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現實與未來設計”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3日16:3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研究計劃總體執行良好,課題組在2012年12月舉行了開題報告會,開題會基本肯定了原來的論証,並對課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立場和思路,經過歸納和總結,課題組對原來的子課題結構進行了調整,初步形成了以下工作方案和步驟:

(一)邱運華教授負責子課題“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戰略問題”,重點解決“國家文化中心”的概念界定、提出這一概念的戰略意圖、在思想層面上力求解決的“國家文化認同”問題、“國家文化”與“區域文化”之間的合法性關系問題,並對當代國際社會文化競爭態勢提出新的思想。該子課題目前完成了近二十萬字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了6篇階段性成果(作者為邱運華)。

(二)金元浦教授負責子課題“國家文化中心的內涵、評價指標和建設理念研究”,基本思想建立在國家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理念上,通過比較研究世界其他國家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提出一套自成體系的指標。該子課題目前發表了2篇階段性成果(作者為金元浦、王林生)。

(三)郗志群教授負責子課題“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考察及國際比較”子課題研究。該課題分為兩個部分:其一,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考察,主要是考察作為中國文化中心的若干城市(長安、南京和北京)的歷史沿革、存在狀態、發展規律和教訓,提供給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參考。該部分由郗志群教授負責。其二,比較紐約、東京、倫敦、巴黎、柏林等國家文化中心,建立比較的指標體系,提出可供參考的經驗和教訓。該部分由唐瑩瑩博士負責。該子課題目前發表了2篇階段性成果(作者為唐瑩瑩、王謙)

(四)呂拉昌教授負責子課題“北京文化資源與創意之都建設”,主要任務是解決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的“人文傳統”和“地理傳統”問題,“人文傳統”即:古代中國文化傳統、紅色革命傳統、蘇聯傳統、現代傳統和后現代文化傳統等在北京城市建設中的功能。“地理傳統”即北京城市的自然地貌、山系、水系變遷、古今城市建設變遷、民族結構、人口增長變化、宗教文化、城區行政區劃、經濟特點等。該子課題目前發表了6篇(部)階段性成果(作者為呂拉昌、黃茹等)。

(五)胡疆鋒副教授負責子課題“北京文化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主要結合公共文化服務問題,研究北京市文化設施的結構、布局、運行方式等,其中包括政府文化機構設施與民間文化設施之間的政策環境問題、主流文化載體與實驗文化形式載體、思想藝術文化形式與亞文化形式等之間的分類與關系。該子課題目前發表了1篇階段性成果(作者為劉佳)。

此后項目課題組舉行了多次小型的討論會。課題組的成員共完成16篇論文,分別發表在《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中國圖書評論》、《城市發展研究》、《城市問題研究》、《中國戰略參考》、《戰略與參考》等核心期刊上,出版了一部相關專著,提出了一系列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觀點。課題進展順利,計劃於2017年12月結項。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課題組重點研究了北京城市建設以及政治改革、經濟基礎與社會建設、城市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對城市建設進行了細致而嚴謹的調查研究,結合北京市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優勢,設計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北京市文化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文化資源條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發展條件、資源傳承能力5個一級指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24個評價因子。專家在問卷中採用模糊計分法將各相關因子劃分為5個等級,用十分制為每個等級賦分,分別為10-8,8-6,6-4,4-2,2-0。然后對綜合評價層和因子評價層進行分項打分,再通過加權求和計算出各因子得分值,由此得出因子權重值。最后運用算術平均法兩兩比較得出判斷矩陣。所有數據均通過yaahp軟件計算而得,最后得出了北京市文化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詳見《北京文化資源的評價及開發利用研究》一文)。課題組整理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並通過首都文化研究院召開的國際會議與國外專家進行了交流。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課題組於2013年1月9日制作了“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現實與未來設計”第1期工作簡報報送全國規劃辦,北京市社科規劃辦的網站、首都師范大學的校園網主頁對開題會的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17日對開題會進行專題了報道(記者薛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在封二、封三的位置對課題進行介紹並配發了專題照片,課題組2013年底和2014年5月制作了兩期“工作簡報”。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課題成果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研究成果要及時向北京市各級領導報送,以求研究成果落地,這一點本課題組做了一些工作,但還不夠。

2.召開的相關會議規模不大,影響不夠大,和國內外專家的交流還不夠。

3.各子課題進展不太一致,快慢不一。

改進措施:

1.及時把相關成果報送給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國家社科基金專刊和相關管理機構,利用參加和組織學術活動宣傳重大項目研究成果。

2. 首席專家所在的文化研究院力求在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文化中心”與“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之都”的戰略目標下,搭建各民主黨派參與首都文化建設的參政議政的學術平台。在國家文化中心建設方面,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智力支持,為國家文化中心建設建言獻策。文化研究院主持策劃了《文化決策參考》和《北京文化通訊》內部刊物,每月中旬出刊。以后,本課題將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項目成果,通過內刊《文化決策參考》轉達北京市相關部門,以期達到良好的反響。

