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30日13:2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自2010年11月27日批准立項,迄至2014年6月,在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指導下,在校文科科研處的關心和監督下,項目組按照申報的相關計劃和開題論証會上專家教授的意見,有序地一步步地開展。期間,按時召開項目開題論証會,報送有關項目《工作簡報》(第1-7期)。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遵照2012年中期評估時,專家組提出的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意見,項目組先后20余次派人前往北京、湖南、浙江、江蘇、山東、陝西、雲南、新疆、深圳等地,包括香港、澳門,以及日本、俄羅斯,進行調研,搜集文獻資料,並與海內外相關大學、科研機構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商談合作事宜。

多次在國內外各種學術研討會上,尤其是2011年上海、陝西等地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會上,還有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召開的“XXV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studies of Asia and Africa «Local Heritage and Global Perspective»”(第27屆亞非歷史的編纂與史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的“港澳與中俄關系21世紀論壇”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以及2013年4月召開的,由本項目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共同發起的“首屆滬港世紀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和2014年5月7日—11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近代人物與數據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上,還有前往日本神戶的孫文紀念館、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過程中,都在全力以赴地推介本項目的研究情況和階段性研究成果。

同時與國內的湖南青蘋果數碼中心、北京的方正國際軟件有限公司、上海的強然數碼有限公司、涵德坊及朗晴文印公司等,開展技術合作,委托他們將搜集到的人物傳記資料進行掃描,再通過計算機軟件(OCR)等現代技術手段,予以文字識別和校對。期間,在復旦大學的網頁上發招聘學生勤工助學啟事,先后有270余名本科及碩士博士生,參與部分資料的查找、掃描、文字識別、校對、外文條目的翻譯(包含校對),總計28025.68小時,人均103個小時。

目前已取得部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詳見呈送的附錄:《文獻總目》1—5目錄及首尾頁樣張)和學術研討會《史量才與<申報>的發展》、《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研究》論文集(詳見附錄:兩書的封面、目錄及版權頁),部分人物傳記全文已進入第六子項目制做的數據庫,內部試運行。現分以下幾個問題匯報本項目的研究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是好的。中期評估時,專家組的意見書認為,“本項目的總結寫得非常具體,從中可以看出項目的進展有條不紊,但遇到的問題也必須重視。” 所謂問題就是進展不平衡。研究比較好的是第一、第二和第六個子項目。

第一子項目,“20世紀中國的傳記資料原文的搜集與整理”,經過三年半時間的努力,迄於2014年6月,已獲得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有:已掃描、翻拍、下載(含待識別)專著(含論文集)2140種,總計48.75萬頁(拍),其中已識別75037頁,39385291萬字﹔期刊已掃描、翻拍、下載9088篇,18495(拍),其中已識別30286185萬字,涉及人物約二萬余人,其中十分之一已由PDF格式轉化為可任意檢索的文本文檔。專著(含論文集)、期刊總計已掃描識別84163頁(拍),識別字數為:69671476萬字。

第二子項目,“20世紀港澳台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已收集到港澳台期刊近萬篇、專著(含論文集)1064種,約209966頁(拍),已識別約2000萬字,待掃描、翻拍或下載的170494頁。港台期刊,已掃描2642篇,約264萬字,待掃描的5056篇,約10112頁(拍),詳見第6頁掃描識別及待掃描的文獻

資料統計表。但南洋地區(重點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資料尚未涉及。

第三子項目,“美國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目前已搜集到已譯成中文的論著490篇,涉及約150余個傳主。

第四子項目,“日本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目前已搜集到5389篇,涉及約1500余個傳主。

第五個項目,“俄羅斯(含前蘇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目前已搜集到1383篇,大部分是孫中山、黃興等人的篇目,待翻譯的851篇。

第六子項目,“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全文數據庫的建立研究”。目前已將20萬條文獻目錄轉入設計好的數據庫內,部分已識別和校對好的文本文檔,開始逐步有序進入程序,並可根據傳主、篇名和出處任意檢索全文。

