖北通志》中的《湖北藝文志》。事實上,這部書收錄不夠完整,且有幾百處錯訛,大多數書籍並沒有留存下來。為此,《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組邀請國內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陽海清先生著手編制《現存湖北古籍總錄》。為更全面地反映現存湖北古籍的面貌,陽先生在做編目的同時,也對版本情況加以著錄,將古籍簡目細化為古籍版本目錄,使我們對現存湖北古籍存世狀況心中有數。此項工作已經完成,即將交付出版社出版。見附件(點校成果太多,不便郵寄,請鑒諒)。
2、以子課題為單位,完成首批點校書目。
開題報告后,我們以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湖北叢書》和《湖北先正遺書》為線索,選擇了105種湖北先賢所撰古籍,作為10個課題組首批點校書目。這些書籍,宋代及其以前的佔18部,宋代以后直到清末的佔87部,在湖北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確定《〈荊楚全書〉點校凡例》后,這部分任務由《荊楚全書》編纂中心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負責數部,簽訂合同書,先行點校整理。現已完成99%,即將交付出版社審稿出版。
3、精心組織,加強協調,完成第二批點校書目。
兩年來,除了首批點校書目105種湖北先賢所撰古籍的推進完成外,我們還精心組織、加強協調,陸續完成第二批點校書目,包括十堰大學教育學院《荊楚全書》編纂處第二批子課題項目委托,共計《鄖台志》、《武當福地總真集》、《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大岳太和山志》、《續修大岳太和山志》、《張三豐全集》、《武當紀勝集》、《蘭心詩鈔》、《葆真齋集》等9部文獻333.5萬字的整理點校﹔三峽大學《荊楚全書》編纂處簽訂第二批子課題項目委托,共計王定安著述5種、張盛藻著述2種、朱錫綬著述1種凡8種、235卷、約300萬字的整理點校﹔荊州市社科聯謝葵先生負責《少泉詩集》、《荊州方輿書》、《墨卿談乘》、《江陵志餘》、《三湖漁人集》、《翠筠山館詩存》、《袁中郎遺事》等7種古籍整理點校,共計50卷、約合65萬字,監利縣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俊綸先生負責《百柱堂全集》140萬字、《監利明清譜牒》80萬字的整理點校﹔
4、第三批書目整理的陸續開展。
第三批書目整理包括鄂州胡念征先生負責的張裕釗主要著作《濂亭文集》8卷、《濂亭遺文》5卷、《濂亭遺詩》2卷、《論學手札》和有關書信等,約30萬字,《柯逢時雜著》約25萬字,(唐)元結《次山集》約10萬字,劉復《劉菊坡日記》、《劉菊坡詩集》(均為手稿本)約35萬字,朱峙三《朱峙三日記》(1920-1949)手稿本約150萬字,楊東來《月香山土志》(民國初年手稿本)約5萬字,搜集整理《湖北歷代楹聯選》約20萬字,《湖北金石志史料匯編》約80萬字﹔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人文社科系黃永昌博士承擔的(清)嚴如熤所輯《三省邊防備覽》十四卷(道光二年刊行、道光十年增補)約21萬字與《三省山內風土雜識》(民國二十四年石印本)約2萬字、(明)盧象升《明大司馬盧公奏議(湖北部分)》5卷(道光九年刻本)約8.5萬字、(明)秦金《安楚錄》10卷約8.5萬字、(明)吳守忠《三峽通志》5卷(萬歷十九年刻本)約6.5萬字、(明)高岱《鴻猷錄》16卷(嘉靖三十六年刻本)約16萬字及(明)劉天和撰、周鼎重訂《仲志》4卷(崇禎十三年刻本、康熙增修本)約9萬字,共計6種約71.5萬字﹔武漢市圖書館方面在武漢市文史研究館終生館員徐明庭先生指導下遴選出的一批武漢市圖書館所藏荊楚文獻,由該館古籍部研究人員承擔,計有漢陽縣志館編《藝文略初稿》1冊(約抗日時期編,油印本)2.4萬字、葉調元《漢口竹枝詞》1冊(清道光三十年刻本)2.26萬字、羅洪《羅漢漢口竹枝詞》1冊(鈔本)1.45萬字、楊守敬《兩宋碑目》1冊(鈔本)5.4萬字、周貞亮《駢文欣賞》2冊(稿本)6.76萬字、洪子彬《魯軒詩稿》1冊(清末鈔本)3.486萬字、劉煒華《蒼梧山館集》八卷2冊(民國十二年天門劉氏家鈔本)6.8萬字與《掻首集》一卷1冊(清末鈔本)2.1萬字《碎弦余響》三卷1冊1.3萬字、退軒居士《自娛齋敝帚集古近體詩二卷悔存稿一卷詞一卷聯語一卷》4冊(清稿本)6.8萬字、黃侃《量守廬詞鈔》1冊(民國三十四年排印本)4.1萬字、李致中《楚陂李氏傳家集》(清光緒間黃陂李氏家鈔本)2冊6.2萬字、王葆心《漢滸金石小志》(鉛印本)0.57萬字、王國梓《一夢緣》(鉛印本)1.08萬字,共計12種約73萬字﹔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所劉固盛教授承擔的《雲笈七簽》(140萬字)、《九宮山志》(30萬字)、《長春觀志》(30萬字)點校,共計200萬字﹔漢川圖書館《春柳堂詩鈔》、《葭渚詩艸》、《洗銅山館文鈔》點校整理,總凡3種書,共計三卷,約合6萬字﹔漢川黃良輝研究會李繼平先生《黃氏文鈔》、《証果園詩草》等清代和近代漢川籍文學家詩文集類點校整理,總凡2種書,22萬字﹔江西九江學院吳國富先生《太平山志》點校整理,9萬字。
