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31日14:1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自本課題立項以來,在首席專家的精心組織和協調下,課題組所有成員戮力同心,緊密圍繞各自承擔的課題任務,認真領會標書對各子課題具體的研究規劃和要求,從調查研究開始,或關注於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或著重於個案的遴選與研究,或措意於理論的探討與詮釋。各子課題陸續展開研究布局,穩步推進,迄今為止,各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推進,都取得了各自的階段性成果,現擇要介紹如下:

理論組子課題:本子課題自項目實施以來,即按照預定計劃有序開展各項工作。本子課題的核心內容主要涉及兩大主要的研究領域,一是人類學關於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運用的情況,包括對國際人類學各個時代、各不同學派乃至各不同學者對國家起源理論闡述的真實內容和確切意義、不同學者理論成果間之異同及相關學術背景和所有有關理論成果之學術價值的分析,二是聚焦中國國家起源的個案,對中國國家起源和國家制度早期發展過程,包括中國前國家政治組織、早期國家以及成熟國家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建立較為合理的歷史學敘說框架。

項目啟動后以上兩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開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對目標課題研究現狀全面了解和對目標課題內容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正在逐步形成理論子課題最終成果內容的整體框架和全項目最終成果內容及形式的初步構想,而這些進展將對於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推進有開創性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在目標課題的若干關鍵性內容上開展實質性研究,完成一批初步和中期成果,為形成項目最終成果中理論部分的完整闡述奠定基礎。

基於不同的研究領域對材料及理論准備情況有不同的要求,在探討中國國家起源個案的歷史學敘說框架方面,本子課題研究繼續在進一步研究基礎上提出更多初步成果,並在研究的深度和合理性上有較為顯著的進展。在上面提到的對於中國國家起源個案的歷史學敘說框架研究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如本子課題組王震中研究員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的《從復合制國家結構看華夏民族的形成》一文和在《中原文化研究》發表的《中國古代國家起源、發展與王權形成論綱》一文均是有關中國國家起源個案研究的最新成果,包含對中國國家起源個案的歷史學敘說框架研究的重要概念和思想。本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刊發的《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一文已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其所提出的問題也對於中國國家起源個案的敘述框架研究有重要意義。兩文所討論的問題以及提出的相關概念和敘說框架不僅是作者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研究和思考的結果,也是相關領域研究進展向更深層次發展的要求和反映。而在有關人類學關於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運用情況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對國際人類學相關研究最新進展的了解和研究方面,本子課題以極大的力度策劃和開展了范圍及於國際學術界的極為廣泛和深入的相關資料調查、整理等准備工作。目前為止,通過組織和開展國際及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活動,有關國際人類學相關研究進展的基礎性資料收集工作已告一段落,獲取了一大批反映最新的國際人類學關於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及其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運用情況的資料,相關資料的進一步整理工作正在深入進行。根據項目原規劃將進行的部分國際學術界重要有關成果的譯介和研究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結合對人類學理論的討論就國家起源研究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新結論的一批論文將陸續推出,如段渝教授即將發表的論文《酋邦與國家起源的兩種機制》等。在上述工作進展的基礎上,本子課題將在對國家起源研究理論問題的深入討論方面提出重要新成果。總體來看,本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按照預期計劃有序進行,各項研究及相關工作部署均依照原定計劃穩步展開,項目所取得的研究和工作成果與預期一致,為接下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史組子課題: 本子課題首先著重於世界范圍內古代文明與早期國家起源資料的搜集。這方面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及寧鎮疆教授最近赴美訪問所搜集的材料(詳后“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條),實際上有不少即屬於其他古代文明及早期國家的個案材料,這部分材料的時新、權威、全面、深入均為國內所罕有,對推動世界史組子課題的研究並提升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根據項目規劃時的設計,本子課題組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內容是以比較的視角對世界范圍內國家起源問題不同個案的特征及其異同進行深入分析,試圖通過對世界其他上古文明中國家起源和研究問題的梳理,對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貢獻參考價值。現階段,本子課題側重於考古和文字資料都較為豐富的古代西亞文明,特別是其在宗教起源理論方面的貢獻,這其中也包括后來對整個西方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的希伯來聖經的起源與構成。在古代西亞文明研究方向上,我們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考古系教授維安•霍洛維茲(Wayne Horowitz)博士建立良好聯系,聯合四川大學的王獻華教授,作為世界范圍內為數不多研究Lugalzagesi碑刻的幾位學者,維安教授向我們分享他最新的研究成果。Lugalzaggesi碑刻作為美索不達米亞第一塊真正意義上的官立碑刻,第一次向我們展示了以世界為范圍的帝國概念。這對本課題在西亞上古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資料。在希伯來聖經研究領域,我們聯系到歐洲的數位一線學者,介紹他們的成果。如2013年6月來自維也納大學的考古學者Rainer Feldbacher來上海大學開設暑期課程,名為“Controversies among the heirs of Abraham”(亞伯拉罕后代之間的紛爭),並進行一次公開講座,題為“Revealing the life and history of a former Jordanian society: an Austrian-Swedish expedition at the Dead Sea”(約旦早期社會的生活與歷史:奧地利瑞典考古隊在死海的發現)﹔2013年11月25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聖經系主任David Chalcraft教授來上海大學訪問,開設講座,題目為“The Western Context of Biblical Studies and the Limits of the Historical Critical Method: A Sociological Enquiry”(聖經研究的西方語境與歷史批判方法的局限:一種社會學探究)。另外,本子課題項目組成員黃薇博士在希伯來聖經研究領域進行一些文本研究,在《宗教學理論》2013年第3期發表論文:《傳道書》結尾詩研究。2014年6月她還赴泰國清邁參加亞洲聖經學會(Society of Asian Biblical Studies)2014年會,並於會上發表論文“Understanding hebel: a Keyword for Bridging West and East”(“虛空的虛空”:東西會通)。2014年6月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宗教學研究新方法學術研討會,並於會上發表論文《死亡的成因:〈創世記〉與古代近東文本》。本子課題組其他成員的有關研究工作正處於關鍵和重要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階段中。

