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分三大板塊,一是對現有唐宋文學編年成果進行集成化數字化處理,將唐宋作家作品編年的成果盡行錄入數據庫,二是對尚無編年成果的唐宋作家作品進行編年系地考訂,三是利用GIS技術開發以歷史地圖為平台的信息系統,將作家作品編年系地數據庫與矢量化的歷史地圖整合,使作家作品編年系地信息在地圖上得到呈現。
這三大板塊都進展順利,取得的成果大大超過預期。
1.完成了86位作家編年系地數據庫。
截至2014年5月底,已完成86家《唐宋作家編年系地數據庫》,包括唐代的魏征、“四杰”、沈佺期、宋之問、張說、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昌齡、韋應物、柳宗元、李紳、孟郊、賈島、張徹、皎然、陸龜蒙、羅隱、鄭谷、皮日休、貫休等25家,宋代的包拯、陳傅良、陳瓘、陳師道、程珌、程俱、鄧肅、范成大、馮京、韓琦、賀鑄、洪邁、胡瑗、寇准、李壁、李光、李清照、李侗、劉辰翁、劉過、呂陶、秦觀、沈煥、舒岳祥、蘇轍、蘇頌、蘇籀、孫覺、唐仲友、王令、王遂、王十朋、王以寧、王禹偁、王铚、王灼、魏了翁、文彥博、吳中復、謝翱、謝枋得、徐鹿卿、徐夢莘、徐鉉、薛季宣、晏殊、晏幾道、楊億、葉適、尤袤、余靖、袁樞、張栻、張先、張炎、張元干、章楶、曾協、鄭剛中、鄭伯熊鄭獬等61家,近100萬字。
另開發成《宋代文官編年檢索系統》,140多萬字。
《20世紀唐五代文學研究論著目錄檢索系統》,93萬字。
《宋代文官編年檢索系統》收錄兩宋時期京朝官、路分長官和郡守任職時間、地點的數據132972條,可以從時間、地點、職官、人物等角度查詢、統計兩宋時期每年每地的京朝官、路分長官和知州郡守的任職情況。在系統中選擇或點擊兩宋時代任意一年,數據庫即呈現該年所有京朝官、路分長官和郡守長官的姓名及其任職情況﹔點擊或選擇任一路名、州名,可了解歷年在此地任職的所有長官的姓名和任職年份。
《20世紀唐五代文學研究論著目錄檢索系統》,收錄二十世紀海內外有關唐五代文學研究的論著目錄35014條,其中海外目錄12322條,可多角度查詢並統計百年來海內外有關唐五代作家作品的研究狀況。在系統中輸入唐五代任一作家姓名,即可呈現20世紀海內外研究該作家的全部論文著作目錄。這兩個數據庫都可與《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台》鏈接融合使用。
2.撰寫了100多萬字的作家作品編年系地論著。
《唐宋作家編年系地數據庫》,主要是利用已有成果錄入,而作家作品編年系地論著,則是對尚無編年成果的作家作品進行新的考訂,已完成:
《齊己年譜》,25萬字,中央民族大學王秀林副教授著﹔
《北宋熙豐元祐文學編年》28萬字,湖南科技大學李一飛教授著﹔
《兩宋作家生平事跡叢考》58萬字,湖北科技學院王可喜教授、南京政治學院朱光立副教授、湖州師范學院潘明福副教授、武漢大學陳小青和田甘博士合著。包括吳中復、馮京、王韶、范純仁、崔鶠、范鎮、吳芾、王質、丘崈、王遂、王邁、趙以夫、王炎、王阮、尤袤等十五家年譜。
3.信息平台初步建立,預期功能基本實現。
最令人鼓舞的是,經武漢熙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項目支撐性的數字地圖平台已初步建立,設計的預期功能已基本實現。平台地圖,可根據用戶需要放大和縮小。初次出現為一級地名,用鼠標拉動后可出現二級地名和三級地名,用法如百度地圖。平台分“地圖呈現”和“檢索統計”二大板塊。
地圖呈現有“作家、時間、地點”三個窗口(參附件1),用戶可選擇相關窗口查詢和呈現每個年度、每個地點的作家活動經歷和創作情況。在“作家”窗口輸入或在下拉菜單中選擇作家姓名,右邊地圖即可呈現該作家一生的活動地點和創作地點,進一步點擊其中的地點,地圖即彈出一個數據框,顯示作家在此地的活動時間、活動內容和作品篇名。在“時間”窗口或下拉菜單中選擇一個年度,右邊地圖即可呈現這一年全國各地有哪些作家在何地出生、去世、活動和創作,點擊其中的地點,又彈出一個數據框,詳細顯示每個作家的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和在此所作作品的篇名。在“地點”窗口或下拉菜單中選擇一個地名,右邊地圖即可呈現是哪些作家何時在此地有活動和創作。
檢索統計板塊有“查詢顯示”、“統計生成”和“分析提取”三個窗口。“查詢顯示”,可分別按作家、作品、年代、地名查詢,也可綜合查詢。點擊“查詢顯示”窗口,即彈出一個對話框,在對話框中選擇相關條件后進行查詢。如“按地點”查詢,在對話框中選擇一個地名並點擊“開始查詢”后,彈出的數據框即可顯示在此地有過活動和創作的所有作家的姓名,再點擊作家姓名,數據框又顯示作家在此地的任職、活動和創作情況。如“按時間”查詢,在對話框中選擇唐宋時代的任意一年,彈出的數據框即能顯示這一年全國各地所有有活動和創作的作家姓名,再點擊作家姓名,又能詳細顯示作家的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和編年作品的篇名。如“按作家”查詢,在對話框中輸入作家姓名后,彈出的數據框會完整顯示該作家一生的活動時間、年歲、地點、活動內容和系年作品。如“綜合查詢”,用戶可按需要選擇朝代、年份或時段、地點查詢,彈出的數據框會顯示所有在其時其地有過活動和創作的作家姓名,再點擊作家姓名,其詳細的活動和創作信息在彈出的數據框中一目了然。