5、積極爭取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推進全省范圍內的項目開展。
2013年5月,經華中師范大學《荊楚全書》編纂中心項目組努力,爭取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了關於支持《荊楚全書》編纂的通知,從而全面推進全省范圍內的項目開展。
2014年4月,經我們努力,《荊楚全書》編纂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列入《荊楚文庫》大型文化工程,掀開了湖北地方文化建設的新篇章。《荊楚文庫》由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同志任工作委員會主任,省長王國生同志任第一副主任。
6、2013年暑假開展省內各地區文獻調研。
2013年,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專門印發“關於支持《荊楚全書》編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相關部門予以積極配合。這是省委省政府對《荊楚全書》編纂工作的又一大力支持,極大地推動了《荊楚全書》編纂在各地的文獻普查和征集工作。此后不久,荊州、恩施等地市宣傳部紛紛來電詢問《荊楚全書》編纂工作,希望可以早日前往商談合作。為了把握時機、及時跟進、全面推動,《荊楚全書》編纂中心決定於2013年暑假開展省內各地區文獻調研計劃。在《荊楚全書》編纂中心統一部署下,各子課題負責人利用暑期兩周左右時間,分別前往各地、市、州,逐一登記調研所獲文獻及其信息,並撰寫各自地區暑期文獻調研報告材料,總結相關工作情況。迄今為止,我們省內各地區文獻調研共計著作類100多部,家譜600多種,碑刻、契約文書200多件,以及大量檔案資料。
7、在湖北省內廣泛協作,包括江西部分單位加入全書編纂隊伍。
兩年來,我們在湖北省內廣泛協作,組織各地院校及相關研究機構力量,全面推進《荊楚全書》編纂的深入開展,合作單位近20家。比此前有所突破擴大的是,包括江西九江學院等湖北周邊部分單位,因廣義楚文化的緣故也加入叢書編纂,負責本地區相關文獻的整理研究。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對省內各地區文獻尤其是散見於民間的文獻開展調查。
兩年來,我們在省內部分地區開展文獻調查,並征集和研究散見於民間的荊楚古籍,以及荊楚地區歷代碑刻、譜牒(族譜、家譜、宗教寺院志等)等民間文獻。具體情況見下表。
2、及時結合《荊楚全書》編纂工作實際,調整工作方案,不定期舉行相關工作會議、學術會議,商討項目開展的各種問題。
2012年9月27日上午九點,《荊楚全書》編纂點校體例討論會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總協調人、科研部彭南生部長,《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總協調人周國林教授、《荊楚全書》編纂中心辦公室主任許剛副教授及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王建槐、編輯王皓和馬駿等先生與會。鑒於《荊楚全書》編纂項目內容龐雜、時段跨度長遠、所收部類繁多、著述體裁各異,無論是資料收集、文獻整理還是出版加工,都需要課題組人員的齊心協力、集思廣益﹔此次就點校體例所召開的討論會,就是針對整理與出版這兩方面工作的前期基礎性協調,修正后的點校體例將對下一步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2012年11月9日,中共麻城市委咨政、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政協原主席凌禮潮在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會議室,主講“《荊楚全書》編纂與鄂東文化研究第三期學術沙龍”。