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近代經濟史(1937-1949)”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2日16:1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中國近代經濟史,1937-1949》項目於2010年12月立項,2012年經過中期檢查,至今研究計劃執行和各子課題進展有序進行,總體情況尚屬正常。但由於資料收集的數量和難度,較大地超出了原來的預計,因此實事求是地評估在進度上也較原計劃略顯遲緩。

綜合來看,主要做了幾項工作:1. 課題名稱變更,人員和分工的調整,2. 反復修改、論証、細化並確定課題寫作提綱,明確寫作規范和體例,3.實行重要資料的交流與共享,4.課題組成員進行專題研究,發表具有代表性的階段性成果。擇要報告如下:

1. 項目在課題名稱和人員分工上有重要調整和變更。2011年1月,經向規劃辦申報獲批,課題正式名稱由《中國近代經濟史(1937—1949)》變更為《中國近代經濟史,1937—1949》,同時增補陳爭平教授為子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對外貿易、外債和國際收支方面的研究、撰寫。2011年8月,增加袁為鵬、王小嘉、樊果和王大任等四位人員重新分工擔任手工業、輕紡工業和東北地區農業等工作。

2. 2011年2月項目的“開題論証會”首先對分頭初擬的提綱第1稿展開論証。經過討論,決定改變原以行業為經,區域、時段為緯的思路,改以區域和時段為經,按偽滿洲國和關內淪陷區、抗戰后方和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為經,採用“戰爭和殖民掠奪經濟”、“戰時和戰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不斷成長壯大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等三篇,以行業部門為緯。在不改變和打亂原有分工的前提下,對原擬提綱的章節子目進行相應調整、拆並和修改、充實,形成提綱2稿。

2011至2012年,項目組持續完善課題提綱。將原提綱中“引言”與“結語”部分整合為“導論”,以“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終結和新民主主義的勝利”為題,包括“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和中華民族的滅頂之災”、“四面楚歌的民族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的空前膨脹和資本主義的結構變化”、“國家壟斷資本的崩潰和新民主主義的勝利”、“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及其給新中國的遺留”等五項重要內容,統領和總結全篇。確定按區域和時段為經,改分為“日偽佔領下的戰爭和殖民掠奪經濟”、“抗日后方和國民黨統治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革命戰爭中不斷成長壯大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等三篇共21章,各行業內容分布其中﹔並確定由朱蔭貴教授、陳爭平教授、陳廷煊研究員等子課題負責人分別擔任此三篇的主持人﹔各篇增加了統領本篇內容的首章,分別是“第一章 戰爭和殖民掠奪經濟的構成及體制”、“第十章 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時期的經濟體制及其調整”和“第十九章 因時制宜的經濟體制和大政方針”,作為本篇各部門行業性內容的引導,又對本篇內容予以總結和提煉。由此形成的提綱3稿,是具有可行性的本項目寫作提綱。

首席專家擬定《寫作規范及注意事項》和《需要思考、討論和解決的一些問題》等文件,已在課題成員研究寫作中實行。同時,在與人民出版社長期合作中形成的《作者交稿前需注意的事項》、《關於校編中的規格統一問題》、《中國近代經濟史格式規范》等文件,成為課題的寫作體例和規范。

3. 首席專家在課題進展中,提出資料交換與共享的要求。主要是考慮到全書關於日侵經濟損失資料收集的工作量極大,必須想盡辦法以求完成﹔課題組成員應協同作戰,及時交換、資料共享。這樣既可做到資料完整、協調,又可避免重復勞動、節省時間,保証和加快工作進度﹔但此類資料隻限本課題(包括課題階段性成果)專用,不得外傳或與他人交換。如作他用,務必事先征得提供者的同意。該提議得到課題組成員擁護和響應。

