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4日15:1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按照研究計劃順利進行,各子課題也有序開展。從2012年6月第一次中期檢查以來,課題組已在cssci、中文核心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0余篇,從立項以來,共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新近發表的《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體自覺》被《新華文摘》2013年第12期以及《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多元與超越——人類的理性信念和歷史理解》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項目組首席專家孫利天教授在《長白山講壇》擔任“精神家園系列講座”的開講及主講嘉賓,他所做的三次講座經整理分三次發表在《吉林日報》理論版,並經《吉林衛視》全文轉播。這三篇文章引起學界廣泛關注,並備受好評。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2年10月—12月,課題組成員先后到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大學圖書館進一步搜集整理了與該課題相關的信息和資料。2013年1月,課題組成員到沈陽、海口、深圳等地調研,為進一步展開本課題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相關資料。

首席專家及課題組主要成員先后參加的學術會議、學術交流主要有:

首席專家於2012年8月24日—26日參加了在吉林大學召開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研討會﹔於2012年12月22—23日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九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論壇”﹔於2013年6月29日—30日參加了由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辦的“馬克思與我們時代的哲學”學術研討會﹔於2013年7月27—28日參加了由吉林大學主辦的“現代性與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3年8月3日—10日參加了在雅典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世界哲學大會,與世界知名學者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於2013年11月23日參加了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主辦的“思想中的時代”——中國思想理論反思與創新四刊論壇。在以上這些學術會議上,均作大會發言。

課題組成員參加了2012年8月3日—4日參加了在黑龍江大學召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課題”學術研討會﹔於2012年10月12日參加了在南京大學召開的“第二屆中韓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於2012年12月8日參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現代化:中國與世界”高端學術論壇首屆國際學術會議﹔於2012年11月10—12日參加了由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辦的“《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學術研討會”﹔於2013年1月19日參加了在長春召開的“生活世界哲學理論”學術思想研討會﹔於2013年1月16日參加了在北京大學“未名論壇”上的中西馬高端對話﹔於2013年5月11日參加了以“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的吉林大學首屆科學與人文論壇。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組首席專家孫利天教授被聘為《長白山講壇》的首席講座專家,擔任“精神家園系列講座”的主講嘉賓,於2013年11月12日、2013年12月5日和2013年12月25日分別做了“傳統文化與精神家園”、“現代文明與精神家園”以及“中國夢與精神家園”三次講座,這三次講座的內容,是孫利天教授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領域進行長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凝煉而成。孫利天教授在講座過程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映射出其思想的深邃,明確論証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現代中國精神家園的基礎和靈魂。所以三次講座經《吉林衛視》播出,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備受有關部門以及學界的好評。《吉林日報》理論版用一整個版面刊登了講座內容。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代表性成果(1):《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體自覺》,發表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

基本內容:

自近代西方哲學傳入中國以來,數代中國哲學家就共有一個理想,即創造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理論,並使中國哲學走向世界進而產生重大的世界影響。我們認為,對於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來說,現在需要做的更真實的工作是如何去尋求、建構、凝煉當代哲學的中國元素,找到那些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為此,無論是對中國哲學史自身的研究還是要實現某種“創造性的轉化”,首先要有對中國哲學的當代意義的主體自覺,更要有對我們研究者自身的主體自覺,而基於中國哲學自身特質對於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來說也必然要求一種心靈的修養和實踐。

主要觀點:一是,中國哲學的當代意義的主體自覺,是民族文化的自覺,是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識,也可說是社會主體的自我意識。二是,研究者主體自身的自覺,更多地需要自覺地反思和批判我們研究者心靈中的那個活著的傳統。三是,中國哲學史研究固然需要讀經典、闡釋經典,但是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也需要心靈上的修養和實踐。

學術價值:如何創造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理論,並使之走向世界從而進一步產生重大的世界影響,這是我們今天從事哲學理論探索的根本旨歸。針對這一問題,作者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對如何去尋求、建構、凝煉當代哲學的中國元素,找到那些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即對中國哲學當代意義的主體自覺、研究者主體自身的自覺以及中國哲學史研究需要一種心靈的修養和實踐。所以,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社會影響:《新華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代表性成果(2):《多元與超越——人類的理性信念和歷史理解》,發表於《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7期。

基本內容:在大眾傳媒發達的今天,人們戲說歷史,反諷、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根本原因是理性信念的變化。隻有在黑格爾和馬克思無限理性信念的視域中,才有揭示客觀歷史規律的歷史哲學和具有歷史必然性、歷史范疇意義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歷史可以有實証史學乃至大眾文化的生活理解,但不能代替和取消歷史哲學的思想維度。

主要觀點:一是,如何理解歷史取決於人們的理性信念,以有限理性的觀點隻能看到偶然的歷史片斷,從而取消了歷史客觀規律的歷史哲學認識。二是,隻有超越大眾文化、實証主義史學的有限認識,才能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歷史哲學意義。三是,反駁波普爾等對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批評,堅持唯物史觀歷史客觀規律性的信念。

學術價值:在多元的歷史理解中,強調歷史哲學的當代意義,無論對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還是明確當代哲學的思想方向,都是緊迫的理論任務。

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代表性成果(3):《向自然學習的智慧——現代性遮蔽的精神維度》,發表於《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期。

基本內容:海德格爾在對西方傳統哲學和現代社會的批判中,強調主體形而上學對存在的遺忘。我們認為,存在的遺忘亦失去了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精神維度,即向自然學習的智慧。向自然學習亦即在對自然的領會中獲得生命和倫理的智慧,格物致知,所要致的是人生之知、倫理之知、修齊治平之知。惟此才能有人與自然生命相通的天人合一。

主要觀點:一是,存在的遺忘即是向自然學習的智慧的遺忘。二是,格物致知或向自然學習,不是仿生學等技術學習,而是要向自然學習人生的道理、社會治理的法則。三是,現代性的主體形而上學對自然的資源化、價值化、技術控制化,需要存在態度和自然態度的根本轉變。

學術價值:以向自然學習的智慧這一中國式的表達闡釋海德格爾“存在的遺忘”更易被人們理解,更易校正人們存在態度的偏見。從這一維度重新理解中國哲學史上的“格物致知”也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影響:在“現代性與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尋求和凝練當代哲學的中國元素

孫利天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7月2日

3000

 

2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體自覺

孫利天

高苑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

8700

《新華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3

多元與超越——人類的理性信念和歷史理解

孫利天

高苑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7期

11000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4

傳統文化與精神家園

 

孫利天

論文

《吉林日報》2013年11月19日

13000

《吉林衛視》播出

5

現代文明與精神家園

孫利天

論文

《吉林日報》2013年12月17日

14000

《吉林衛視》播出

6

中國夢與精神家園

孫利天

論文

《吉林日報》2014年1月4日

11000

《吉林衛視》播出

7

向自然學習的智慧——現代性遮蔽的精神維度

孫利天

張岩磊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期

8200

 

8

“中國夢”的民族特點和世界意義

孫利天

張岩磊

論文

《長白學刊》2014年第2期

8500

 

9

尋求根基性的存在經驗

孫利天

黃杰

論文

《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3期

9000

 

10

從人學到形而上學

王天成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

9000

 

11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語境下的中國哲學

張連良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

9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