本次沙龍由《荊楚全書》黃岡師范學院編纂處主任、文學院副院長、鄂東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桂生博士主持。黃岡師范學院副校長、鄂東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金奇教授,編纂處部分成員共20余人參加。李金奇副校長向凌禮潮頒發了鄂東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和《荊楚全書》編纂專家聘書。凌禮潮則結合自己多年從事“湖廣填四川”研究心得,以及所掌握的大量家譜、地方志等文獻資料,作了《“江西填湖廣”與“湖廣填四川”比較研究》的學術報告。他認為要把“江西填湖廣”與“湖廣填四川”作為整體,與歷史上其他幾次移民運動進行比較研究,以彰顯這兩大移民運動在移民史研究中的特色和歷史地位。他還認為這兩大移民運動因移民潮發生時間相同,互為因果、遞進延續,移民規模的量化研究也均有實質性進展,兩處“移民發源地”即鄱陽瓦屑壩、麻城孝感鄉均可考實而具有相同性,但兩者差異性突出表現在“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以軍事移民為最,而“江西填湖廣”移民則具有更多逃避賦役的特點。
2013年1月15日,《荊楚全書》2012年總結推進會在歷史文獻所會議室召開,《荊楚全書》課題總協調人、科研部彭南生部長,歷史文化學院吳琦院長、付海晏副院長,《荊楚全書》課題總協調人周國林教授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參加會議。彭南生部長最后總結指出,《荊楚全書》編纂今后可考慮點校、影印等多種整理方式,但是第一批子課題書目還是要點校為宜,今后的出版也以直排版式為佳﹔其次,點校說明要有一個范本,由張全明教授撰寫一個交由大家討論,各子課題負責人在整理過程中有何問題也要及時提出來商議。本次會議是《荊楚全書》編纂2012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同時也是2013年上半年工作的啟動預備,對於《荊楚全書》編纂的下一步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2013年3月24—30日,《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總協調人彭南生教授、周國林教授,前往日本進行學術訪問,參加早稻田大學學術會議,並圍繞《荊楚全書》編纂進行文獻的調查與收集。課題組成員於早稻田大學、東洋文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查閱資料,獲得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並為在日本更廣泛地收集資料,與日本早稻田大學熊遠報先生等有關人員達成了合作意向。這是《荊楚全書》編纂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2013年6月19日下午,《荊楚全書》編纂暑期省內各地區文獻調研布置會議在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召開,《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總協調人、華中師范大學科研部部長彭南生教授,《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總協調人周國林教授及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吳琦教授、副院長付海晏教授,《荊楚全書》編纂各子課題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由彭南生部長主持,彭部長首先就前段時間將《荊楚全書》編纂工作進展匯報省委省政府的情況作了介紹和說明,包括爭取經費、省委宣傳部下發支持《荊楚全書》編纂文件、150萬字整理工作量立為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其次就此次會議主題(暑期調研)作了強調,並對《荊楚全書》編纂首批子課題交稿提出了督促要求。其次,周國林教授就暑期文獻調研計劃作了詳細部署,各子課題負責人紛紛就暑期地區文獻調研建言獻策。