日本、美國、俄羅斯(含前蘇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與前面做提好的三個子項目比,雖初步在國內和前往日本搜集到部分文獻資料,並與俄羅斯科學院達成合作協議,做了一些調研和資料搜集等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詳見附錄:《美國、日本、俄羅斯(含前蘇聯)文獻總目》1900—1999)。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

為盡可能收集到所需的人物傳記文獻資料,我們先后20余次派人前往北京國家圖書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北京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浙江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陝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雲南大學圖書館、新疆大學圖書館、新疆喀什師范學院圖書館等10家省市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進行調研和搜集資料,有的地方如浙江、南京資料比較多,即數

次派人前往查找、掃描和下載。2012年根據中期評估專家組應加強海外國際交流合作的意見,項目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帶領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前往聖彼得堡出席國際會議期間,與俄羅斯科學院圖書館亞洲文獻部主任維諾格拉多娃•丹娘(VINOGRADOVA)教授簽訂了雙方共同編纂《俄羅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文獻目錄》的協議書(詳見附錄1)。目前已發回部分已搜集整理好的1300余條論著目錄,按計劃在2014年11月將收集到的5000余條資料發給項目工作組。包括2013年4-5月派人前往香港、澳門與日本搜集與此相關的在海外的20世紀的中國人物傳記資料,以加快第3至第5個項目的進度。

為將從海內外搜集到的資料及時予以處理,回復旦后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存放於專用的硬盤保存,然后再轉入服務器中備份,以防丟失。與此同時,為節省經費,利用大成期刊全文數據庫和愛如生古籍全文數據庫,在復旦圖書館免費試用期間,除組織項目組的同志全力以赴下載外,還請部分勤工助學的學生幫助下載了不少篇目。

為將收集來的資料盡快整理成可供任意檢索的文本文檔,我們分別與湖南長沙青蘋果數碼中心,北京方正國際軟件有限公司,上海強然數碼有限公司,上海涵德坊印務中心和上海圖書館等單位簽訂合同,委托他們掃描復旦缺藏的文獻資料,或將項目組掃描和翻拍及下載的PDF格式文檔,轉換成可以任意檢索的文本文檔。迄至2014年6月份,整個項目的工作情況較之2012年中期評估前又有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美國、日本、俄羅斯(含前蘇聯)的文獻資料,有很大的突破。詳見圖表一:

專著(含論文集)、期刊已掃描識別

名 稱 篇(種)數 頁 碼 字數(萬字)

專著(含論文集)已掃描識別 522 75,037 3,938.53

期刊已掃描識別 4,563 9,126 3,028.62

總計 5,085 84,163 6,967.15

專著(含論文集)、期刊已掃描未識別

名 稱 篇(種)數 頁 碼 字數(萬字)

專著(含論文集)已掃描未識別 1,618 412,417 約2,062

期刊已掃描未識別 4,525 9,369 約47

總計 6,143 421,786 約2,109

專著(含論文集)、期刊待掃描

名 稱 篇(種)數 頁 碼 字數(萬字)

專著(含論文集)待掃描 788 147,538 約7,400

期刊待掃描 7,183 約14,366 約720

總計 7,971 約161,904 約8,120

港澳台地區專著、期刊已掃描/待掃描

名 稱 篇(種)數 頁 碼 字數(萬字)

專著已掃描 166 約39,472 約2,000

期刊已掃描 2,642 約5,284 約264

總計 2,808 約44,756 約2,264

專著待掃描 893 約170,494 約8,500

期刊待掃描 5,056 約10,112 約505

總計 5,949 約180,606 約9,005

專著匯總 1,064 約209,966 約10,500

期刊匯總 7,698 約15,396 約769

總計 8,762 約225,362

(約23萬) 約11,268

(約11億字)

美日俄(含前蘇聯)已查找

名 稱 篇(種)數 頁 碼 字數(萬字)

美國已查找(已翻譯) 490

俄國已查找(已翻譯) 532

俄國已查找(未翻譯) 851

日本已查找 5,389

總計 7,262

掃描•翻拍•下載•識別•待掃描文獻資料統計表

( 注:美俄的文獻目錄以5000條為上限,日本以10000條為上限)