3.子課題要加強協作,力爭多出成果。

研究心得:

重大攻關課題的研究和所在的單位的科研工作結合起來,發揮學術組織平台功能的重要作用,以求資源互補,成果共享。文化研究院圍繞“三個北京”和“北京精神”的理念,致力於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頂層設計,通過媒體,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標重點和一般研究課題,這些課題和本課題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如其中的重大課題有:國家文化中心城市要素研究、北京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北京城市形態與功能的歷史演變研究等,一般項目有:北京藝術區產業發展模式研究、北京藝術區與北京藝術產業發展模式研究、北京青年文化研究、北京名人故居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保護對策研究、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名文化品牌研究、國家文化中心的區域格局研究。這些課題目前在順利進行中。這些項目的運行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學術支持。

⑤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無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之一:《北京文化現代形態的發展和論域研究——清末民初(1898-1936)的文化史意義》

成果形式:論文,作者:邱運華。刊於《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版)2014年第2期。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

完整的20世紀北京現代文化發展歷史,應該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國歷史與共和國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在這樣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體特點。清末至民國初年、遠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歷史、經濟和文化巨變的背景下發生的現代性轉變,直接影響20世紀的北京文化的現代形態,是從1900年代開始的﹔1949年10月接續的北京文化現代性的前提,並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宮廷文化,而是嶄新社會政治內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礎)、思想內涵(愛國、民主、進步、科學)、具有現代形態(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實踐(趨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這一現代形態成為連接新中國與封建專制文化的橋梁。

學術價值:長期以來,作為一個區域的北京文化史研究,被局限在一個十分有限的時間框架下展開,盡管歷史發展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研究者仍然熱衷於用“紫禁城”、“帝都”、“故宮”、“京味文化”等術語來表述20世紀北京文化記憶,甚至名為近期新成果如《北京審美文化史》這樣的學術著作,把對北京文化的研究局限在晚清這樣的時間點上,對20世紀發生的重大事件如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五四運動等之於北京文化的影響仍缺乏基本的體現,或者以支離破碎的體裁史的方式引導一種閹割了思想史主題的記憶,更遑論現代性之於北京文化這樣的命題。這樣的研究態勢,表現為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對北京文化估量不足:表現在時間維度上,對五四運動前后的北京文化發展變化估量不足,特別是對發生於現代形態的北京文化缺少理性和情感方面的體認,似乎北京文化仍然作為清末余脈而存在,直至1949年重新定都﹔表現在空間維度上,則把北京文化簡單地視為一種“內城文化”,即故宮文化,局限在故都文化,未及展開廣闊“城郭文化”,即宣南、東城、西城、海澱、通州文化,特別是未及展開新型政治體制、機構、新式學校、洋行、外交使館、航運碼頭、新聞出版人、媒體、自由商人和手工業者及農民文化,更沒有展開新型共和國(這裡指中華民國政府)、民主國家首都的文化,以及國家文化中心(1928年“北平作為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議案)的文化。這個估量不足,導致在北京文化記憶裡,總是涂抹上故宮高牆那深紅淡黃的印跡,1911年及以后發生在這座城市更廣闊空間裡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變革,則疏於記憶。

本文的宗旨乃是強調清末至民國初年、遠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歷史、經濟和文化巨變的背景下發生的現代性轉變,根本立場乃是強調:20世紀北京文化的現代形態是從1900年代開始的﹔1949年10月接續的北京文化現代性歷史,並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宮廷文化,而是嶄新社會政治內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礎)、思想內涵(民主、進步、科學)、具有現代形態(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實踐(趨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這一現代形態成為連接新中國與封建專制文化的橋梁。力求描述完整的20世紀北京現代文化發展歷史,是本文的最終意圖和價值所在。

社會影響等:本文刊發在《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版)2014年第2期的“北京學”,該學報的北京學欄目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建設工程,在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

代表性成果簡介之二:《北京文化資源的評價及開發利用研究》

成果形式:論文、作者:郭梅、呂拉昌、黃茹、陳博群,刊於《現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8期。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北京文化資源綜合評價體系,從文化資源條件、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發展條件、資源傳承能力5個方面篩選出24個評價指標,對北京文化資源進行分析評價,同時對文化資源單體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獨特性、資源消費人群、知名度等因子是北京文化資源及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弱勢在於保存狀態、民間風俗禮儀、地域組合度、交通運輸便利度等方面﹔在空間分布上,北京市文化資源總體上呈“兩帶一點”的分布格局﹔在北京市文化資源結構中,北京極品級文化資源和優良級文化資源數量突出,是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依據評價結果提出了北京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相關建議。

通過對北京市文化資源定量評價,可以看出,北京市文化資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子得分高。在24個評價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前五項是獨特性、資源消費人群、知名度、文化價值、文化遺產保護等級。得分較低的是保存狀態、民間風俗禮儀、地域組合度、交通運輸便利度、資源關聯價值、資源環境。

