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各子課題均按照原規劃的時間進度執行,在范圍和時間上都有序進行。其中,子課題“當前社會的文學閱讀和接受調查”主要調查了農民工的文學閱讀情況(一般調查與深度調查相結合)、中文系大學生的文學閱讀情況、新聞從業人員的閱讀媒介情況,中學生、大學生對郭敬明的接受情況,以及對《時代文學》的接受情況做了調查研究工作,撰寫了相應的多篇論文﹔子課題“網絡文學及其他新媒體文學的調查研究”主要調查了網絡媒體對一些重要作家的文學接受情況,一些重要網絡文學作品文學性的考察,以及紙質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復雜關聯,並對手機文學等自媒體文學形式進行了調查研究﹔子課題“當前社會中文學生產的實証研究”的主要工作:一是對安徽壽縣村落文學生活的現狀進行了走訪和調研,特別是結合1960年代同一地區曾經發生的文學閱讀與接受情形,通過當事人重訪和文獻梳理,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該地文學人口與文學接受的具體情況﹔二是對湖南文藝出版社的人文讀本《讀有所得》進行了跟蹤調研,通過編讀人員訪談、刊物數據分析、撰稿人背景及出版運行機制等,深入分析了此類出版物的文學取向和閱讀效應。子課題“文學經典在當前社會的傳播和影響研究”主要在大學生范圍內,對魯迅、老舍、張愛玲、莫言的接受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分別寫出了上述作家接受情況的調查報告和《次文學、戲說與文學經典——當前大學生對文學經典接受狀況調查》。同時,還調查了新浪讀書、騰訊讀書、豆瓣讀書、新華悅讀等互聯網讀書欄目,以及2012-2013年的央視科教頻道的讀書節目、鳳凰衛視中文電視台的《大家書齋》和河北衛視的讀書節目。據此寫出了《新媒體對現當代文學經典的傳播》的文章。子課題“當前社會的非主流文學生態研究” 展開了以下工作:1:校園文學生活問卷調查﹔2:中學生文學經典閱讀調查﹔3:山東省十所高校話劇社團訪談﹔4:“文學生活”理論研究。已寫作論文4篇,發表論文3篇。另增加子課題“當代社會的古典文學閱讀和接受調查研究”調查了山東文藝出版社、齊魯書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多個古籍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大學師生,撰寫了多種調研報告,主要由《關注普通人的文學閱讀———當代普通市民的古典文學生活調查》、《當前青少年古典文學閱讀與接受調查——以山東省中學生為例》和《古典文學生活調查報告》等。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研究的調查范圍非常廣泛。在大學生相關調查上,涉及到全國各地的數十所高校,包括從北京大學等985高校到一般專科院校的多個層次,在其他調查上,涉及到近十個省市的農民工,以及上海、廣州等新聞媒體人員,還有多個重要文學期刊、網絡和電視讀書節目。既有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也有典型的個案調查。
學術交流情況也非常廣泛。其一,2013年10月18—20日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當前社會文學生活研究”暨“山東大學當代中國文學生活研究中心”成立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2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8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做了報道,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其二,本課題研究成果“文學閱讀調查”於2014年3月以書面形式向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做了匯報。在調查中,與山東、江蘇、河北、湖南等地作家協會聯絡部有很好的合作交流。其三,與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北師大等相關學術團隊保持良好共享交流關系,特別是在文情報告、市民讀書現狀和網絡文學研究方面交流頻繁。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其一,我們組織開展了面向社會各階層的“文學生活館”的讀書普及工作,與民營書店“品聚書吧”和大眾媒體《濟南時報》等進行合作,請相關專家介紹和普及各個時期的文學和文化知識,免費向市民開放和宣傳,受到廣泛好評。其二,印刷《2013年中國文學生活報告》藍皮書,向國家社科規劃辦、中國作協、山東省宣傳部、山東省作協等有關管理部門進行了贈送和推介。其三,創辦了名為“山東大學中國文學生活調查”的網頁,設置在“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網站內“學術研究”欄目中(網址http://www.lit.sdu.edu.cn/),對課題成果做了多方面的的廣泛宣傳。其四,本課題研究成果“文學閱讀調查”於2014年3月以書面形式向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做了匯報,得到充分肯定,並獲得了中國作協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 代表性成果簡介:
溫儒敏《文學生活概念與文學史寫作》,原載《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主要從理論上探討文學生活概念的提出對當前文學史寫作和研究的意義,是對文學生活理論一次較為深入而系統的闡述。主要觀點是,既有文學史寫作局限於文本之內,是內循環研究,不適應現代文學發展的需要,應該進入外循環系列,拓展文學史的范疇。改觀點對現有文學史寫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具有創新性的意義。
