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近千年來畿輔文化形態與文學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7日15:3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2年6月課題正式立項以來,課題組投入巨大的學術熱情,推動項目的順利開展,並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2年12月在石家庄召開了國家重大招標課題的開題論証會,首席專家向以詹福瑞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提交了在申報書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開題報告,專家組提供了具體的論証意見,課題組全體成員認真聽取意見,確定了以闡發畿輔文化特性為中心,理論研討與文獻梳理並舉的整體研究思路。2013年1月首席專家召開了課題組全體會議,研討了課題的研究重點和難點,確定了預期目標和成果,以畿輔文化特性為觀察視角,全面考察近千年來畿輔地區的文化和文學,形成6部專著,既互相呼應,又各有側重,形成既具綜合性,又具專業深度的學術叢書。會議對課題組成員分工做了具體的安排,首席專家統籌全局,子課題負責人推動具體研究任務的開展。會議還決定每半年舉行一次課題討論會,通報進展,交流心得,完善論述框架,討論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兩年以來,課題進展順利,已穩步進入預期的研究軌道,不斷取得突破,不斷積累新的研究成果。

1、子課題一:畿輔文化形態與文學

子課題一由首席專家王長華教授親自負責,課題組成員有易衛華、時俊靜、王天彤三位博士。子課題一完成了大量的文獻閱讀工作,寫下讀書札記近30萬字,並完成了部分章節的初稿,計15萬字。所完成的初稿集中於探討古代中國從先秦至唐末的畿輔文化的區域性特征,撰成《畿輔文化的關中模式與三秦文化的發展》、《畿輔文化的關東模式與中原文化傳統》、《畿輔文化的東南模式與江南文化的興起》、《畿輔文化的北京模式——燕趙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畿輔文化與地方文學》、《燕趙文化與京畿文化圈的傳承》等章節,並初步撰成《畿輔文化形態的結構要素》、《畿輔學術文化與文學》兩章,從宏觀層面對畿輔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目前課題組正在積累材料,繼續完成相關文獻的查訪和閱讀,有序展開其余章節的撰寫,並准備發表相關論文。

2、子課題二:近千年來畿輔學術文化與文學

子課題二由董叢林教授負責,課題組成員有陳斯懷、馬琳萍、周潔三位博士。子課題二已完成了大量實質性的研究工作,資料搜集工作有序展開,相關理論准備也已基本完成。目前手頭的讀書筆記積累了25萬字左右,完成了部分章節的初稿,約13萬字。所完成的初稿主要有《天津竹枝詞與天津近代社會》、《畿輔詩經學與畿輔詩學思想》、《畿輔史學與史傳文學》、《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的史學價值與文學意義》、《崔述古史研究的歷史價值與意義》、《畿輔庄學與畿輔文學的想象空間》等章節。主要以問題為中心,探討畿輔學術文化的局部特征,為更加宏觀地闡明畿輔學術文化的特性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做好鋪墊,積累經驗。目前課題組正在繼續開展相關研究,按照計劃拿出課題成果的初稿,並凝煉成單篇論文陸續發表。

3、子課題三:近千年來畿輔宗教文化與文學

子課題三由江合友博士負責。子課題三已經完成了大量的文獻准備工作,閱讀了畿輔方志中的寺廟專志及與宗教相關的內容,做了讀書筆記摘要約20萬字,撰成初稿約14萬字。基本完成了對畿輔區域重要佛寺壁畫的實地調研工作,如石家庄毗盧寺兩殿壁畫、北京石景山法海寺《禮佛圖》壁畫、天津獨樂寺觀音閣元代壁畫、曲陽北岳廟正殿壁畫、趙縣柏林寺摩尼殿壁畫等,積累材料初步形成《畿輔區域佛教壁畫的藝術表現與宗教想象》一章。寫成的章節有《賈島的燕趙行跡及其對元明清畿輔地區詩歌的影響》、《畿輔士人寺院讀書考述》、《畿輔地區的高僧與僧侶文人》、《臨濟宗在畿輔地區的傳播及其對文學的影響》、《趙州禪與畿輔地區的佛學與文學》、《太一教與金元時期的畿輔文學》等,並完成《永平詩存與清代畿輔區域詩史》一文。目前正在集中考察畿輔地區的宗教建筑和佛教經典,繼續撰寫課題成果初稿,陸續推出單篇論文作為階段性成果。