4. 首席專家完成了全書寫作提綱的修改,根據新編地方志和土改資料等,已完成“解放前夕全國人口、戶口與土地分配統計表”等約八十萬字的資料收集工作,完成專題論文《關於押租和近代封建租佃制度的若干問題》、《永佃制下土地買賣的演變及其影響——以皖南徽州地區為例》、《20世紀30年代廣西農業危機和擺脫危機的政策思路及政策措施》等3篇,發表於《近代史研究》和《中國近代史論壇》﹔完成書稿“配件”1件,內容為“20世紀40年代末官公地的存留及分布”。首席專家2012、2013年先后撰寫《近代中國佃農生計困苦原因考》、《廣西農業危機引發的一場論戰》等,作為課題代表性階段成果投稿,前者發布於“人民論壇•學術前沿”專欄2012年第1期。課題組重視全國社科規劃辦2013年6月17日《關於進一步調動廣大專家學者為“兩報”專刊供稿積極性的啟事》,利用課題會和《工作簡報》向各成員傳達並鼓勵投稿。

項目組成員也各陸續發表了一些階段性成果(詳見下表)。其中《論近代中國民間金融資本的地位和作用》、《從輪船招商局的債款看近代中國的資本市場》、《市場、權力與資源流失——近代東北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再探討》、《壓力下的選擇——近代東北農村土地關系的衍化與生態變遷》、《北京農業現代化的先聲》等論文和《政府情報與近代日本對華經濟擴張》、《近代駐華日本領事貿易報告研究(1881-1943)》、《近代中國:金融與証券研究》等著作,有的被轉載引用,均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項目組成員期間積極參加學術交流。首席專家於2012年7月7-9日,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南開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近代鄉村危機與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學術研討會,會上宣讀論文《20世紀30年代廣西農業危機和擺脫危機的政策思路及政策措施》。2012年為紀念《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系列主編吳承明先生,徐建生等課題組成員參與組織召開“經濟史理論與研究——紀念吳承明先生學術研討會”(8月18日)。2013年《中國近代經濟史》系列的主編和主要作者汪敬虞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徐建生、徐衛國等與《中國經濟史研究》合作組織了紀念筆談專欄(第4期),登載了首席專家的《汪敬虞先生對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心線索”的特殊貢獻》一文,課題組陳爭平、朱蔭貴、徐衛國也撰寫了筆談。

2012年9月陳爭平、徐建生作為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副秘書長參與籌辦“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歷史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經濟史學會年會”(武漢、宜昌)﹔劉克祥、徐建生參加“中國財政經濟史——紀念彭雨新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討論會。子課題負責人陳爭平參與籌辦2014年5月16日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科院與美國經濟史學界合辦的“中美經濟史沙龍”,袁為鵬、徐建生等參加。徐毅在荷蘭的烏特勒支大學訪問深造。其他成員多人次參加國內近代經濟史的學術研討會,參與學術研討與交流。

項目成果的推介與影響方面,首席專家報送課題代表性階段成果發布於“人民論壇•學術前沿”專欄﹔子課題負責人陳爭平撰文《汪敬虞先生與中國經濟史研究》,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2月10日,細述汪先生與《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系列的淵源。另有一批階段性成果發表於各學刊,有的並為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2012年6月,《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卷(劉克祥、吳太昌主編)入選《中國文庫•哲學社會科學類》和《人民文庫》再版,獲得“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由於本研究系列與人民出版社的長期合作關系,該社已預約項目組為項目成果合作申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和“國家出版基金”。

項目組分別於2011年2月、3月、8月和2013年11月召集“開題論証會”、“提綱討論會”、“分工調整會”和“中期推進會”等4次課題會。會前成員們經過認真准備,就各自分工承擔部分擬定提綱或大綱,並進行修改、充實、提高,以達到寫作提綱的標准。同時擬寫發言稿,說明承擔部分的研究現狀、資料條件﹔自己研究和寫作的重點、難點、創新點﹔個人計劃、工作步驟和時間安排﹔對本課題研究、寫作的意見、建議等。