平台還有“統計”功能,可按作家統計,也可按年份、地點統計。如統計某時或某地的作家作品,點擊“統計生成”按鈕后,選擇一個年份或地點,即可顯示該年該地的作家人數和作品篇數,統計結果可自動生成曲線圖或柱形圖。圖形可據用戶需要進行調整。
《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台》建成后,將從四個層面改變現有文學編年史的觀念和模式。一是變有限容量為無限容量。紙本文學編年史的容量是有限的,而數字文學編年史則是無限量的,可以容納海量的作家作品編年史料及相關史料。二是變選擇性呈現為全景性呈現。紙本文學編年史,對入史的作家作品是有選擇的,只是收錄自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作家作品,而舍棄了自認為不太重要的大部分作家作品。有選擇,就必然有淘汰,一部分作家作品被顯現,而另一部分作家作品被遮蔽。數字化文學編年,無需選擇,可以全景呈現文學史的原生態,大作家和小作家、重要作家和一般作家、生平事跡可考的作家和事跡不詳的作家、名篇佳作和普通作品,都一並得到呈現。三是變斷續性呈現為連續性呈現。紙本文學編年史,受容量的制約,即使是大作家,也不能逐年呈現他們一生的全部活動和全部創作,只是斷斷續續地呈現其部分年度的部分活動和創作。而數字化文學編年,每一位作家都是連續不間斷地呈現其平生每一年的所有活動和創作,呈現的文學史圖景更完整。四是變未知為可知。紙本文學編年史,對那些生平不詳的作家和創作年代不詳的作品,基本上是棄置不顧。而本項目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文學史上為數眾多的生平不詳的作家及其作品進行模糊化處理,其活動和創作的“時間點”雖不能確定,但其“時間段”卻可以掌握和描述。這些作家作品進入數據庫,便於全面觀察某個時間段的文學發展狀況和進程。這四大改變,將大大拓展文學史的觀照視野,推動文學史研究觀念和方法的轉型、進步。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召開了2次工作研討會。
2012年12月15日開題報告會確定了項目的工作目標和研究計劃之后,課題組又舉行了2次工作研討會。
第一次工作研討會於2013年1月19日在武漢大學召開,項目團隊的82位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先由首席專家王兆鵬教授報告項目的緣起、構想和計劃,並就項目的實施方案和任務安排作具體說明,然后分組討論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將任務落實到人。會后,全體成員即有序地開展工作。
2013年12月28-29日,為了使項目順利推進、數據庫建設更規范統一,課題組又邀請團隊的80多位成員到湖北科技學院舉行了第二次工作會議暨學術研討會,由項目首席專家王兆鵬教授報告一年來的工作進展,演示信息平台的相關功能,詳解數據庫錄入的原則和要求,並對下一階段的任務和進度做出安排。與會成員就信息平台功能的改善和數據庫的體例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意和建議。
2.搜集了多種唐宋文學編年系地資料
課題組搜羅了20世紀以來海內外有關唐宋文學研究論著目錄5萬多條,其中唐五代文學論著資料已建成數據庫,悉數掌握了20世紀以來唐宋兩代作家作品考訂的成果。搜集到的唐五代兩宋作家年譜和別集編年箋注著作達315種。
首席專家王兆鵬2014年2-6月在台灣中央大學客座期間,搜集了台灣地區上世紀50年代以來出版的唐宋兩代作家年譜30多種。
3.與台灣中研院達成合作開發數據庫協議
首席專家王兆鵬與台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林玫儀教授達成開發《唐宋詞學數據庫》協議。《唐宋詞學數據庫》與本信息平台整合,信息平台將不僅可以呈現詞人行蹤,還能呈現其全部詞作原文,並自動分析詞作的平仄譜式和用韻情況,自動顯示歷代詞話詞選詞論中對詞作的評點評論情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分別於2012年12月28日和2013年12月30日向國家社會基金辦呈送了兩期《工作簡報》,匯報開題情況和兩次會議情況。
在權威期刊和CSS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在權威出版社出版專著2部。
首席專家王兆鵬分別在《文學評論》2013年第3期、《江漢論壇》2013年第1期、《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等發表《重回歷史現場—辛棄疾生擒張安國事件始末考釋》、《宋前黃鶴樓興廢考》、《宋七家詞人考略》、《江西庾樓的得名由來與興廢變遷》等論文,前二篇分別被《新華文摘》2013年第16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