4、子課題四:近千年來畿輔科舉文化與文學

子課題四由閻福玲教授負責,課題組成員有劉萬川、李瑞豪博士。子課題四已經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積累讀書筆記約22萬字,完成初稿撰寫約15萬字。所完成的初稿有《從詞賦到經義——遼金元時期的畿輔科舉與文學》、《明清畿輔進士的時空分布》、《明清時期畿輔舉人的區域分布及其文化特點》、《國子監與畿輔區域的文學生態》、《畿輔科舉與戲曲的創作及舞台表演》、《畿輔縣學與地方文學主體的養成》、《元明清畿輔地區書院考述》等章節。所做的工作集中在科舉主體、教育體制的研討,對科舉文體與文學發展進行了一定嘗試。目前正在完善近千年畿輔地方登科材料的整理,對畿輔科舉教育機構和運行情況做全面考察,陸續拿出相關論文成果。

5、子課題五:近千年來畿輔文化、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子課題五由秦進才教授負責,課題組成員有杜來鎖研究員、杜志勇博士。秦進才、杜來鎖兩位學者主要做《近千年來畿輔方志研究》,已經搜羅到畿輔方志300余種,做了大量的閱讀工作,進行了分類整理,撰寫初稿約12萬字,主要有《近千年來畿輔的地理沿革》、《近千年來畿輔方志概要》、《畿輔方志考》,對《畿輔通志》也已經開展了初步的研究。《近千年來畿輔文獻總目》主要由杜志勇來做,秦進才教授參與體例的設計和定稿,目前體例已經確定,文獻編目有序進行,已大致完成“經部”12小類書目的編訂和排序,並開始進行“史部”書目的編訂,完成目錄約10萬字。目前課題組正在進行《畿輔通志》的研究,目錄編訂正在完成“史部”的編訂和排序,並凝煉出單篇論文,作為階段性成果。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進行了廣泛的調研活動,主要包括:

1、文獻收集和整理。

①課題組重點對畿輔方志進行了搜集,目前已經掌握的方志數量在220種左右,進行了編目,按照地域進行分類,相關課題人員對相關材料進行了針對性閱讀並做了札記。

②基本文獻的調查和補充。課題組對河北師大圖書館所藏的畿輔文化、文學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全面清理,編制了《河北師大圖書館所藏畿輔文獻目錄》,將核心文獻整理為專庫,建立研修室,方便課題組的使用。對於尚未入藏的畿輔文獻,則通過各種渠道購置補充。

③理論論著的准備。為滿足課題研究的需要,專門購置了區域地理、行政區劃理論、區域文化、區域文學、科舉文化史、宗教理論和宗教史、學術史、方志史等相關書籍,為研究的開展做好充分准備。

④對於相關古籍,課題組對有條件拍照的文獻做了全文拍照,比如《津門詩鈔》、《畿輔詩傳》等。對於無法全文拍照的文獻,則分批進行抄錄整理,目前這部分工作尚在進行中。

⑤文獻的查訪和共享。對於超出本單位收藏范圍的重要畿輔文獻,課題資料組有計劃、分步驟地赴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等處進行了數次查訪,採取拍照、復印、抄錄等方式獲取部分必要文獻,並盡量做電子化處理,供各子課題的研究使用。在文獻查訪和復制的工作過程中,各子課題提出查訪目標,保持緊密聯系,保証了對課題資料的及時共享。

2、實地調研。

①畿輔宗教文化考察。實地對畿輔地域的佛教寺廟進行考察,到石家庄周邊上京毗盧寺、正定隆興寺、趙縣柏林寺,對寺廟建筑和壁畫做了全面了解。還到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天津獨樂寺觀音閣、曲陽北岳廟等地進行考察。

②畿輔園林文化遺跡考察。已經赴承德進行考察,對清代皇家園林文化做實地踏勘。

③畿輔科舉文化考察。目前對畿輔書院文化做了考察,重點考察了定州貢院和保定的蓮池書院。對理清書院教育與科舉的關系有了直觀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以上皆進行了資料登記和照片整理,並對相關的存世文獻進行了復制和編目。