2)、文獻資料的運用

根據本項目具有基礎性、工具性和公益性的特點,本著資源共享這一原則,我們在收集資料的同時,不斷地向全校師生及乃至國內外學術界提供文獻資料,大大節省了他們在做課題和撰寫碩士博士論文查閱資料的時間。

期間,本項目數據庫向復旦大學外文系的學生羅林林提供20世紀翻譯家嚴復、林紓等人的傳記資料,為她的碩士論文《20世紀中國翻譯家林紓研究》提供了我們搜集整理的全部資料,有的是她想找而未找到的資料。用她的話說,這些資料原想用一年時間也不一定全能找到,沒想到在你們這兒一下子全都有了。

本項目數據庫為上海哲學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生黃健美,提供了有關上海辛亥革命時期任上海軍政都督府的領導人李平書的全部資料,為她順利通過博士論文《上海士紳李平書研究》的答辯,給予一定的幫助。

本項目數據庫還為歷史系博士生賈欽涵提供了有關蔣介石的500余條傳記資料,為他撰寫博士論文《蔣介石的經濟思想研究》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線索。

2012年4月30日是《申報》創刊140周年、史量才接辦《申報》100周年,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復旦大學上海史研究中心等五家單位聯合召開的《史量才與<申報>的發展》學術討論會上,第一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運用收集到的史量才全部傳記資料撰寫的《百年史量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索引>為例》贏得與會者的好評。會后應曾在《申報》流動圖書館工作過的李公朴和艾思奇家屬的請求,向她們提供學術界百年來有關兩位先生研究的全部傳記資料的目錄和部分尋找到的資料,她們對我們無償提供所搜集的文獻資料深表謝意。會議論文集《史量才與〈申報〉的發展》於2013年2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詳見附錄2)。

本項目數據庫還為上海音樂學院撰寫校史提供了聶耳、李唯民等音樂界知名人士的傳記資料。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博士朱瀟瀟留校任教后,在修改所寫博士論文《專科化時代的通才——1920至1940年代的張蔭麟》時,本項目也為其提供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該博士論文已由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3年8月,在香港召開的《港澳與21世紀中俄關系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還向俄羅斯學者提供了收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中的俄羅斯(含前蘇聯)學者(蘇)謝•弗雷裡赫著、戴光晰譯的發表在《文匯電影時報》1989年5月6日上《梅蘭芳和愛森斯坦》的文章,(蘇)C•A•托洛普採夫著、姜筱綠譯的刊載在《國外社會科學動態1986年4期》上的《夏衍和中國電影藝術》、(蘇)弗拉季連•沃龍佐夫著、董龍忱等譯,紅旗出版社1992年版的322頁的《中國的拿破侖:蔣介石的命運》一書等10余篇相關傳記資料篇目,俄羅斯學者對此表示十分滿意,並委托項目組為他們購買由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料室編纂的《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索引》(1-4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還有傅德華教授利用本數據庫查找到多篇與戴克林將軍有關的《難忘的河西三個月》、《回到黨的懷抱》、《烽火征程——戴克林將軍戰斗的一生》等資料,撰寫了《戴克林將軍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一文,並於2014年5月7日—10日與項目首席姜義華教授、項目組成員於翠艷等一起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協辦的“近代人物傳記及數據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姜義華教授根據本數據庫的建設研究,在會上作了《大數據催生歷史學一場革命性變革》的主題報告,贏得了與會者的高度評價。(詳見附錄3)

上述情況表明,本項目搜集的世紀人物的資料及數據庫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影響正在逐步地擴大。隨著資料的不斷增多和數據庫的完善,相信學術界急需使用該數據庫的人將越來越多。