此外,我們利用相關子課題負責人外出參加學術會議的各種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外宣傳、交流《荊楚全書》編纂。這對於《荊楚全書》編纂下一期工作中的各方面合作極為有利。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為增強《荊楚全書》編纂項目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擴大影響,我們一直注意新聞發布和成果推介,遵照國家社科規劃辦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積極通過各類媒體報道擴大本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在線發布了數十篇反映工作進展和項目成果的新聞,專門的“《荊楚全書》編纂資訊網”也已開通。光明網、鳳凰網、新華網、人民網、湖北電視台、湖北日報、荊楚網、《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國家級、省級媒體刊物對本項目都有多角度報道,三峽日報、荊州日報、楚天都市報、三峽晚報、南鄂晚報、宜都電視台等省內媒體也積極向社會大眾宣傳編纂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各項進展,項目負責人或研究人員還接受了部分媒體的採訪。華中師范大學等項目實施單位的黨委宣傳部及其下屬的校園媒體也積極在校內進行宣傳。初步統計,“荊楚全書”關鍵詞在谷歌、百度的全字匹配搜索結果分別達到了3520條和3590條。
報道《荊楚全書》編纂的各類各級媒體一覽表
媒體 |
類型 |
級別 |
光明網 |
網絡 |
全國 |
鳳凰網 |
網絡 |
全國 |
新華網 |
網絡 |
全國 |
人民網 |
網絡 |
全國 |
荊楚網 |
網絡 |
省級 |
中國社會科學報 |
報紙 |
全國 |
湖北日報 |
報紙 |
省級 |
楚天都市報 |
報紙 |
省級 |
三峽日報 |
報紙 |
地方 |
荊州日報 |
報紙 |
地方 |
三峽晚報 |
報紙 |
地方 |
南鄂晚報 |
報紙 |
地方 |
湖北電視台 |
電視 |
省級 |
宜都電視台 |
電視 |
地方 |
為積累成果和總結工作經驗,我們還定期出版了《荊楚全書》編纂工作簡報。截至目前,《荊楚全書》編纂中心已印制了6期工作簡報,並寄送國家社科規劃辦、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國內相關單位及個人。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完成《荊楚歷代著述總目》的前期成果《現存湖北古籍總錄》。
《現存湖北古籍總錄》是迄今為止最全面地反映現存湖北古籍面貌的圖書館藏目錄專著,陽海清先生在做編目的同時,也對版本情況加以著錄,將古籍簡目細化為古籍版本目錄,使我們對現存湖北古籍存世狀況心中有數。此項工作已經完成,即將交付出版社出版。
(二)完成105種計1500多萬字的文獻點校工作。
兩年來,由《荊楚全書》編纂項目組子課題負責人牽頭,集中精力,點校整理了105部典籍。30多位研究人員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投入工作,現已完成點校的主要任務。具體目錄如下:
1) [清]傅以漸等奉敕撰《御定易經通注》四卷
2) [明]郝敬撰《易領》四卷
3) [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十卷
4) [清]李道平撰《易筮遺佔》一卷
5) [清]秦篤輝撰《易象通義》六卷
6) [明]郝敬撰《尚書辨解》十卷
7) [明]郝敬撰《毛詩原解》三十六卷
8) [清]陳大章撰《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
9) [明]郝敬撰《春秋非左》二卷
10) [清]易本烺撰《春秋楚地答問》一卷
11) [明]陳士元撰《論語類考》二十卷
12) [清]程大中撰《四書逸箋》六卷
13) [明]陳士元撰《孟子雜記》四卷
14) [清]陳士珂撰《孔子家語疏証》十卷
15) [清]易本烺撰《伸顧》一卷附[清]王家鳳撰《札記》一卷
16) [明]鍾惺撰《史懷》二十卷
17) [清]秦篤輝撰《讀史剩言》四卷
18) [清]熊賜履撰《學統》五十三卷
19) [明]陳士元撰《江漢叢談》二卷
20) [清]易本烺撰《雲杜故事》一卷
21) [清]王柏心撰《導江三議》一卷附《上何方伯書》一卷
22) [明]陳士元撰《姓觿》十卷附錄一卷
23) [清]易本烺撰《姓觿栞誤》一卷附[清]丁兆鬆撰《札記》一卷
24) [明]陳士元撰《名疑集》四卷附[清]丁兆鬆撰《札記》一卷
25) [清]胡承諾撰《繹志》十九卷附[清]周以存撰《札記》一卷
26) [清]胡承諾撰《讀書說》四卷附[清]闕名撰《年譜》一卷
27) [清]李元撰《蠕范》八卷附[清]王家鳳撰《札記》一卷