3、學術會議

①2012年12月8日,組織舉行課題開題論証會,聽取了國家社科基金專家組的意見,對課題的結構和核心內容進行了充分研討。②2013年1月20日,首席專家主持召開課題組全體會議,確定課題組的分工,安排課題進度,並對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③2013年7月12日,首席專家主持召開課題組會議,檢查課題進展情況,討論課題研究中碰到的問題。④2014年1月13日,首席專家召開課題組全體會議,交流了子項目的進展情況,統一研究的思路,具體討論了畿輔方志、畿輔學校教育和家族教育的相關問題。⑤2014年6月11日,首席專家主持召開課題組會議,檢查課題進度,決定在學術期刊上辦“畿輔學研究”專欄,推介課題成果,並確定了稿件,要將專欄辦成常設欄目,堅持下去。

4、學術交流

邀請相關專家到河北師大進行講學、座談共5人次。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3年初上報項目開題論証會簡況,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網頁上公開發布。

2、2013年4月,在《燕趙學術》2013年春之卷發表署名江合友的文章《近千年來畿輔文化形態與文學研究綜述》,介紹課題結構和思路,擴大課題的認知度。

3、2014年第4期,在《河北師大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北大核心,CSSCI)舉辦“畿輔學研究”專欄,第一期三篇論文3萬余字稿件已經就緒,等待排版刊出。

4、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計劃在《河北學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燕趙學術》等學術刊物定期舉辦“畿輔學研究”專欄,凝練課題組成果,擴大課題的學術影響力。

5、已籌備建設河北師范大學“畿輔學研究中心”,預計下半年正式挂牌成立,召開高規格的“畿輔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與學界共商畿輔學研究之計劃。以重大課題為龍頭,建設畿輔學研究的學科高地,不斷推出優秀的成果,使中心成為全國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有知名度的文科研究基地。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如何處理好整體闡述和具體研究之間的關系,其中的分量比重如何安排?這是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決定著子課題之間的結構關系,是否能突出重點,應該加強交流和商討,體例上不能含糊。

2、畿輔文化特質和規律的歸納和總結,如何兼顧時代性和普適性,做到准確、全面而不孤立片面,是課題組較為困惑的,需要在后面的研究中繼續思考。

3、畿輔文化如何與文學進行互動,課題組成員由於各自的學術背景或擅長文化研究或擅長文學研究,處理兩者關系略感棘手,在今后的研究中均要不斷積累經驗,取得突破和提升。

4、工作量大,資料量大,還有大量的稀見文獻和私藏文獻,雖然課題組做了相當的努力,仍感到不無疏漏,在后面的研究過程中要繼續努力,盡量解決。

5、研究畿輔文化特質,前千年和后千年之間的關系也需要處理,本課題主要抓住近千年的畿輔文化特質,但同時也要與更早的畿輔文化進行比較,體現漢文化的時代轉變,尤其是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族群文化之間的異質互融是如何發生的,其發生的區域場景是怎樣的,這需要課題組努力尋找資料線索,將抽象的理論分析落實到文獻中來。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董叢林《由“丙寅詞”看天津近代社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1期

馮文洵所作《丙寅天津竹枝詞》,或謂其"是一部天津活的地方志,也是一個天津社會的萬花筒"。藉以可一窺開埠及其他事變對該城的政治、經濟影響,特別是其社會生活與風習情狀。而馮文洵之所以能有這樣的作品,自與他特定的生平履歷和情懷分不開。將該作品所展示的關於近代天津社會的斑斑點點,有選擇性地串接和整合起來予以審視和解讀,對認識天津社會變遷當有助益。

該文使用文學文獻透視天津城市史、社會史,文史互証,揭示了開埠對於天津的諸多影響,海洋文化、商品貿易等因素參與到畿輔文化的建構中,以具體的研究對於課題起到引領作用。

王天彤《畿輔文化與畿輔文學——區域文化學關照下的畿輔文化與文學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

畿輔建立在周代的“五服”或“九服”之制基礎上的一種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上千年並且形成了一套流傳千年的畿輔文化,這種文化具有政治上的中心性、交流的廣泛性、文化的交融性、千年一脈的傳承性等諸多特點。而與畿輔文化緊密相連的是畿輔文學,畿輔文學也深受畿輔制度與畿輔文化的影響而獨具特色。