3)、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1)與香港中文大學的交流

本項目根據2012年中期評估專家組提出的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意見,2013年3月13日—20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子項目負責人李旻應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與海外中國研究中心,拜會了文學學院院長梁元生講座教授和高琦主任。雙方就落實2012年10月,傅德華教授同本項目組成員李春博提出的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的具體事宜,與對方進行了詳細的討論。經過蹉商最后定於2013年4月12日至15日在復旦大學召開“首屆滬港世紀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由復旦大學歷史系主辦,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承辦。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決定由梁元生院長和鄭會欣研究員出席會議。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經過近半年的准備,會議如期舉行。會議開幕式由子項目負責人、歷史系系主任章清教授主持,本項目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分別致辭。然后分為四組,上下午各兩組圍繞出版、軍事人物、高校烈士、解放前出版的人物傳記專著、香港人物,以及數據庫建設研究進行交流發言,每組均安排專家進行點評和自由討論。

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首先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編纂與研究”為題,報告了本項目“選題的由來”、“資料的取舍”、“《世紀人物索引》的特點”、“幾點啟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包括工作的進展和以后的設想,並向與會者展示部分掃描的PDF文檔與相對應的識別文檔,大家對此非常感興趣。同時提議,由於要掃描與識別的工作量太大、任務太繁重,今后隻需將尋找的傳記資料掃描件放到數據庫中即可,不必每篇都要識別。鑒於解放前和港澳台的人物傳記資料比較難找,仍一如既往將其做完。本校計算機學院子項目負責人李旻則以“以人物為中心:數據庫技術在傳記研究中的應用問題”為題,報告了本項目數據庫建設研究的進展,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通過為期一天緊張而有序的研討,與會者各抒己見,對推動世紀人物研究和數據庫建設研究,起到積極的作用。會后各方反應較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2014年5月,本次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研究》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詳見附錄4)

按2013年4月“首屆滬港世紀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的,每年在異地召開一次類似的學術研討會的協議,2014年5月7日—10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歷史系和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協辦的“近代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研究”研討會如期舉行。復旦大學歷史系為本次會議提交四篇論文。

(2)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及莫斯科歷史學會的交流

2013年4月23日至30日,為了拓展與俄羅斯學術界世紀人物的學術交流,首席專家姜義華與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應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的邀請,前往該校出席“第27屆亞非歷史的編纂與史料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於4月26日與俄羅斯社會科學院亞洲文獻部主任維諾格拉多娃•丹娘(VINOGRADOVA)教授簽訂了雙方共同編纂《俄羅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文獻目錄》的協議書。

在此之前,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在原“俄羅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子項目負責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金重遠先生逝世后,決定增補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軍梅(中國80年代首批派往聖彼得堡大學的留學生)來作為該子項目的負責人(曾專門給國家社科重大辦寫過報告)。在正式與劉教授交換意見時,從她那裡得知7月19日,她將與本校副校長林尚立教授一起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莫斯科大學訪問,並代表復旦與兩校商談國際交流與項目合作事宜。為此,劉教授建議傅德華教授給林校長寫信,將我們的《俄羅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文獻目錄》子項目,作為與俄羅斯東方學系的合作項目,這是代表中國國家水平的社科重大項目,相信俄羅斯方面一定會對此非常感興趣的。傅德華教授認為,這是一次極好的機遇。在得到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的首肯后,由傅德華教授給林校長寫信,結果很快得到林副校長的批示(詳見附錄5)。同意將我們的項目作為復旦與俄羅斯校際交流合作項目的議題。很快,9月即接到劉軍梅教授發來的郵件,告知東方學系三位教授與林校長商談的結果。鑒於該項目的特點,對方認為,比較適合邀請俄羅斯圖書館方面或者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直接參與,並同意幫助我們尋找合作伙伴,協助完成編纂此《研究文獻目錄》。與此同時,確定由東方學系的副教授尤麗婭(YuliaMylnikova)作為俄方的聯系人,中方由正在該系訪問的復旦經濟學院副教授孫琳為聯系人。

