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法治評估創新及其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9日15:2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總體執行情況

1.目前已經完成了法治評估指標體系的頂層設計工作,提出了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兼吸世界經驗的法治指標體系。

2.完成了法治評估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對於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法治評估的方法論、國內外法治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等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完整的研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1.完成了中國法律職業的發展調查,出版了61萬之多的《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2: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為本課題相關課題奠定基礎﹔

2. 完成中國法學教育與研究發展調研,出版《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3: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為本課題法學教育與研究子課題奠定基礎﹔

3. 前期完成中國立法和法律實施的調研,出版《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0:中國立法60年》和《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1:走向多元化的法律實施》,為本項目立法與法律實施子課題奠定基礎。

4.開展了“法律職業聲望的社會調查”,成功訪問了1482個受訪者,涵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個省份的樣本量與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數量成正比。形成了一份六萬多字的調查報告,取得了眾多有價值的第一手數據材料,為本課題指標評估奠定了基礎

5.正在進行本課題法治政府部分的調研和寫作工作,預計明年中出版《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4:法治政府》

二、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一)調查研究情況

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間,課題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法律職業聲望的社會調查”。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1.設計調查問卷

從2013年9月以來,課題組成員朱景文教授、冉井富副研究員、彭小龍副教授、孟濤助理教授開始設計調查問卷,經過不斷地反復討論、修改和磋商,最終形成了問卷初稿。

2.調查測試

2013年11月-12月,課題組成員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隨機抽樣電話調查,先后進行了5場電訪,總共採集250個測試樣本。隨后,課題組成員結合測試結果,對問卷進行了修改。

3.正式調查

2013年12月-2014年1月,課題組成員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方式,採用雙框抽樣設計(兩個抽樣框:固定電話框和移動電話框)和尾號隨機撥號法,在接通的家庭或個人中按“最近生日法”選擇一位年齡在18周歲以上的家庭成員或者個人作為訪問對象。最終成功訪問了1482個受訪者,涵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個省份的樣本量與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數量成正比,其中男性佔55.8%,女性佔44.2%﹔城鄉比例接近6:4。

4.分析研究

目前,調研報告已經形成,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數據和問卷,得出了眾多有價值的嶄新發現。

(二)學術交流情況

2013年4月14日,本項目的開題報告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單位的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本次開題報告會收獲了各種豐富的信息,開拓了研究思路,對於項目最核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一些重要共識,為此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13年5月4日,課題組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舉行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發布《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2: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本報告秉持“以事實說話”、“以數據說話”的實証研究風格,分別論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証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調解員等各類法律工作者的歷史沿革、法律規定、組織機構、人員及其構成、執業紀律監督、職能和經費收入等內容,全面展示了中國各類法律工作者的客觀面貌。本書受到《光明日報》、《法制日報》、《檢察日報》、新華網、正義網、鳳凰網等等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014年4月課題組負責人朱景文教授到美國訪問,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召開《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英文版發布會,受到美國法學界、律師界的高度重視,對於宣傳中國近年來的法治建設的成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以此為基礎對本課題的構思、基本思路和研究特色做了詳細的解讀。

2014年5月24日,課題組舉辦的“法治評估:普遍性與特殊性”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601國際會議廳成功召開。來自中國大陸、澳門地區、日本、韓國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余位專家、學者、法官和學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是國內舉辦的第一次法治評估國際會議,匯集了國內外關於法治評估研究的頂尖專家學者,以及來自統計學、社會學的相關學科專家,對法治評估的各個重點難點和前沿問題進行了熱烈而富於建設性的探討,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三、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1. 成果發布會兩次:

(1)2013年5月4日,本課題組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發布《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2: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本報告秉持“以事實說話”、“以數據說話”的實証研究風格,分別論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証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調解員等各類法律工作者的歷史沿革、法律規定、組織機構、人員及其構成、執業紀律監督、職能和經費收入等內容,全面展示了中國各類法律工作者的客觀面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春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兼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所長黃太雲、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王利明教授、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司副司長姜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景文教授以及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工業與信息化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市仲裁委員會等各行各業的法律職業者、專家學者和新聞記者一百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以及相關成果引發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 2014年4月21日,課題組首席專家朱景文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相關代表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Levy會議中心共同舉辦了《中國法律發展報告導論(英文版)》發布儀式暨“中國法律發展現狀”學術研討會。