子項目負責人李定廣教授2013年6月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羅隱集系年》,出版后甚獲好評。有書評三篇:嚴明《中國文學創新研究的基石——評李定廣教授<羅隱集系年校箋>》(《學術界》2013年第12期),沈文凡《羅隱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廣先生<羅隱集系年校箋>評介》(《西華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李德輝《新時期羅隱研究的杰出成果——李定廣<羅隱集系年校箋>評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3年)。子項目負責人熊飛教授在中華書局出版有125萬字的《張說集校注》,有編年,有校注。
四、心得與問題、建議
要使80多人的研究團隊齊心協力,步調一致,課題負責人必須親力親為,加強交流,定期跟蹤,及時反饋。
親力親為,是指首席專家既是總設計師,也要當工程師和監理師,項目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必須親自動手、全程參與,才能掌控項目的進程和質量,及時發現課題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及時有效地找到解決方案。附件2提出的問題對策和解答,就是因為了解各個環節的關鍵所在,故能及時予以解決和解答。
首席專家注意跟課題成員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定期跟蹤,及時反饋。首席專家每季度與課題成員互通電郵一次,交流信息,通報項目進展情況。團隊成員交來的數據庫,及時審閱,及時反饋意見,以使團隊成員正確掌握數據庫的錄入原則和方法,加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平時的問候聯系,既是感情交流,也含有督促之意,讓課題組成員在親和的氣氛中不忍懈怠。
問題是成員做數據庫,沒有個人的成果可以顯示。傳統項目是撰寫論著,團隊成員出書和發表論文,都能獲得所在單位和學界的認可,進而能得到相應的利益。而做大型數據庫,需分工合作,個人做的數據庫,不能像發表論文那樣顯示各自的成果和貢獻,其工作量無法得到單位的承認,也難以得到相應的報酬和利益。
希望類似信息平台這種工程性的項目,能允許首席專家將項目經費分撥一部分到成員所在單位,成員通過正常渠道獲得一定數量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經費,所在單位就可以承認他的工作量,這有利於項目的持續開展。如果成員做課題,得不到任何現實利益,難有動力。
五、增補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成員的說明。
因每個子課題內容數據量太大,原負責人一人審稿把關工作量太重。經協商,每個子課題增加二、三位負責人,協助原子課題負責人審稿,以分擔工作量,保質保量按時順利完成各子課題的任務。各子課題尚需增補幾位成員。
第一子課題,增加魯東大學教授陳冠明、韶關學院教授熊飛為負責人,分別負責初唐、盛唐作家數據庫的審訂。增補苗貴鬆等為成員做數據庫。
第二子課題,增加長江大學教授許連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李定廣為負責人,分別負責中唐和晚唐五代作家數據庫的審訂。增補龔紅林、王娟等為成員做數據庫
第三子課題,增加湖州師范學院副教授潘明福、黃岡師范學院教授方星移和鄭州大學副教授王建生為負責人,分別負責北宋仁宗以前、北宋仁宗以后作家數據庫的審訂。增加金傳道等為成員做數據庫。
第四子課題,增加西華大學教授潘殊閑、湖北科技學院教授王可喜和蘇州科技學院教授凌郁之為負責人,分別負責南渡作家數據庫、南宋辛棄疾以前作家數據庫的審訂。增補楊景龍、胡亞軍等為成員做數據庫。
第五子課題,增補廈門大學教授劉榮平、江蘇大學教授趙永源為負責人,負責宋末元初作家和金源作家數據庫的審訂。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重回歷史現場——辛棄疾生擒張安國事件始末考釋》,載《文學評論》2013年第3期P164-174頁,《新華文摘》2013年第16期P89-97全文轉載。