2013年11月召集的“中期推進會”上,首席專家在內9人與會,外地因故未能到會的2名成員提交了書面報告,其中1人雖無法與會但擇機在會前與首席專家面談,另1名外地成員委托他人向首席轉達報告。與會者的發言或代讀報告按照首席專家的要求分為進展、計劃、問題和建議4個部分。本次課題會由首席專家提議達成的共識和需要強調的重點內容有:1. 課題組成員應重視社科規劃辦關於階段性重要成果的新規定,積極提供1500字以上的相關文稿,以利於課題進展和最終結項。2.課題組成員有組織地赴南京二史館、台北中研院等地,收集課題資料。同時繼續進行資料交換與共享。3.1945年后的台灣作為國統區的部分來寫。4.2015年6月30日是課題組成員即各位作者,向首席專家即主編提交初稿的截止期限。鼓勵和激勵隨時部分交稿,在截止期限前交稿可再次按個人啟動經費標准報銷課題費。

項目組分別於2011年2月、8月、2012年6月和2013年12月,向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共4件。

項目組首席專家和成員在研究工作中集中探討、深入討論,形成了關於本項目若干重大問題的共識與建議:

1.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不發展”仍是貫穿本課題的中心線索。研究對象的戰時經濟特征及劇烈變化等特殊性,可視為該中心線索的特殊表現。以“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不發展”為課題研究的中心線索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系列研究的獨樹一幟、擇善固執的實質性特征之一。

2. 本項目作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系列研究的收官之作,仍側重於“國民經濟史”研究,與已有的“社會經濟史”的寫法自有差別。但亦可借鑒社會經濟史的一些研究方法,並須適當增添行會、商會等內容,以使研究成果更為豐滿立體。

3. 需要充分認識資料准備工作的重要性,認為新編方志雖然質量參差不一,但值得多加利用。首席專家建議以做“資料長編”入手,強調地方志資料的重要性,如各地的省志、市志,又如本院文獻中心收藏較齊全的新編地方志﹔各大城市的志書中都有“工業志”等專志,有助於說明社會經濟的遷移、變化情況,是有望超越以往論述的角度之一,還待細究和深挖。日文資料在本課題中比《中國近代經濟史》以往各卷均更為關鍵,應密切注意日本學術出版界的已有成果﹔對於資料富藏地如台灣地區,可設法前往收集﹔所內仍滯留在個人手中或下落不明的戰時農村調查資料、業經整理的海關統計資料等,應盡力設法收回。

4. 鑒於以往因各部分稿子格式、體例、文風不一,后期統稿、校對工作量倍增的教訓,建議嚴格按照“寫作規范”文件要求進行撰寫,並各自先交一萬字左右稿子,盡可能少走彎路。在撰寫過程中可先不考慮篇幅分配,以防止因篇幅限制而舍棄、刪除或遺漏重要內容和資料,影響成果質量。

5. 課題的提綱結構,改變傳統思路。針對本卷的特殊性,改以區域和時段為經、以行業部門為緯,即按偽滿洲國和關內淪陷區、抗戰后方和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分為“戰爭和殖民掠奪經濟”、“戰時和戰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不斷成長壯大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等三篇。在不改變和打亂原有分工的前提下,對原擬提綱的章節子目進行相應調整、拆並和修改、充實,形成了新的提綱和項目成果的框架結構。

6. 對於戰爭損失等重大專題,應充分了解和借鑒其他學者、學術團隊的研究狀況,通過召集多種形式和規模的專題研討會,切磋琢磨,首先要吸取現有研究成果,在他人成果的基礎上充實、完善,避免重復勞動。對於公認為難於准確把握的戰爭損失的資料問題,首席專家指出在充分挖掘殘缺不全的統計數據資料的同時,要重視典型材料的利用,也包括描述性材料,凡地區、行業、個企等局部性資料,均可不拘范圍加以使用。

7. 抗日戰爭勝利后,台灣省得以收復,必須及時納入課題考察和研究范圍。1945年后的台灣作為國統區的部分來寫。要對1895—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的經濟掠奪和破壞進行補述。

8. 首席專家指出,在做“資料長編”的基礎上,相機寫作書稿“配件”是行之有效的傳統良方。子課題負責人陳爭平提出,課題進行宜由易而難、從自己較為熟悉的部分入手。提議得到首席專家認可和項目組成員贊同,並落實於各自的研究計劃中。