考古組子課題:項目開展以來,本子課題組成員在國內考古發現工作的基礎上,對我國新石器時期和夏商周考古中的有價值、意義明確並經得起科學論証的資料作出有深度的整理,對其所包含的史實內容及意義作深入的討論。如宋建研究員對紅山文化權貴頭飾的研究,通過考古材料中玉器頭飾的分析,對紅山文化社會分化階段的物化表現做探討,對於說明中國早期政治組織演進情況具有重要意義。高江濤研究員重點考察了新世紀以來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的現狀與特點,認為其中仍存在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今后研究的重點與趨勢應在於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動力與模式,社會組織與結構的考察應該稱為文明起源研究的切入點。王芬副教授對青島即墨北阡遺址出土大汶口文化早期人骨資料進行穩定C和N同位素分析,通過三元混合模型推測先民的食物來源包括海生類、C4植物和陸生動物,認為北阡先民主要採用漁業和農耕為主、狩獵或養殖為輔的生活方式。同時通過與同時期其他遺址先民的穩定同位素數值比較,認為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北方沿海和內陸地區先民的生活方式明顯不同。宋建研究員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項目禹會村遺址的考古研究,根據考古材料和現場考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認為禹會村遺址的祭祀性質和該處遺址同歷史記載“禹會萬國”事件的關聯性質都需要再進一步思考。張童心教授從自然環境、人的能動行為、文化間交流與碰撞三方面加以考察,認為馬家浜文化的產生首先植根與特定自然環境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選擇上存在較強的主觀能動行為,與周邊文化區人地社會交流及其產生的文化碰撞也對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終形成產生客觀影響。