傅德華教授經過2-3個月與尤麗婭的聯系與溝通,終於在12月收到尤麗婭發來的好消息,俄羅斯社會科學院亞洲文獻部主任丹娘教授有意承擔這個子項目俄文資料的搜集。在這之前,通過將項目組的要求與設想及合作意向書發送給丹娘后,在對方認可的情況下,2013年3月16日,決定邀請丹娘與尤麗婭來復旦進行具體商談。俄方貴賓抵達復旦的當天下午,雙方即就項目的意義、要求及合作方式等問題達成一致共識。並同意在4月24日至30日,中方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和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前往聖彼得堡參加國際會議期間,正式簽訂協議書。對方現正在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書執行。並同意在2014年11月,將總量五千條的部分條目交給復旦本項目工作組。與此同時,傅德華教授在返回中國后,通知對方有關孫中山的俄文論著目錄,從1906年至1988年4月,中國的學術界已搜集,為避免重復勞動,這一部分就不要再搜集了。這個時段以后的有關孫中山的資料仍需要幫助搜集,此意對方表示支持與理解。

4月24日,在“第27屆亞非歷史的編纂與史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后的下午第一場報告會上,傅德華教授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編纂與研究”為題,向來自世界各國(中國僅我們兩位代表)的與會者用俄文的PPT報告了本項目的“選題的由來”、“資料的取舍”、“《世紀人物索引》的特點”、“幾點啟示”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贏得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在莫斯科姜義華教授還向邀請方及俄羅斯歷史學會的專家學者通報了中國歷史學會與對方歷史學會聯手舉辦中俄關系的學術研討會,以及本項目的進展情況。

(3)與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東京大學及慶應義塾大學的交流

2013年5月16日至23日,“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課題組成員傅德華、於翠艷、劉鴻慶一行三人,為了尋找“日本的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文獻目錄”,先后訪問了神戶孫文紀念館、慶應義塾大學和東京大學,通過此次調研,收獲頗豐。

2013年5月17日,傅德華教授一行三人先參觀了孫文紀念館,館長安井三吉親自進行講解,主任研究館員徐小潔充當翻譯。接著雙方就合作事宜進行了商談,一致同意將雙方整理的有關孫中山的傳記資料目錄進行交換。同時傅德華教授建議雙方於明年適當的時候舉行“首屆日本孫中山研究與數據庫建設”研討會。日方希望將召開此次會議的詳細設想,回去后發送給他們。會后,紀念館將本館編的《日本における孫文研究目録》(1895-1984),約二千條,贈送給我們。我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國內已搜集的《日本的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文獻目錄》(孫中山樣條的中日文譯本)回贈給該紀念館。徐小潔還建議我們,搜索其他的中國人物傳記資料,可以通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進行檢索。

5月18日,三人動身前往東京調研。19日,三人一行前往慶應義塾大學,進行座談。參加座談的有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山田辰雄、高橋伸夫、段瑞聰、小島華津子和大東文化大學教授鹿錫俊以及復旦大學的吳景平教授。座談會上,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首先向與會者報告了項目選題的由來、進展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並將事先准備好的材料贈送給他們。日方教授們對我們的課題很感興趣,認為是很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個課題。雙方就“日本的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定義、收錄范圍以及人物的選擇標准、在日本的合作方式、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問題進行了交流。通過與日本學者面對面的交流,取得不少共識,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5月20日,我們拜訪了東京大學。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田島俊雄教授首先帶我們參觀了東大文學部的資料室,准教授吉澤誠一郎為我們做了有關介紹。接著參觀了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與古田元夫館長等三人進行了座談。他表示,項目需要的文獻資料,隻要東大圖書館有館藏的,他們都給予支持與幫助。

下午,田島俊雄教授先帶我們去參觀了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資料室,接著又由平勢隆郎教授帶我們參觀了東洋文化研究所資料室,該資料室藏書非常豐富。其中有不少正是我們要尋找的資料。如梨本祐平的《周恩來》、鹿島宗二郎的《動亂の毛沢東》、仲子著,井上一葉訳的《徐大總統と其周圍》、小田岳夫的《魯迅の生涯》、吉川幸次郎編的《中華六十名家言行錄》、內山完造的《魯迅の思い出》,以及宮崎市定監修、森正夫著的《李大釗》等等。這些人物傳記中不少是非常珍貴的。最后我們去拜訪了《顧頡剛と日本》的作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倉芳彥,86歲的老教授在其寓所熱情接待了我們。雙方就我們的課題以及他與顧頡剛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小倉教授還將自己的著作《小倉芳彥著作選集》(第2冊),簽名贈送給復旦大學歷史系珍藏。其中有《顧頡剛與日本》一書的全文。