28) [清]秦篤輝撰《平書》八卷
29) [清]王柏心撰《樞言》一卷續一卷
30) [漢]王逸撰《楚辭章句》十七卷
31) [宋]朱震撰《漢上易傳》十一卷
32) [宋]朱震撰《周易卦圖》三卷
33) [宋]朱震撰《周易叢說》一卷
34) [宋]項安世撰《周易玩辭》十六卷
35) [明]陳士元撰《易象鉤解》四卷
36) [明]陳士元撰《易象匯解》二卷
37) [宋]王質撰《詩總聞》二十卷
38) [明]李先芳撰《讀詩私記》五卷
39) [明]劉績撰《三禮圖》四卷
40) [清]楊守敬撰《春秋谷梁傳考異》一卷
41) [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二十四卷
42) [宋]宋庠撰《國語補音》三卷
43) [宋]王質撰《紹陶錄》二卷
44) [明]廖道南撰《殿閣詞林記》二十二卷
45) [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一卷
46) [宋]宋祁撰《益部方物略記》一卷
47) [明]何宇度撰《益部談資》三卷
48) [清]葉封撰《嵩陽石刻集記》二卷
49) [漢]陸賈撰《新語》二卷
50) [宋]項安世撰《項氏家說》十卷附錄二卷
51) [北周]庾季才撰《靈台秘苑》十五卷(原一百二十卷,現存者為[宋]王安禮等奉敕重修本)
52) [梁]庾肩吾撰《書品》一卷
53) [宋]黃休復撰《益州名畫錄》三卷
54) [宋]米芾撰《畫史》一卷
55) [宋]米芾撰《書史》二卷
56) [宋]米芾撰《寶章待訪錄》一卷
57) [宋]米芾撰《海岳名言》一卷
58) [宋]米芾撰《海岳題跋》一卷
59) [元]湯厚撰《古今畫鑒》一卷
60) [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一卷
61) [宋]米芾撰《硯史》一卷
62) [唐]陸羽撰《茶經》三卷
63) [晉]戴凱之撰《竹譜》一卷
64) [明]周祈撰《名義考》十二卷
65) [宋]宋祁撰《宋景文公筆記》三卷
66) [宋]王得臣撰《麈史》三卷
67) [宋]魏泰撰《東軒筆錄》十五卷
68) [宋]張知甫撰《張氏可書》一卷
69) [明]耿定向撰《先進遺風》二卷
70) [宋]黃休復撰《茅亭客話》十卷
71)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前集二十卷續集十卷
72) [唐]李筌撰《陰符經疏》三卷
73) [唐]王子元撰《亢倉子》一卷
74) [清]汪梧鳳撰《屈原賦注音義》三卷
75) [北周]庾信撰《庾子山集》十六卷
76) [唐]李邕撰《李北海集》五卷
77) [唐]孟浩然撰《孟浩然集》四卷
78) [唐]許渾撰《丁卯集》二卷
79) [唐]皮日休撰《文藪》十卷
80) [宋]宋庠撰《元憲集》三十六卷
81) [宋]宋祁撰《景文集》六十二卷拾遺二十二卷
82) [宋]鄭獬撰《鄖溪集》二十八卷
83) [宋]米芾撰《寶晉英光集》八卷補遺一卷
84) [宋]吳則禮撰《北湖集》五卷
85) [宋]張嵲撰《紫微集》三十六卷
86) [宋]王之望撰《漢濱集》十六卷
87) [宋]王質撰《雪山集》十六卷
88) [宋]楊冠卿撰《客亭類稿》十四卷
89) [元]程巨夫撰《雪樓集》三十卷
90) [元]李士瞻撰《經濟文集》六卷
91) [元]丁鶴年撰《鶴年詩集》三卷
92) [元]李繼本撰《一山文集》九卷
93) [明]王廷陳撰《夢澤集》十七卷
94) [唐]皮日休撰《鬆陵集》十卷
95) [元]楊士弘輯《唐音》十五卷
96) [宋]魏泰撰《臨漢隱居詩話》一卷
97) [宋]吳聿撰《觀林詩話》一卷
98)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二十八卷
99) [明]吳國倫《甔甀洞集》八十一卷
100) [明]王廷陳《夢澤集》十七卷
101) [清]顧景星《白茅堂集》四十六卷
102) [清]劉子壯《屺思堂文集》九卷
103) [清]杜浚《變雅堂遺集》二十卷
104) [清]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十六卷卷
105) [清]金德嘉《居業齋文集》五十二卷
(三)完成共計918.5萬字的第二批點校書目工作。
具體目錄如下:
1) [明]彭遵古撰 《鄖台志》十卷
2) [元]劉道明撰 《武當福地總真集》三卷
3) [明]任自垣撰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十五卷
4) [明] 盧重華撰《大岳太和山志》九卷
5) [民國]趙夔撰 《續修大岳太和山志》八卷
6) [明]張三豐撰 《張三豐全集》八卷
7) [元]羅霆震撰 《武當紀勝集》一卷
8) 《蘭心詩鈔》
9) [清]賈洪詔撰 《葆真齋集》六卷