文獻組子課題:文獻組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針對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集中研究。其一,是研究和討論先秦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傳說時期的史料品質問題,也就是要解答當初課題設計十大問題中的第2項,即“史官記錄傳統與歷史記憶的傳承”,以及第4項和第6項中的部分內容,即“祖先祭祀的嚴肅性”與“古史角色”的“非神話性”和探討不同載體間歷史記述的異同和損益以及歷史記述在不同載體間出場的方式和環境的不同”等問題。這方面的階段性成果有寧鎮疆教授的《由先秦歷史知識的傳承說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跡的可靠性》(《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李銳副教授的《子學與經學的傳承比較》,《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另外,寧鎮疆即將於《歷史研究》發表的《鄭玄、王肅郊祀異說重議》一文,也對上述第4項中的相關問題有集中探討。其二,是立足於當下陸續公布的新出土文獻,對古書流傳與形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與傳說時期史料品質鑒定有關的古書成書情況有專門的探討。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解答課題設計十大問題中的第7項,即“古書的“歷時態”形成歷程與古史史料學原則的靈活性”,這方面由於新材料迭出、參與人數眾多,成果也最為豐富。其中專門探討古書形成過程與古史史料學理論的,如謝維揚教授的《古書成書的復雜情況與傳說時期史料的品質》、李銳副教授的《談古書形成過程中的“族本”》、《〈古書通例〉補論》等文﹔通過古書或出土文獻的個案研究來探討古書形成過程的,如謝維揚教授的《從〈清華簡(壹)〉看古書成書和流傳的一些問題》、《由清華簡〈說命〉三篇論古書成書與文本形成二三事》,寧鎮疆教授的《〈禮記•喪服四制〉形成研究》、趙爭博士的《帛書〈系辭〉成書問題補議》、《兩漢〈詩經〉流傳問題略論——以阜陽漢簡〈詩經〉為中心》,程浩博士的的《清華簡<金縢>性質與成篇辨証》等等。其三,資料整理與相關古史傳說史料的鉤輯與匯釋工作。這方面的工作既是本課題研究的基礎,我們也希望通過課題組的工作,能為將來古史傳說時期研究或早期國家研究提供一個全面、完整、分類詳實、匯釋精當又簡潔可查的資料庫。目前,針對《詩經》、《尚書》、《左傳》、《國語》、《逸周書》等文獻的史料鉤輯與分類工作已接近完成,下一步除了要把文獻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外,還要對鉤輯、分類好的材料進行系統匯釋,全部工作完成后擇機出版。另外,我們也非常重視對前人古史資料整理成果的重視,比如李銳副教授受出版社之邀,專門為此點校《路史》,寧鎮疆教授點校鮑彪注《戰國策》,近期都將出版,這項工作也積累了有關古史記述系統的豐富知識和經驗。

項目在本子課題方向上於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大學成功召開了“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學術研討會”,對深入開展本子課題方向上的研究和討論有重要推動作用,是本項目在子課題研究方向上第一輪重要學術活動,會議論文將盡快公開編輯出版,部分重點文章將由上海《學術月刊》設專欄集中發表。

2、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

各子課題在對推進目標研究有重要意義的有關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由項目組組織的最為重要的調研活動是項目組部分成員於2014年5-6月去美國有關研究機構進行與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學術交流,包括在美國懷俄明大學考古和人類學系資料室進行調研,考察其考古人類學陳列室,考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博物館,美國國家印第安人博物館以及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進行調研,旁聽聯合國土著民族文化論壇,與懷大考古和人類學系等機構學者交流等。獲得世界范圍內有關最新和重要學術成果線索近百條,其中包括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美國人類學年鑒》上所發表的近三十年來國際學者在國家起源問題上的一大批重要論文文本,對本項目研究有最重要關系的約三十多種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學者關於國家起源問題的最新和重要著作目錄及獲取方式,而這些資料將極大增進國內對國際學術界研究情況的了解,有許多是填補了國內研究多年來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此次重要調研活動后,理論組子課題組將完全整理出上述重要學術資料,其中有些還將補充列入完整譯介計劃。與美國考古和人類學者的交流及對有關博物館、陳列室的考察則令課題組對國際學術界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的最新研究進展、學術立場及具體觀點和方法等有了更確切的了解,也具有重要意義。