在日本神戶、東京調研期間,我們聽取了眾多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對我們接下來開始整理的《日本的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文獻目錄》很有幫助。現在我們已開始著手通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查詢、整理有關日本學術界的中國人物傳記研究的文獻目錄。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在網上公布獲准立項后,不斷有學術界的同行向我們咨詢相關人物傳記的資料收集和數據庫建設情況。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故居管理處、中共一大會址、南京軍區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圖書館、(台灣)台灣研究所及台灣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包括俄羅斯、日本、美國學術界的專家學者,都對本項目和數據庫給予極大希望。期盼能盡早健全包括上述國家和地區在內的研究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中文資料全文數據庫,像愛如生制作的“中國古籍基本數據庫”和“中國方志全文數據庫”一樣,使全社會和國內外學者都能從中受益。

為宣傳和推介本項目的成果,本項目組主要通過出席國內外各種學會會議和為國內學術刊物撰寫論文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和推介。在三年半時間內,我們分別在以下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了報告推介:

2011年9月,在山東大學召開“中國索引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上,報告了《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全文數據庫的建設與困惑》。

同年10月,在上海市政協、上海市史學會和陝西師范大學等單位分別召開的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學術會議上,報告了《陳其美在上海》和《<民立報>有關陝西辛亥革命報道述評》。

2011年,應《世紀》雜志的約請為該刊撰寫了《第一個在異國他鄉升起五星紅旗的中國人(田汝康)》(詳見該刊2011年第2期)

2012年5月,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召開的紀念譚其驤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報告了《譚其驤與<民國叢書>》。

2012年,應《軍事歷史研究》雜志社的邀請撰寫了《中國近代軍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概述——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索引>為例》(詳見該刊2012年第1期)。

2013年4月13日至15日,由復旦大學歷史系和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首屆滬港世紀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會議上,報告了《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編纂與研究》。

2013年4月24日至27日,首席專家姜義華與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在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請本項目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中方聯系人孫琳副教授,用俄文PPT報告了《Индекс материалов и биографий китайских известных людей в двадцатомвеке》(《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編纂與研究》)。(詳見附錄6)。

2013年5月16日至23日,課題組成員傅德華、於翠艷、劉鴻慶一行三人,在日本的神戶孫文紀念館、東京大學圖書館和慶應義塾大學,向三個單位的安井三吉館長、古田元夫館長和山田辰雄教授、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平勢隆郎教授等介紹了本項目的基本情況和數據庫的建設。

2014年5月7日至10日,項目首席姜義華教授,子項目負責人傅德華教授,項目組成員於翠艷同志,應邀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近代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三人分別在會上報告各自提交的論文。(詳見附錄7)。

上述在海內外報告的論文的資料都是本項目提供的。我們在報告論文的基本觀點和資料來源的同時,還向與會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宣傳和推介了本項目的進展和已取得的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每每贏得各方面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還在2011年第10期簡報上,報道了我們用28年時間收集的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情況,並對此深表贊賞。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還在出版的館刊上對我們的調研進行了報道。

2012年11月,在中期評估結果出來及第二期滾動資助到位后,項目組根據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的意見,召開了分析研究專家組提出的意見的專門會議,並將會議內容作為第4期《簡報》發送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辦。通過2013年上半年的努力,已按專家組的意見,展開對香港、澳門以及日本、俄羅斯的訪問與交流,達到了擴大本項目的影響力和國際學術交流的目的。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意見建議

