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執行情況:總體上按計劃完成各項工作,進展情況正常。截止到2014年5月底,共搜集包括5個子課題的英國、印度、美國、法國、俄國檔案文獻326卷,12168份文件,48368頁,約4230余萬字﹔其中,已整理(按數據庫標准中文標引)外文檔案6836份,28623頁,約2260余萬字﹔已確定翻譯的外文檔案1080份,3050余頁,約270余萬字﹔已翻譯英國和美國檔案8萬余字,注釋檔案和史料5萬字。查閱整理中國外交部有關中印邊界問題的檔案目錄(1949年5月22日—1965年12月30日)598條。
文獻資料收集工作,先后2人/4月赴英國、1人/1月赴俄國搜集資料,將有2人/2月赴美國搜集資料。目前總數已完成60%,其中,英國檔案所佔比例最大,約70%﹔其后依次為中國、美國、印度、俄國、法國的檔案。目前邊繼續搜集邊整理、標引、翻譯。
其中,子課題(一)進展較快,基本完成資料搜集工作,約十萬字,主要為:、中印傳統習慣線及英國入主印度初期的中印邊界走向的檔案、史料﹔英屬印度在東段勘畫“內線”、“外線”檔案、史料﹔清末中國在西藏、川滇邊鞏固邊防、標記邊界的檔案史料﹔英屬印度提出的實施“戰略邊界”計劃(1910年10月23日明托總督提出)的檔案與史料﹔西姆拉會議期間英藏非法交涉邊界問題的檔案與史料﹔西姆拉會議后,英國政府有關處理“麥克馬洪線”的檔案與史料﹔英國與英屬印度制造偽書《艾奇遜條約集》14卷的檔案與史料﹔印度獨立后侵佔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的檔案與史料。翻譯和注釋部分檔案與史料,主要有:19世紀中期有關中印邊界東段的五份協定﹔英屬印度勘畫“內線”的文檔﹔明托總督提出“戰略邊界”計劃英屬印度實施“戰略邊界”計劃的文檔﹔真偽版《艾奇遜條約集》14卷有關麥克馬洪線部分的比對。另外4個子課題主要處於搜集、整理、標引和標注檔案史料階段,子課題(四)、(五)開始著手翻譯。
學術會議:2013年3月下旬,課題主持人孟慶龍應邀赴英國參加牛津大學主辦的“20世紀和21世紀的印度與中國:歷史與國際關系的交匯——I”的國際會議,並發表題為《英國與中印邊界沖突》的主旨演講。2014年1月上旬,孟慶龍應邀赴印度新德裡參加(新德裡)中國研究所主辦、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協辦的題為“20世紀和21世紀的印度與中國:歷史與國際關系的交匯——II”的國際會議,並做了題為《印度和中國對邊界爭端的不同反應》的主旨演講。2014年3月下旬,孟慶龍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美國史年會上提交題為《美國對中印邊界爭端態度的變化》的論文並發言。
學術交流:2013年6月中旬,孟慶龍應邀在武漢大學邊界與海洋研究院作《中印邊界問題:歷史與國際關系》的報告。2013年8月,子課題(一)負責人呂昭義參加“中國世界史青年工作者會議”並做《關於中印邊界研究的若干問題》的主題發言。2013年10月下旬,孟慶龍應邀在武漢大邊研院作《西藏“獨立”或“自治”的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的報告。2013年12月,呂昭義參加“中國邊疆及邊疆治理政府的挑戰與創新”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辦),作《民元察隅巡邊標界史實考》發言﹔參加“中國西南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研究規劃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雲南大學社科處主辦),做主題發言《中印邊界研究》。2014年5月29日,孟慶龍應邀赴哈爾濱黑龍江師資培訓中心做了題為《中印邊界問題與國際關系》的講座。
國際合作:自2013年初以來,孟慶龍研究員與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印度中國研究所建立起學術合作關系。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完成兩期工作簡報﹔給國家社科基金提交過一篇專稿但未被採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孟慶龍論文《影響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英國因素》,24000字,已投稿到《歷史研究》。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是:作為印度的前殖民國,英國對於中印邊界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通過一手策劃、操辦西姆拉會議,炮制“麥克馬洪線”,埋下了中印邊界紛爭的種子。冷戰爆發后,面對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的新變化,特別是新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的不斷提高,國力衰弱的英國,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及在國際關系中的影響力,在中印邊界沖突的過程中,英國雖然對印度提供了相當程度的支持,但多有保留,同時極力避免刺激中國,設法與中國維持較為穩定、平和的關系,試圖在中印之間保持“平衡”,把握、拿捏得很有分寸,充分顯示了其老牌帝國處理復雜、敏感外交和國際問題的“圓滑”和“老到”。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自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到現在已有近52年的時間,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確總結這場戰爭在國際關系中的經驗教訓,有助於鍛造符合時代要求和中印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新的睦鄰關系。英國在中印邊界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上有著其特殊的地位。對於中印沖突的歷史根源,英國難辭其咎,負有直接責任。然而在中印關系惡化、以至發生邊界沖突的過程中,英國並沒有像美國那樣赤裸裸地干涉中印爭端並在亞洲國家間進行挑唆。它雖然對印度提供了相當的援助,但並未明確支持印度的立場和主張,同時保持了與中國的關系,為自己在外交、政治等方面留下了很大的活動空間。英國對中印雙方所持的態度和採取的行動,完全不能反映關系的親疏,也不是出於對自己過去行為的反省,其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充分顯示了其老牌帝國處理復雜、敏感問題的“老到”和“圓滑”。如此考量,足証實際利益在國家間關系中之重要性。英國歷屆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前后拿捏把握的分寸,也提供了我們深刻認識英國外交一個絕好的窗口。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中印邊界問題、印巴領土糾紛研究 |
呂昭義(1) |
專著 |
人民出版社,2013年 |
31萬 |
|
2 |
19世紀中期中印邊界東段的若干協定 |
呂昭義(1) |
論文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年1期 |
20000 |
|
3 |
民國標界第一樁:民元察隅巡邊標界史實考 |
呂昭義(1) |
論文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2期 |
18000 |
|
4 |
印度東向政策:發端、演變、新趨向 |
呂昭義 |
論文 |
《印度洋地區發展報告》,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 |
20000 |
|
5 |
影響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英國因素 |
孟慶龍 |
論文 |
已投稿《歷史研究》 |
24000 |
|
6 |
英國與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 |
孟慶龍 |
會議主題發言 |
2013年3月26-27日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會議 |
3500 |
|
7 |
中印邊界爭端:歷史與國際關系 |
孟慶龍 |
專題報告 |
2013年6月21日武漢大學邊研院 |
7000 |
|
8 |
英國與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及參加牛津大學國際會議隨感 |
孟慶龍 |
專題報告 |
2013年5月14日世界歷史研究所 |
6000 |
|
9 |
西藏“獨立”或“自治”的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 |
孟慶龍 |
專題報告 |
2013年10月24日武漢大學邊研院 |
4000 |
|
10 |
中印邊界問題與國際關系 |
孟慶龍 |
專題報告 |
2014年5月29日應邀赴哈爾濱黑龍江師資培訓中心 |
2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