文章通過對北京文化資源的定量評價和單體評價,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北京文化資源本身的條件優良,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也比較重要,發展條件和資源傳承能力對於文化資源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弱。第二,在24個評價因子中,獨特性、資源消費人群、知名度、文化價值、文化遺產保護等級是北京文化資源的優勢,而保存狀態、民間風俗禮儀、地域組合度、交通運輸便利度、資源關聯價值、資源環境是北京文化資源的劣勢。第三,單體文化資源分析中,北京極品級文化資源及優良級文化資源佔有突出的地位,這是北京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第四,北京市文化資源分布較集中,集中在市中心和東西兩部,資源特色的空間組合存在不足。第五,北京對傳統優勢資源開發充分,對民俗和民族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及現代文化資源的開發尚有不足。

學術價值:本文採取了層次分析法,論述了北京文化資源的發展狀況,對如何開發北京文化資源進行了評價也提出了開發建議,提出了以下建議,非常具有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1)提升文化資源的地域組合度。針對市內的天安門、故宮、天壇、北海,市郊的頤和園、圓明園、香山、長城、十三陵等的集中開發,與京郊許多人文與自然結合的資源相結合,以資源密集區為核心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旅游地域格局,提升資源的地域特色組合度。(2)進一步提升文化資源的開發條件與能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綜合交通規劃中旅游交通規劃,建立更為便利的景區間公共交通,提高各景點與景區的通達性。在服務環境建設方面,採取相應的技術手段對資源進行信息化管理,特別是京郊的文化資源,應建立信息服務中心,提供景點線路咨詢、票務預訂等服務,全面提升服務質量。(3)加強重要文化資源的保護。在所有評價因子中,北京文化資源的保存狀態得分相對最低,因此,在今后的開發利用中,應注重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首先是對北京舊城的保護和改造,更好的體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第二,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應對重點項目採取相應保護措施,進行大型工程建設時,應對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調查勘探,保護地下文物﹔第三,北京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使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日趨萎縮,因此,應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傳統民間文化良性發展,更加具有生命力。(4)重視民俗和民族等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從北京市文化資源評價結果來看,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夠充分。應重視民俗傳統文化的開發保護,以民俗文化為主題舉辦慶典活動,宣傳地區獨特的民風民俗。從資源單體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優良級的民族文化資源數量不多,應充分利用首都的城市地位展示我國多民族的文化特色。(5)大力開發利用現代文化資源。北京在現代文化資源方面開發不足,優良級的現代文化資源數量不多,影響力不大。應加大對現代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力度,開展符合現代人思想的文化旅游活動,如開發文學影視文化資源、城市文化資源,開展生態文化旅游、會展博物館文化旅游等,充分發揮北京作為現代化都市的優勢,平衡利用古代與現代的文化資源,做到“古今並重”的開發利用文化資源。

社會影響等:本文刊發於《現代城市研究》,該刊是CSSCI擴展版期刊。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北京文化現代形態的發展和論域研究——清末民初(1898-1936)的文化史意義》

邱運華

論文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版)2014年第2期

1.2萬字

 

2

《區域研究的學術史與新建構》

邱運華

論文

《求索》2014年第2期

1萬字

 

3

《“美國衰落論”和冷戰后的思想話題》

邱運華

論文

《戰略與管理》2014年3/4期

1萬字

 

4

《論作為文化表征的創傷記憶》

邱運華

論文

《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2期

1.1萬字

 

5

《美國締造的世界語冷戰后的思想話題——讀卡根著作<美國締造的世界>》

邱運華

論文

《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5期

8千字

 

6

《中美外交:通向未來的價值合作》

邱運華

論文

《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5期

8千字

 

7

《世界大城市的文化與發展》

呂拉昌、黃茹

專著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0萬字

 

8

 

 

 

《人地關系認知路線圖》

呂拉昌、黃茹

論文

 

《經濟地理》2013年第8期

9千字

 

9

《城市空間生產的嬗變——從空間生產到關系生產》

劉珊、呂拉昌、黃茹、林康子

論文

《城市發展研究》2013年第9期

8千字

 

10

《北京文化資源的評價及開發利用研究》,

 

郭梅、呂拉昌、黃茹、陳博群

論文

《現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8期

1萬字

 

11

《廣州市工業創新空間差異研究》

 

何愛、呂拉昌

論文

《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4期

1萬字

 

12

《比較城市主義的復興與比較的視角》

呂拉昌、黃茹

論文

《地域研究與開發》

9千字

 

13

《倫敦城市創意文化發展"三步走"戰略的內涵分析》

王林生

論文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8千字

 

14

《對話: 文化創意產業——“新的十億人”的時代》

金元浦、約翰·霍金斯

論文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6期

7千字

 

15

《發達國家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的經驗及對北京的啟示》

唐瑩瑩、趙宗

論文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1萬字

 

16

《民初北京電車的開行與北京城市空間的變遷》

王謙

論文

《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1.3萬字

 

17

《瓷們 ,工體去!——北京國安青年球迷亞文化研究》,

劉佳

論文

《文化研究》第17輯。

1.2萬字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