由於本項目涉及的中國人物的傳記資料之多,信息量之大,按原計劃還包涵美國、日本、俄羅斯(含前蘇聯)學術界對20中國人物的傳記資料的研究文獻目錄的查找整理與研究。鑒於現實情況發生很大變化,這一計劃必須作較大的調整,原計劃四個子項目的實施要量體裁衣,視中文傳記資料的搜集整理資金的情況是否繼續。今后本項目的重點將集中在1949年前的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這一部分。僅此一項要掃描識別的文字巨多,尤其是1900—1949年前的部分傳記資料,需要查找的報刊和專著都是國內各館及單位重點保護的資源,其難度可想而知,有的資料甚至僅一館有藏,如《湯爾和先生》、《怪杰別廷芳》、《從鎮南關到山海關》、《金少梅》等共20余本,僅國家圖書館有藏。掃描和翻拍時,要價很高,達到了10元一頁。少數甚至出錢也不讓你看,更不用說滿足需求。有的雖可提供,但不能整本掃描和翻拍。其中報紙的難度最大。因其年久紙脆,一碰即碎,若無縮微膠卷,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這一部分將是2014年及2015年的重點突破的問題。部分期刊和專著,有的即使對方可以提供翻拍,但因原書排版印刷很模糊,收到掃描文件根本就無法識別,如《總理倫敦被難概略》1928年廣州特別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編印(國家圖書館藏)。類似這樣的問題給本課題帶來很大麻煩。這裡涉及一個學術界長期以來共同憂慮的難點,就是如何將歷史傳承下來的資源共享。要完成國家出巨資,國家相關部門若無相應的政策措施保証所需資源,是無法達到最終目標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又不想輕易放棄最后的努力。很多時候,越是無法尋找到的東西,越是有價值的。目前尚未找到最佳解決方案,還有待繼續探索。這個問題中期評估專家組的意見是應向有關職能部門反映,達成共識。我們嘗試過,沒有結果。這是其一。

第二,本項目不僅掃描翻拍量很大,其文字識別量和校對的量也巨大,雖與國內湖南長沙青蘋果數碼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方正國際軟件有限公司等簽約幫忙識別,但由於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其他業務,不可能竭盡全部力量來做此項工作,不少文字識別的PDF格式,還是要依靠學生勤工助學和社會其他力量來幫助解決。尤其那些原書就不那麼清楚的解放前的土紙本專著和模糊不清報刊雜志的內容,隻能依靠學生通過人工輸入方能完成文字的轉換。其次,轉換完的文本文檔又需組織力量校對,所需酬金數量比較大。所以建議同意大大提高本項目的勞務費比例到40%,否則無法支付學生的勤工助學費用。兩次撥給的136萬的經費,支付學生勞務費為420385.52元(272個學生,參與部分資料的查找、掃描、文字識別、校對、外文的翻譯(包含校對),總計28025.68小時,人均103個時),遠遠超過項目的5%的八倍,這是本項目的特點即要輸入的查找和輸入的數據量大和工作性質所決定的。這一點我們懇請得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辦公室領導及評估專家組的認同。

第三,鑒於與俄羅斯社會科學院丹娘簽訂了由對方搜集俄羅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文獻目錄的協議書,其查找及由復旦文史學院的聘請的俄羅斯的研究員協助譯成中文(除復旦俄語系學生外)的計劃仍需繼續,包括英文的翻譯的工作在內。