該文從宏觀層面闡述畿輔文化的傳承及其特點,提供了若干思考角度,從地域文化的視域為課題提供了開展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江合友《<止園詩話>與清代畿輔區域詩史》,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

《止園詩話》在《永平詩存》各卷詩話數量分布大致與入選詩人的數量成正比,數量分布還與入選詩人的具體情況有關。《詩話》撰寫體例有存人存史,補充說明詩人生平、家世、著述、科第、個性﹔摘句批評﹔論格律句法﹔引用序文等材料﹔校正誤﹔褒獎倫理道德﹔敘訪求詩歌文獻之情狀﹔補充說明編纂體例。在論詩方面,《止園詩話》對於詩人詩作的評點,體現出了史夢蘭的論詩旨趣,同時凸顯了清代畿輔區域詩歌創作的若干特點和優長。《詩話》重寄托﹔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評論﹔論詩尚唐音﹔崇尚隱逸﹔評賞佳句多片言中肯。《詩話》勾畫出冀東地區的十余個文學家族,為了解清代畿輔區域詩史的發展和傳承情況提供了參照。

該文論述了史夢蘭《止園詩話》的編次特點和詩學主張,指出作為地域性的詞話,《止園詩話》有意識建構畿輔東部區域的詩歌史,提供史料,評論作品,描述了以家族血緣為核心的畿輔區域詩歌史,與地域性總集《永平詩存》一起,保存了珍貴的詩歌發展的地方性材料。為課題研究畿輔區域文學的建構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實例,有利於課題進一步開拓相關研究。

劉萬川《明代畿輔進士時空分布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

有明一代,畿輔為首善之區,科舉極受重視。考察北直隸各府及順天府進士之時空分布,對研究明代畿輔地區科舉規律和影響科舉之因素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明代現存歷年《進士登科錄》和《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為基本文獻,對北直隸各府進士之籍、貫、科舉和鄉試之地、學校、所治之經進行考察統計,以期對時空分布進行勾畫和規律總結。

明代畿輔地區科舉以永樂十九年正月遷都北京為界。之前畿輔地區為北平府,科舉在全國各府中較為落后,進士人數少﹔之后順天等八府及保安、隆慶二州皆直轄京師,科舉發展繁榮,進士人數穩步上升,至正統四年后趨於穩定,在全國居於前列。

以各府為單位考察,其時空分布也各有特征,體現出共性和個性。縱向考察:順天府進士自正統七年至崇禎十六年人數最多,但人員成分復雜﹔真定府在各府中總體人數最多也最穩定,自成化二十三年至萬歷十七年為高峰﹔保定府在景泰五年至正德三年、嘉靖十一年至嘉靖四十四年人數較多﹔河間府在景泰五年至萬歷八年人數較多﹔順德府一直人員較少且有起伏﹔廣平府自嘉靖三十二年至崇禎四年人數較多﹔大名府自天順元年至崇禎十三年維持較高的人數﹔永平府總體人數較少,尤其在嘉靖十一年至萬歷十四年人數最少。橫向考察:各府人數較多的縣中,順天府以大興和宛平二倚郭縣最為突出,真定府為真定縣,保定府為清苑縣,河間府中任丘縣遠超他縣,順德府為任縣,廣平府為永年縣,大名府為開州和長垣縣,永平府為灤縣。其他所轄之縣的進士往往存在較大的人員差距。

明代畿輔的進士時空分布規律與明代國家科舉政策和學校入學員額、各府縣的學校設置和教育水平、各府縣的經濟和文化傳統等因素關聯緊密。

該文是研究畿輔科舉文化與文學的基礎性考証,利用登科錄、進士題名錄、方志等材料,勾稽出明代畿輔進士的時空分布情況,並分析其原因。該文是子課題四的階段性成果,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數據和事實的保証,同時也是學界第一次對明代畿輔科舉進行全面考察的嘗試,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由“丙寅詞”看天津近代社會

董叢林

論文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1期

1.2萬

 

2

畿輔文化與畿輔文學——區域文化學關照下的地方文化與文學互動研究

王天彤

論文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

1.1萬

 

3

《止園詩話》與清代畿輔區域詩史

江合友

論文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

1.15萬

 

4

明代畿輔進士時空分布考

劉萬川

論文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4期

1.2萬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