各課題組還通過邀請國內外學者來訪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方式,在項目研究要求框架內與國內和國際學者交流。項目組分別於2012年12月及2013年5月、 7月邀請來自上海師范大學的石立善教授、美國懷俄明大學的羅伯特•凱利(Robert L. Kelly)教授(前美國考古學協會主席)及復旦大學的劉釗教授赴上海大學講學。其中凱利教授在對上海大學為期一周的學術訪問活動中,與課題組就與國家起源問題和相關考古學問題進行廣泛交流,對本子課題研究有重要幫助。謝維揚教授在出席2013年西安“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學者克拉京(N.N.Kradin)、伏爾加格勒社會研究中心學者格裡寧(L.E.Grinin)等一批在國際國家起源和早期國家研究中十分活躍和重要和主要學者進行交流。繼2013年在文獻組子課題方向上成功舉辦學術研討會之后,項目計劃在在理論組子課題和世界史組子課題方向上於2015年聯合召開國際性的“國家起源理論與方法問題”研討會,將延請包括以上提到的外國學者在內的國際人類學和考古學學者參加會議,並得到積極響應。項目還將在2014年8月與上海博物館合作,作為考古學子課題方向學術會議的一種形式,在由該館召集和主辦的“城市與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為會議主題的一部分在特定分組內與到會的部分國際學者開展關於國家起源問題的學術交流。項目考古學子課題組成員將全部參加這次會議。這些活動均為本項目國際學術交流及合作計劃的組成部分。

項目各課題組成員也積極參與了國內各類相關學術活動,開展與國內學者的交流。本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應邀於2013年6月、10月及12月分別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在安徽蚌埠舉辦的“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並分別提交並宣讀了論文。此外,本項目組成員段渝教授與高江濤副研究員參加了西安舉辦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宮長為研究員和李銳副教授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宋建研究員參加2013年8月在遼寧赤峰召開的“中國•赤峰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與2013年12月在安徽蚌埠召開“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分別提交論文。張童心教授、曹峻副教授參加2013年10月在河南偃師召開的“夏商都邑考古暨偃師商城發現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進行學術交流﹔曹峻副教授參加2013年12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六次年會”,在會上做小組發言並與同行交流。寧鎮疆教授參加了安徽蚌埠舉辦的“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山東濟南山東師范大學舉辦的“諸子百家與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山東日照舉辦的“王獻唐學術研討會”,並分別提交並宣讀了論文。其中,謝維揚教授在西安“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發表后已由《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3、成果宣傳、推介

截至目前,本項目共撰寫並發送項目工作簡報7期,召開不同規模的項目工作會議約7次,並隨項目需要不定期發送各類通知,以期使項目取得良好的協作狀態。本項目工作簡報定期呈報上海市哲社辦。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成功舉行,此次會議是本項目在子課題“中國古史研究的史料學問題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文獻學基礎”這一研究方向上舉行的重要學術活動,會議綜述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本次會議在國內產生了應有的影響,不少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索要本次會議的論文集,相關媒體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有關情況可見所附有關本次會議的報道情況匯總。此外,本課題組的研究主題和階段性成果,也引起國內多家出版單位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們已與國內權威期刊及重要出版單位達成戰略合作,定期將課題組的成果推向學術界。比如今年秋季,根據已達成的意向,《學術月刊》將以專欄形式集中發表文獻子課題組學術研討會的一組文章,專題探討古書形成與流傳的理論問題,將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與上海中西書局、中國大百科等出版單位達成初步意向,他們將會以系列形式完整和高質量出版項目的全部學術成果。