5、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關於編纂出版《日本20世紀中國傳記資料文獻目錄》、《美國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文獻目錄》、以及《俄羅斯(含前蘇聯)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文獻目錄》,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20世紀中國傳記資料文獻目錄》,以及《港澳台20世紀中國傳記資料文獻目錄》,是經專家審定立項的四個子項目,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人力、財力,才能保証做的出來。尤其是后續資金的投入。在出席“港澳與中俄關系21世紀論壇”國際學術會議期間,曾向來自北京、台灣、日本、俄羅斯的學者了解有關請國外的學者幫助搜集資料的費用,他們認為,我們現在與俄羅斯科學院的合作,每一條俄文資料(不含翻譯費)一美元,不算貴,有的甚至認為很便宜。如果加上每條的翻譯費5元/條,還有校對費3元/條,若將旅差費加進去,要達到20元/條,其代價是很昂貴的。這裡尚不包含書稿的專家審稿費、出版資助的費用。但上述五個《文獻目錄》若將其做成功,給中外學術界使用方便帶來的影響,以及節省各自尋找資料所花費的時間等,其學術價值和意義是不可用金錢來估算的。所以,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及各子項目負責人,包括參與本項目的每位成員,都希望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辦和專家組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涉及到海外搜集資料的問題,項目組仍一如既往本著盡可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包括網上搜尋,文獻傳遞,再是國際交流與合作解決。呈送的《美國、日本、俄羅斯(含前蘇聯)的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文獻目錄》(部分),都是我們採用上述方式搜集的,這樣就大大節省了一大筆資金。我們在派人出國搜集之前,將繼續堅持做好前期功課,做到有的放矢,方不至於浪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由於本項目的數據採集量和要掃描、識別、校對的量大大超過原先設想的范圍,要將百年的涉及五萬八千人的20萬條的中國的人物傳記資料,尋找到並掃描識別(現定位1949年前和港澳台的資料識別),還有美國、日本和俄羅斯(含蘇聯)的中國的人物傳記資料的文獻目錄的查找,編制《文獻總目》和部分譯成中文,其難度和所需求的費用較大,但意義及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書局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與肯定,並期盼早日為學術界向分享。所以懇請國家繼續給予資金上面的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 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項目圍繞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和數據庫建設,旨在對上個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進行全面搜集和整理,在此基礎上建設全文數據庫,力圖實現相關傳記資料的全面數字化。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學術界比較關注的問題進行專門性人物研究,如對軍事人物傳記資料進行概述,對辛亥革命相關人物傳記進行整理,對史量才等人物進行專題研究。此外本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數據庫,將涉及到的5萬8千人的20萬條的傳記資料數字化后制作成為全文數據庫,目前已經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資料基礎(詳見階段性成果清單),包括對一些碩博論文的撰寫、地方志研究、中國近代史人物研究以及國外學者研究二十世紀人物提供了相關傳記資料,顯示出本項目在實際科研中有著重要學術價值,已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二、本項目階段性成果清單(詳見以下五大本《文獻總目》目錄及首尾頁碼的掃描件附錄目錄8):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第一個在異國他鄉升起五星紅旗的中國人(田汝康)

傅德華

論文

世紀雜志2011年第2期

5000

 

盛宣懷檔案:有關“義和團運動”的德國文獻

傅德華

於翠艷

論文

晉陽學刊2011年第5期

4000

 

我與“四一二”炮打張春橋事件

朱錫琪口述﹔金光耀等整理

論文

炎黃春秋  2011年第9期

6000

 

關於“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全文數據庫”的進展與困惑

於翠艷

傅德華

李春博

論文

《中國索引》2012年第1期

3000

 

中國近代軍事人物傳記資料研究概述——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索引》為例

傅德華

褚若千馮  淑

論文

《軍事歷史研究》2012年第1期

4500

 

百年史量才傳記資料研究概述——以《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料索引》為例

傅德華

論文

史量才與《申報》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4月

4000

 

譚其驤與《民國叢書》

傅德華

論文

譚其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500

 

陳其美在上海——以《民立報》報道為中心

傅德華

於翠艷馮  淑

論文

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

5000

 

一個工人造反派的“文革”記錄——從葉昌明的《工作筆記》看“工總司”

金光耀

論文

書城2013年

第1期

 

4000

 

在《文匯報》北辦的經歷

朱維錚口述; 金光耀整理

論文

炎黃春秋  2013年第4期

5000

 

蔡元培與愛國女學

於翠艷

張連娟

傅德華

論文

上海研究論叢2013年第21輯

6000

 

超越思維定勢,全面推進民國人物歷史研究

姜義華

論文

民國人物的再研究與再評價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000

 

百歲華誕出奇跡——記從副校長崗位退下后的蔡尚思

傅德華

論文

復旦名師剪影(文理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8500

 

於右任陛下的“上海成長史”——《民主報》發表的《上海之面面觀》

傅德華

報紙

聯合時報2014年2月18日

3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