《中國法律發展報告導論(英文版)》詳細介紹了近年來我國法制發展的現狀,通過大量數據說明我國法制發展的成就以及未來發展問題,對編寫報告的設想、宗旨、編寫方法、數據來源等進行了介紹,對報告中所反映的中國目前立法、司法、執法在過去幾年取得積極進展以及存在現實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會者對報告的內容給予高度評價,並對各自感興趣的領域提出了諸多問題。朱景文教授分別給予了回應。

2. 迄今課題組先后報送四次工作簡報,分別是

(1)2013年工作簡報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法治評估創新及其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研究”課題組舉行開題報告會

(2)2013年工作簡報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法治評估創新及其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研究”課題組發布《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2: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

(3)2013年工作簡報三:課題組開展“法律職業的社會聲望”社會調查

(4)2014年工作簡報四:課題組舉行“法治評估:普遍性與特殊性”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法律職業的社會聲望》調查報告基本內容如下:

為了了解不同職業尤其是法律相關職業在公眾中的認知情況、社會聲望等,本課題組於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有

(一) 職業認知

1 對國家干部的初步認知

2 對律師的認知

3 對法官的認知

4 對檢察官的認知

5 律師、檢察官和檢察官認知情況的對比

(二) 職業評價

1 受訪者對不同職業間受尊敬程度的評價

2 受訪者對不同職業間的福利和收入水平的評價

3 受訪者對不同職業影響力的評價

4 受訪者對不同職業貢獻大小的評價

5 四個維度間的關系

6 構建職業綜合評價指數

(三) 職業選擇

1 希望子女從事職業

2 在校學生自身職業選擇

(四) 統計方法簡介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受訪者綜合評價最高的職業為,科學家(綜合評價指數為82.8,下同)、其次為工程師(75.7)和教師(71.9),綜合評價最低職業為黨政公務員(60.0),其次為企業管理人員(61.6)和律師(62.6)。而其他兩種法律相關職業法官(66.3)和檢察官(65.3)在十二種職業中分別排在第五和第六位。

總體而言,受訪者對律師、法官、檢察官的了解程度不高,了解方式較為單一,並存在一定理解上的誤區,這些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宣傳工作,讓這些和法律相關的職業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一方面有利於這些行業吸收更多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讓民眾有訴諸於法律的需求時能更有效的利用相關資源和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在職業選擇方面,家長和學生選擇法律相關的職業比例均較低,這一方面是法律相關職業隊專業性要求較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民眾對法律相關職業了解度不夠造成的。在受訪者對調查中所列的十二個職業中綜合評價中,法律相關的職業排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位置,特別是律師排名相對靠后,究其原因,律師排名靠后主要是受訪者認為其受尊敬程度、貢獻和影響力較低,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廣泛,需要更多的人努力才能逐步改善。不同的人群對於上述問題的理解有較大差異,所以在指定相關政策的時候需要考慮人群的差異,以便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法治基礎的系統性思考

朱景文

論文

《人民論壇》2013年第14期

6000

戴仁榮《網絡反腐法治文化建設論》(行政與法.2013年第12期)引用

2

關於完善我國立法機制的思考

朱景文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10期

13000

 

3

中國法律職業:成就、問題和反思——數據分析的視角

朱景文

論文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

24000

 

4

比較法研究中的中國法——關於法律的地位和權力組織形式的思考

朱景文

論文

《法學研究》2013年第4期

26000

 

5

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2: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

朱景文等

研究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

611000

新華網、法制日報、光明日報、檢察日報、正義網等等國內媒體報道宣傳

6

法律職業聲望調查報告

課題組

調研報告

未出版

17272

 

7

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3:法學教育與研究

朱景文等

研究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

600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