溫儒敏《文學研究的價值危機與當代責任》,原載《光明日報》2014年3月17日。主要從文學的當代處境和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角度進行思考,闡釋文學生活調查研究對現實文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主要觀點是,當前文學研究局限於文學內部研究,是對文學責任感的喪失,也隔斷了文學與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文學生活研究能夠很好地連接文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有助於文學實現自己的生活責任意識。
黃萬華《文學生活:當代社會文學轉型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原載《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主要立足於當前社會文學轉型的背景,思考文學生活研究的現實文化意義。主要觀點是,當前社會處於急劇的社會文化轉型時期,文學需要承擔更多的文化建設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文學生活研究有利於文學的文化思考,有利於文學發揮出自身的文化建設功能,從而為當前社會文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② 階段性成果:一共發表論文23篇,其中CSSCI期刊論文17篇,包括《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報刊。
具體論文目錄清單,見下表。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文學研究的價值危機與當代責任 |
溫儒敏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4年3月17日 |
2000 |
|
2 |
走出信息過量的焦慮 |
溫儒敏 |
論文 |
人民日報2014年2月11日 |
1200 |
|
3 |
文學生活概念與文學史寫作 |
溫儒敏 |
論文 |
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
8000 |
|
4 |
文學研究也要接地氣 |
溫儒敏 |
論文 |
求是2013年12期 |
4000 |
|
5 |
文學生活:當代社會文學轉型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 |
黃萬華 |
論文 |
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3期 |
11000 |
|
6 |
大學中文系學生文學閱讀調查 |
賀仲明 王世誠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4年5期 |
11000 |
|
7 |
如何讓鄉村發出自己的聲音 |
賀仲明 |
論文 |
《文藝爭鳴》2013年第7期 |
9000 |
|
8 |
諾獎之后關於莫言的閱讀接受調查 |
史建國 |
論文 |
文藝爭鳴2014年2期 |
11000 |
|
9 |
離開風暴----讀安琪長詩《你無法模仿我的生活》 |
師力斌 |
論文 |
《文藝爭鳴》,2013年10期 |
9000 |
|
10 |
從文學看當下中國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
師力斌 |
論文 |
《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年1期 |
11000 |
|
11 |
“小時代”的小感傷 |
陳紅,程振紅 |
論文 |
《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
8000 |
|
12 |
從《讀有所得》看人文讀本的文學趣味 |
葉誠生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4年5期 |
10000 |
|
13 |
歷史鉤沉:1965年安徽壽縣九裡公社“文學生活”調查 |
謝錫文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4年5期 |
9000 |
|
14 |
當前大學生對莫言接受狀況調查 |
張學軍 |
論文 |
文藝爭鳴2014年2期 |
8500 |
|
15 |
當前大學生對張愛玲的接受狀況調查 |
孫俊杰 |
論文 |
文藝爭鳴2014年2期 |
11000 |
|
16 |
高校校園戲劇生活調查 |
劉方政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4年4期 |
12000 |
|
17 |
“文學生活”概念的提出、內涵及意義 |
劉方政 |
論文 |
《山東大學學報》2014年 4 期 |
10500 |
|
18 |
想象共同體的重建與當當文學生活 |
唐錫光 |
論文 |
《山東大學學報》2014年 4期 |
93000 |
|
19 |
當代普通市民的古典文學生活調查 |
欒妮 |
論文 |
《甘肅社會科學》 2014 年第2 期 |
10000 |
|
20 |
農民工文學閱讀情況再調查 |
賀仲明 |
論文 |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
8000 |
|
21 |
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現亟需價值引導 |
賴洪波 |
論文 |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與當代文藝評論》,中國文聯出版2013年12月版。 |
8000 |
|
22 |
作者與讀者關系視閾下的網絡文學 |
程振紅 |
論文 |
棗庄學院學報2013年6期 |
9000 |
|
23 |
論新世紀以來的類型化小說 |
史建國 |
論文 |
時代文學2004年1期 |
9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