4、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1)為了使項目所有子課題組研究和有關學術交流活動更有效地開展和按計劃推進,需要加強必要的組織、協調和促進工作。本項目工作方式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參與研究的人員分布在許多不同學術機構和大學,因此項目整體的運作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保証,在這方面項目迄今的運行總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不足,而隨著項目日益推進,需要根據情況加強組織協調的力度,改進有關工作方式,對少數不利於項目順利運行的問題予以調整和改革(包括對項部分成員的調整)。(2)在各課題組研究推進的具體步驟上,既需要高度重視對有關新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同時又應堅持項目原整體設計的基本意圖,同時也需要進一步要求各子課題組注意對課題所涉及的各類問題在研究精力投入上的平衡和完整性。目前有些子課題組在不同研究選題的關注度上還不夠均衡,比如在考古學組研究中目前用力較多的研究對象在地域上還比較側重於東部沿海地區,對中西部地區一些重要遺址如陶寺遺址、新寨遺址、三星堆遺址等在中國文明形成中有重要意義的遺址研究還沒有完全展開,在下階段研究即需要著力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3)在對資料和具體問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和及時地加強對有關理論和方法問題的研究,在整個項目實施的第二階段內適時形成個方向上最終成果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概念基礎。目前有的課題組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快步驟。如世界史組迄今在有關資料整理方面投入精力甚多,這固然是課題研究推進所要求的,但在研究的下一階段就必須盡快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合資料,形成理論闡釋成果方面,以最終形成符合項目原設計要求的完整的成果。(4)根據全項目研究推進中出現的情況,通過項目內交流,合理調整項目原設計中對各子課題研究的分工,不同子課題中的有些問題可以加強合作研究和相互借鑒,可加強有關的項目內討論,避免對目標課題做沒有必要的條塊分割和討論內容流於碎片化,從而提升項目成果內在的完整性。(5)為加強項目推進所需的各類學術性交流和調研活動,以及確保項目成果適時和高質量出版,項目需要進一步追加經費。尤其是理論組子課題研究中將完成的部分國外人類學與考古學著作的譯介項目成果的出版需要較多的出版和相關版權轉讓資金的支持,而項目將完成的其他中文著作類成果因數量較多,其出版也需要相當數量資金保証。(6)為在下階段研究中更好地開展與學術界同行的交流,以推進項目自身的研究,需要進一步以更多形式加強對項目已有進展和中期成果的推介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發表於《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的《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一文,是對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幾個關鍵概念和現象的討論和論述。如“國家”作為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時也是文明起源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國家”的內涵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如前國家復雜政治制度、早期國家以及成熟國家等,這些概念本身的厘定、使用和討論,無疑是相關研究領域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工作。“國家”定義問題是國家起源研究中迄今尚未有一致結論的關鍵性問題,實際上代表了不同學者對人類早期政治組織演進問題認識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差異。這一問題對解決中國國家起源和國家制度早期發展問題牽制很大,對圓滿解釋前國家時期人類社會與政治組織問題也休戚相關。具體到實際的研究領域,對國家概念的討論無疑當落實為更為細化的問題設計:如早期國家和成熟國家的區別和聯系、國家與前國家復雜政治制度的區別與聯系等。謝維揚教授《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一文的主要部分即為此而發,通過對早期國家、成熟國家、前國家復雜政治制度概念以及實際研究過程中的有關問題的討論和論述,尤其是對在人類學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的、對我國文明起源研究產生相當影響的前國家復雜政治制度中的酋邦概念的討論,著重討論並指出了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和有關要求:一是人類學關於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運用,尤其是現代人類學關於前國家時期人類復雜政治組織理論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及其對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適用性問題﹔二是人類學與歷史學各自理論與方法的特點和相互關系以及人類學與歷史學在國家起源和早期國家研究中理論運用目標與要求的異同。基於以上問題意識,謝維揚教授結合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實踐,提出了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是“在特定地域內建立合法統治的傳統”,二是“國家制度發展的歷史性影響”。本文立足於中國早期國家研究的基礎性課題,對於其中關涉核心概念的理論研究和基於中國個案的具體研究實踐均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對於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特定的意義。因此,本文在最初發表之后,即被《新華文摘》(2013年第19期)全文轉載,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界對中國早期國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問題的關切。

《禹會涂山之意義——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過程的特點》一文是謝維揚教授為2013年12月在蚌埠召開的“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提交的論文。此文基於對蚌埠禹會村遺址的研究,將對以禹會村遺址所代表的地方性小政治組織的研究納入到中國早期國家研究的背景之中,結合中國早期國家研究的具體實踐,歸納出“地方性小政治組織的普遍存在是形成真正國家制度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超強政治實體的出現及其對小政治實體的控制和組合對於國家組織出現具有關鍵作用”、“大地域控制模式是中國早期國家化進程的平衡點”等對於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過程更為精細的論述,這無疑是相關研究向更深入層次發展的表現和要求,並且這些論述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一文中所關注的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尤其是其中有關中國國家起源研究個案的論述。有關禹會村遺址作為中國早期國家研究的個案,寧鎮疆教授也得出了與謝維揚教授一致的意見,寧教授為“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提交的《由禹與涂山的關聯說淮夷與夏的關系及相關問題》一文,除了對禹與涂山相關文獻的分析外,此文還對淮夷與夏王朝的關系以及夏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等國家結構問題進行了論述,豐富了禹會村遺址作為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個案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商朝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早期性特征及其歷史地位》一文是謝維揚教授應邀為“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筆談所提交的文章。本文聚焦於商朝中央與地方關系這一關涉中國上古時期國家整體及社會結構的重要問題展開論述,為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以中央和地方關系為代表的國家結構的具體情形及其在特定階段的演變情形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豐富了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的實踐基礎和知識細節。