10) [明]王恪撰 《少泉詩集》十卷
11) [明]雷思霈撰 《荊州方輿書》
12) [明]張懋修 撰 《墨卿談乘》十四卷
13) [清]孔自來撰 《江陵志餘》十卷
14) [清]劉士璋撰 《三湖漁人集》八卷
15) [清]魁玉撰 《翠筠山館詩存》二卷
16) [明]劉大杰撰 《袁中郎遺事》
17) [清]王柏心撰 《百柱堂全集》五十三卷
18) 《監利明清譜牒》
(四)在文獻調查中獲取了一批稀見古籍。
我們在文獻調查過程中獲取了一批少見的鈔本、稿本和刻本信息,有些文獻不見於一般性古籍目錄,甚至是難得的孤本。我們對這些信息都加以登記,並量力而行,利用一切機會復制、拍照了部分文獻,留存於編纂中心資料室。
(五)結合整個項目的整理研究,編輯《荊楚文史叢刊》。
在《荊楚全書》編纂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新的學術問題,因此結合項目的整理研究,推出《荊楚文史叢刊》,收錄大家在項目工作過程中的一些心得思考。目前第一輯征稿工作已經結束,正在審稿加工過程中,之后將交付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指導參與《荊楚全書》編纂的助理研究生,以《荊楚全書》所收文獻為研究專題,撰寫系列碩士學位論文。
今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中,有3位同學以《荊楚全書》為題,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分別是邱亞的《廖道南<楚紀>研究》(周國林教授指導)、張海丹的《清代監利家譜的史料價值研究》(周國林教授指導)、代昌雄的《晚清民國時期監利孝文化研究——以監利家譜、方志為中心》(許剛副教授指導),其中邱亞同學的碩士論文獲得老師們的一致好評,並順利考取博士﹔明年畢業的同學中,有錢利平的《鄂州家譜研究》等選題,已通過開題報告,陸續進入撰寫中。
(七)在調查和點校等工作的基礎上,發表了一些研究性學術論文。現將已發表研究論文成果列表如后。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近代中國老庄學研究 |
劉固盛 |
論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
45 |
|
2 |
傳統慈善組織與社會發展——以明清湖北為中心 |
黃永昌 |
論著 |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9月 |
30.6 |
|
3 |
楚書法史 |
王祖龍 |
論著 |
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年6月 |
35 |
|
4 |
湖北文學通史·古代部分(上下冊) |
王齊洲 |
論著 |
長江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 |
80 |
|
5 |
滄浪地源考 |
王永國 |
論著 |
武漢出版社2012年11月 |
23 |
|
6 |
清代湖北義學研究 |
馮明 |
論著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 |
23 |
|
7 |
張三豐研究論文集 |
楊國英 |
論文集 |
長江出版社2012年7月 |
40 |
|
8 |
移民、商幫與社會變遷 |
李桂生 |
論文集 |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 |
40 |
|
9 |
明清移民與社會變遷 |
凌禮潮 |
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
51.9 |
|
10 |
十堰古代詩歌集 |
王學范、嚴永金 |
文獻整理 |
長江出版社2013年8月 |
130 |
|
11 |
鄖陽府志 |
潘彥文,郭鵬 |
文獻整理 |
長江出版社2012年7月 |
28 |
|
12 |
下荊南道志 |
潘彥文,郭鵬 |
文獻整理 |
長江出版社2012年 |
25 |
|
13 |
鄖台志 |
潘彥文,郭鵬 |
文獻整理 |
長江出版社2013年4月 |
40 |
|
14 |
興國州志校注 |
董恩林 |
文獻整理 |
崇文書局2012年8月 |
120 |
|
15 |
鄖陽古代詩歌集 |
王學范 |
文獻整理 |
中國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 |
18 |
|
16 |
清代的善人群體與慈善網絡 |
黃永昌 |
論文 |