辛棄疾率五十人入五萬金兵營中生擒叛徒張安國,是辛棄疾生命歷程中最輝煌的壯舉,但歷來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本文詳考文獻史料,對事件的背景、經過、動機和后續影響進行了深入的考訂和剖析。對事件經過的考訂,落實了稼軒早年一段生平行蹤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大有助於辛棄疾編年系地的研究。此事件實非辛棄疾個人所為,而是一個由50多位壯士組成的敢死隊協作完成的英雄壯舉,本文溝沉出王世隆、馬全福等12位壯士的姓名和身份,對了解辛棄疾的交游及其使命感、號召力都有相當助益。論文發表后,反響甚佳,《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 《宋前黃鶴樓興廢考》、《江西庾樓的得名由來與興廢變遷》,是考察唐宋時期兩座文化名樓——鄂州黃鶴樓和江州庾樓的興廢歷程,了解唐宋時期這兩座名樓何年興建,何年毀圮又在何時復建,哪些年哪些詩人詞客在此名樓吟詩作賦,寫過哪些作品。文章實際上是以名樓為視點,考察唐宋時期詩人詞客在名樓的活動和創作,為唐宋文學編年系地提供具體可信的史料,既便於今后的區域文學研究,也利於文學和文化景觀的研究。這兩篇文章先后發表於CSSCI來源期刊《江漢論壇》和《江西社會科學》,前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3.《羅隱集系年校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6月版,85萬字。此書對羅隱五百多首詩及一百多篇文中的大部分篇目進行系年、校箋,並附有新編年譜等資料,對羅隱詩文中涉及同時代的人、事以及時間、地點、背景等,皆予考明。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重回歷史現場——辛棄疾生擒張安國事件始末考釋 |
王兆鵬 |
論文 |
文學評論2013.3 |
1.8萬 |
新華文摘2013.16 全文轉載 |
2 |
宋前黃鶴樓興廢考
|
王兆鵬 邵大為 |
論文 |
江漢論壇2013.1 |
1.1萬 |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3.4全文復印 |
3
|
宋七家詞人考略 |
王兆鵬 潘明福 |
論文 |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1 |
0.8萬 |
|
4 |
江西庾樓的得名由來和興廢變遷 |
王兆鵬 邵大為 |
論文 |
江西社會科學2014.2 |
1.1萬 |
|
5 |
吳中復年譜 |
王可喜 王兆鵬 |
論文 |
《中國詩歌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9月 |
2.8萬 |
|
6 |
南宋詞人趙以夫生平及詞作編年考 |
王可喜 王兆鵬 |
論文 |
《詞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
1.6萬 |
|
7 |
羅隱集系年校箋 |
李定廣 |
著作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6 |
85萬 |
|
8 |
張說集校注 |
熊飛 |
著作 |
中華書局2013.11 |
125萬 |
|
9 |
張九齡研究相關史料甄辨 |
熊飛 |
論文 |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 |
1.2萬 |
|
10 |
荊門三鳳孫何孫僅孫侑生平考 |
黃俊杰 |
論文 |
《地方文化研究》第1期,2012.12 |
2.5萬 |
|
11 |
明黃廷用刊《知稼翁集》之刊刻年代小考 |
柯貞金 |
論文 |
《長江學術》 2013年第1期 |
0.4萬 |
|
12 |
《知稼翁集》版本考 |
柯貞金 |
論文 |
《中國韻文學刊》 2014年第3期 |
0.8萬 |
|
13 |
黃公度行年考 |
柯貞金 |
論文 |
雲南大學學報 2014年第3期 |
1.4萬 |
|
14 |
《宋史•儒林傳》疏誤舉証 |
王建生 |
論文 |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3期 |
0.6萬 |
|
15 |
宋人馮京、王遇等佚詩文輯考 |
王可喜 |
論文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3年第1期 |
0.6萬 |
|
16 |
《宋詩紀事續補》補正(一) |
王利民 |
論文 |
《江海學刊》 2013年第6期 |
0.1萬 |
|
17 |
《宋詩紀事續補》補正(二) |
王利民 |
論文 |
《江海學刊》 2014年第1期 |
0.1萬 |
|
18 |
北宋詞人吳則禮考辨 |
方星移 |
論文 |
《蘭台世界》2012年18期 |
0.5萬 |
|
19 |
唐戴叔倫編年系地數據庫建設論綱 |
苗貴鬆 |
論文 |
《華中人文論叢》 2013年12月 |
1.2萬 |
|
20 |
《草堂詩余》成書年代及編者再考辨 |
陳麗麗 |
論文 |
《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4月 |
0.7萬 |
|
21 |
晏幾道晚年任鴻臚卿考 |
唐紅衛 |
論文 |
葉嘉瑩九十壽誕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5月 |
0.4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