王震中研究員發表的《中國古代國家起源、發展與王權形成論綱》(以下簡稱《論綱》)和《從復合制國家結構看華夏民族的形成》(以下簡稱《形成》)兩篇論文,也都具有推進項目總體研究的重要意義。二文均以中國古代國家起源和發展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與“邦國—王國—帝國”說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和描述中國早期國家起源及發展過程。《論綱》一文側重中國早期國家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的王權的形成及其性質的研究和論述,除了討論前國家政治制度中強制性權力的形成和發展情形,還著重對從前國家政治制度到早期國家演進過程中王權的形成和演進情形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將王權的最終確立置於夏商周王朝國家的復合制國家結構中進行考察﹔《形成》一文側重於對從傳說中五帝時期的部族國家與族邦聯盟至夏朝復合制國家結構的確立這一演進過程的研究和論述,文中對部族與民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前國家政治制度及國家結構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王震中研究員的兩篇論文,基於其長期對中國早期國家的研究,依托其對中國早期國家起源和發展所提出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與“邦國—王國—帝國”說的論說框架,對中國早期國家起源和發展過程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論說概念和方式,尤其是其中有關部族與民族概念的分析和討論、前國家政治制度中的部族國家和族邦聯盟、華夏民族由“自在民族”到“自覺民族”的演進過程、夏商周王朝國家的復合制國家結構和形態以及與之對應的邦君君權與王國王權等,這些相關的概念和論述無疑是作者近年來對中國早期國家研究的最新思考,確如作者所言,“既屬於理論體系的創新,亦為對中國上古史重建作出的新探索”。這些創新和探索,無疑會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寧鎮疆教授的《由先秦歷史記憶的傳承再說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問題》,重點從“歷史記憶”傳承的角度,分析了古書記載及材料來源延續性的一面,進而指出傳統上學者判斷古史傳說資料年代學依據的局限性:學者受“冰山”一角思維的影響,習慣以文獻、古器物中出現之史事為年代上限,完全忽略了古人歷史記憶之傳承性,由此導致習慣將大禹之類久有流傳之史事年代后置很晚。該文通過對叔夷鐘、秦公簋、豳公盨所涉大禹史事的辨析入手,試圖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先秦古人依托追念先祖及氏姓所出的歷史記憶是非常強固的,此與后世動輒以出身相炫的攀附名人完全不同。此種歷史記憶的強固性直觀表現為史料記載的傳承和延續性,這足以打通史料年代與史事本身年代之間的時序鴻溝。先秦古人基於追念先祖及氏姓從出所表現出來的歷史記憶的傳承性,也給古史研究領域如何突破以晚期文獻証早期史事的方法論瓶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此外,寧教授的《<禮記•喪服四制>研究——兼說古書之間“互見”的類型學問題》一文,通過對《禮記•喪服四制》一篇形成過程的研究,揭示了“互見”諸書之間材料彼此出入、迭有損益的真實過程,這對我們理解有大量內容“互見”的古書的流傳和變化有重要價值。另外,該文還指出諸書之間的“互見”,從“頂層”到“細部”,表現為諸多不同的類型,這表明諸書之間的“互見”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相應的“類型學”分析尤為必要。李銳副教授的《從出土文獻談古書形成過程中的“族本”》一文,側重探討古書形成與流傳過程中的理論問題。該文認為在對於古書篇章之“同文”的研究中,學界已經拋棄了單線進化的認識方式,進入到了“同源異流”或“一源眾流”的認識方式。但是這種認識方式仍不足以解決一些“同文”的問題,已經有一些學者在探索新的認識“同文”的方式,但是還沒有提出新的觀念。該文根據出土及傳世多種《老子》的文本,以及相關的文本問題,嘗試提出古書形成時的“族本”說,來討論“同源異流”或“一源眾流”的認識方式不足以解決的“同文”問題。作者認為諸種同文之間,“族本”包括了“一源眾流”的文本在內,而“一源眾流”的文本包含了單線進化的文本在內,逐層縮小。在討論文本問題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運用這些文本觀念。