《三峽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
0.9 |
|
17 |
明清時期漢水流域環境變遷及其影響 |
黃永昌 |
論文 |
《湖北經濟學院》2012年第7期 |
0.4 |
|
18 |
清代的報驗善舉與社會整頓——以江南為中心 |
黃永昌 |
論文 |
王雲主編《區域、跨區域與文化整合"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
1.3 |
|
19 |
傳說與歷史之間——“麻城孝感鄉”的三重面向 |
黃永昌 |
論文 |
凌禮潮主編《明清移民與社會變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
1.5 |
|
20 |
論陳柱的老學成就 |
劉固盛 |
論文 |
《人文雜志》2012年第3期 |
1.2 |
|
21 |
論梁啟超的老學思想 |
劉固盛 |
論文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
1.4 |
|
22 |
熊鐵基先生的道家研究 |
劉固盛 |
論文 |
《熊鐵基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
1.5 |
|
23 |
全真道與老庄學研究的新進展 |
劉固盛 |
論文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 |
0.7 |
|
24 |
《老子集成》的文獻價值 |
劉固盛 |
論文 |
《中國道教》2012年第4期 |
0.5 |
|
25 |
黃老道新論 |
劉固盛 |
論文 |
《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八輯,三秦出版社2012年 |
1 |
|
26 |
陳景元老庄學對二程理學的影響 |
劉固盛 |
論文 |
《道家文化研究》第26輯,三聯書店2012年 |
2 |
|
27 |
近代中國老庄學與進化論思潮 |
劉固盛 |
論文 |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
1.6 |
|
28 |
近代中國老庄學與經世致用思潮 |
劉固盛 |
論文 |
《中州學刊》2013年第4期 |
0.9 |
|
29 |
高亨先生的老子研究 |
劉固盛 |
論文 |
《老子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中國鹿邑國際老子文化論壇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
1 |
|
30 |
論蔣錫昌的老子研究 |
劉固盛 |
論文 |
《第二屆全真道與老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
1 |
|
31 |
論近代老學的佛教詮釋 |
劉固盛 |
論文 |
《暨南學報》2013年第3期 |
1.5 |
|
32 |
老子思想與現代柔性管理 |
劉固盛 |
論文 |
《武當道教》2013年第4期 |
0.8 |
|
33 |
論近代老學的道教詮釋 |
劉固盛 |
論文 |
《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1期 |
1.5 |
|
34 |
明清麻城軍事人口遷徙與“麻城孝感鄉”的祖籍認同 |
黃權生; 羅美潔 |
論文 |
《湖北社會科學》 2013-01-10 |
1.3 |
|
35 |
東漢至隋朝三峽軍事浮(索)橋及其攻防戰 |
黃權生; 羅美潔 |
論文 |
《軍事歷史研究》2013-06-20 |
1.4 |
|
36 |
從歐陽修詩文看北宋夷陵的風土人情 |
王前程; 楊閃閃 |
論文 |
《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5 |
0.9 |
|
37 |
三峽方言難字考 |
李友益 |
論文 |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3-01-25 |
0.5 |
|
38 |
劉備的迷信心理與三峽三國地名傳奇 |
王前程 |
論文 |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1-25 |
0.4 |
|
39 |
從《楚腰》看楚舞遺存及其當代復現 |
張玉玲 |
論文 |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2-12-31 |
0.4 |
|
40 |
古籍數字化利弊芻議 |
黃河 |
論文 |
《新世紀圖書館》2013-05-20 |
0.5 |