以上所述是本課題截止目前幾種重要的研究成果。從上述內容可見,本課題的研究既有宏觀的理論研究和合理的論說框架,同時又致力於對中國早期國家的有關個案及資料來源進行實証性研究,這既是本課題的研究特點,又符合項目研究的實際。本課題目前為止的有關研究成果多集中於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中國個案,下一階段的研究任務除了繼續在此領域繼續探索外,有關國外早期國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譯介和研究工作將重點展開。

重要成果一覽表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

謝維揚

論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7000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

從復合制國家結構看華夏民族的形成

王震中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30000字

 

3

鄭玄、王肅郊祀異說重議

寧鎮疆

論文

《歷史研究》2014年即刊

30000

 

4

重建中國上古史的探索

王震中

專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450000

 

5

《孔子家語》新証

寧鎮疆

專著

國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結項成果,年底出版

400000

結項等級:良好

6

古書成書的復雜情況與傳說時期史料的品質

謝維揚

論文

《學術月刊》2014年第9期即出

20000

 

7

中國古代國家起源、發展與王權形成論綱

王震中

論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15000

 

8

由歷史記憶的傳承再說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

寧鎮疆

論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

8000

 

9

試論牛河梁積石塚的分期和年代

王芬

論文

《考古》2014年即出

18000

 

10

《傳道書》結尾詩研究

黃薇

論文

《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6期

15000

 

11

子學與經學的傳承比較

李銳

論文

《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8000

 

12

北大漢簡〈老子〉初研

李銳

論文

《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3期

20000

 

13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簡〈歸藏〉研究綜述

趙爭

論文

《周易研究》2012年第5期

7000

 

14

清華簡<金縢>性質與成篇辨証

程浩

論文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2013年第4期

8000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5期轉載

15

清華簡<筮法>與周代佔筮系統

程浩

論文

《周易研究》(CSSCI擴展版)2013年第6期

8000

 

16

〈楚居〉中季連年代問題小議

謝維揚

論文

《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6000

 

17

從〈清華簡(壹)〉看古書成書和流傳的一些問題

謝維揚

論文

《清華簡研究》第1輯

7000

 

18

商朝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早期性特征及其歷史地位

謝維揚

論文

《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10000

 

19

《<禮記·喪服四制>形成研究》

寧鎮疆

論文

《學術月刊》2014年即出

25000

 

20

由考古發現說王獻唐先生<春秋邾分三國考>之貢獻兼及小邾國史的若干問題

寧鎮疆

論文

《王獻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

8000

 

21

酋邦與國家起源的兩種機制

段渝

論文

《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即出

20000

 

22

新世紀以來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高江濤

論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15000

 

23

中國文明與早期國家起源的陶寺模式

高江濤

論文

《三代考古》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20000

 

24

由清華簡《系年》談戰國初楚史的年代問題

李銳

論文

《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5000

 

25

清華簡<傅說之命>研究

李銳

論文

《深圳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10000

 

26

談古書形成過程中的“族本”

李銳

論文

《學術月刊》,2013年即出

10000

 

27

清華簡〈耆夜〉續探》

李銳

論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8000

 

28

兩漢〈詩經〉流傳問題略論——以阜陽漢簡〈詩經〉為中心

趙爭

論文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8000

 

29

《禮記·檀弓上》“不誠於伯高”再議

寧鎮疆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3期

7500

 

30

君陳、君牙臆解

程浩

論文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7000

 

31

王肅<聖証論>體例及論說考

程浩

論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第2期

6000

 

32

清華簡<說命>研究三題

程浩

論文

《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

8000

 

33

<筮法>佔法與“大衍之數”

程浩

論文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2014年第1期

7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