|
41 |
三峽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舉要 |
黃河 |
論文 |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3-03-25 |
0.5 |
|
42 |
關於“滄浪之水”的文化價值思考 |
王學范 |
論文 |
《鄖陽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4期 |
1 |
|
43 |
論王世貞的武當詩歌 |
王學范 |
論文 |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2期 |
0.9 |
|
44 |
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化之思考 |
姚偉鈞 |
論文 |
《湖北文化發展論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4月 |
1.2 |
|
45 |
老坡去后何人繼——論李綱對蘇軾的承繼 |
方星移 |
論文 |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0.8 |
|
46 |
論蘇東坡的人生姿態 |
方星移 |
論文 |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
0.7 |
|
47 |
明代詩人王廷陳諸問題研究 |
陳志平 |
論文 |
《理論探討》2014年第3期 |
0.8 |
CSSCI擴展版 |
48 |
清代鄂東狀元劉子壯家世考述 |
劉飖 |
論文 |
《武漢文博》2013年第1期 |
0.6 |
|
49 |
移民活動與門派武術的流傳——以江西門字拳為例 |
莫晸 |
論文 |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 理論版)》2013年第3期 |
0.6 |
|
50 |
鄂東文化的人類學考察 |
方正 |
論文 |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1期 |
1.2 |
|
51 |
人文重鎮形成的文化生態——以明代黃州府為考察中心 |
方正 |
論文 |
《江漢論壇》2013年第3期 |
1.4 |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2013年第 5期全文轉載 |
52 |
商周至元明清區域中心城市確立的歷史地理學考察 |
方正 |
論文 |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3期 |
1.1 |
|
53 |
張居正改革群體的形成及構成特征 |
馮明 |
論文 |
《理論探討》2013年8月刊 |
1 |
|
54 |
“江西填湖廣暨江右商幫”研究回眸與前瞻 |
馮明 |
論文 |
《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
0.9 |
|
55 |
張居正家世考辨 |
馮明 |
論文 |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1期 |
0.6 |
|
56 |
張居正與同鄉、同僚、屬下關系考辨 |
馮明 |
論文 |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3年第1期 |
0.7 |
|
57 |
張居正與恩師、同年、門生關系考辨 |
馮明 |
論文 |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
0.8 |
|
58 |
清代湖北義學中官民參與的幾種模式 |
馮明 |
論文 |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3期 |
0.5 |
|
59 |
清代湖北義學中民間力量的角色與地位 |
馮明 |
論文 |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 理論版)》2013年第3期 |
0.7 |
|
60 |
清代湖北義學經費運營探析 |
馮明 |
論文 |
《天中學刊》2013年第5期 |
0.9 |
|
61 |
論清代湖北義學中官方的角色與地位 |
馮明 |
論文 |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
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