9. 項目組成員提出從現有資料和研究來看,對敵佔區經濟做完整的數據上的統計是難點所在,需要在資料挖掘和統計上下力氣﹔對日佔區經濟與經濟政策的評價原本不是個大問題,但是由於近些年來國內外的一些觀點出現一種趨向,就是過分強調日本在侵略期間所做的一些技術性工作,進而得出日本“侵略變成開發”、侵略有功等錯誤結論,甚至發生某縣人民政府給日本“開拓團”樹碑的事件。所以,亟需厘清日本在中國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改良等工作與其侵略本質之間的關系。

10. 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相關問題也有思考和建議,如:

①本卷時期“戰時財政”特征須突出,財政與金融的融合、1945年至1946年過渡時期“重建財政”等問題應予關注﹔

②農業與農村經濟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其特色,是不可遺漏的部分﹔

③商業市場中“走私”專題、區域間各種形式的“物資戰”都對區域間經濟關系、國內城鄉市場的變化密切相關﹔

④關於“外貿”的概念。偽滿的文書和統計把東北與關內的貿易都算做“外貿”,根據地的有關文獻也把根據地與國統區、淪陷區的貿易稱作“外貿”,我們現在必須擺脫原史料影響,重新另作劃分。經討論確定,凡出我國境者才可稱外貿——國際貿易,否則只是跨區貿易、區際貿易,應屬內貿,並與商業部分銜接與協調﹔

⑤交通運輸業需要在統計上甄別各佔領區域的統計范圍。交通設施的建設有的是為戰時准備的,但不在統計資料中顯示﹔有的道路建筑簡陋,但已產生社會效益,在計算裡程時應包括在內﹔傳統水路交通、騾馬“驛運”納入陸路運輸,均應予以統計、細化。資料方面,要克服航空資料欠缺、解放區除郵政資料外交通運輸業資料也較少等困難。

本項目仍存在若干難點和問題。

1. 內容上的交叉、重復,如“外貿”與“內貿”的界定及其與商業、市場的劃分,三個區域的消長變化與內容分工的歸屬等等,有待進一步實現詳略輕重等的協調。

2. 存在一定的計量難題。在日軍侵華所致國民經濟與人民財產損失、近代工業化程度、舊中國遺留等問題上,都有掌握資料及如何評估的難度。現有的措施是盡量挖掘資料,了解國內外研究狀況,借鑒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力求以此為基礎加以充實、完善。這方面的困難較原先預計的大很多。

3. 項目組成員較為分散,分布於香港、桂林、上海、杭州等地,且時有到國外交流的情況。集中討論有一定難度,3次課題會均有人缺席,而採取現場宣讀其書面發言的方法,未能充分討論交流。擬加強電子郵件、電話等聯系以為輔助。

4. 各成員所在單位業績考核標准的轉變,促使集體項目參加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大幅降低,集體項目進展參差不齊的情況加重。擬鼓勵多出階段性成果性質的專題論文,以為彌補。

5. 陳廷煊先生年事已高,其負責的根據地、解放區內容應有繼任的合作人選。

二、研究成果情況

1.《永佃制下土地買賣的演變及其影響》論文

在深入發掘屯溪檔案的基礎上,以皖南徽州為例,對永佃制下土地買賣演變的全過程:從“收苗管業”的土地買賣到“收租管業”的租權買賣﹔從依存於土地的租權買賣到剝離土地的地租買賣﹔從以田地丘塊為單元的地租整賣到分拆零賣,最后達致地租買賣的零碎化、日常化,進行認真考察,闡釋其性質和影響,認為變化的實質是地權的債權化。地權蛻變為放本取息的債權,增強了土地的日常性金融調劑功能,改變了土地(田底)的佔有形式和地權分配態勢,導致部分田產“合業”的產生和地權的相對分散。

2.《近代中國佃農生計困苦原因考》論文

在封建租佃制度下,佃農家庭經濟有一個產生、成長和衰萎的過程。近代時期的佃農貧困化和貧農雇農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剝削和貧富分化,而是歐美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的延續和擴張。除了中世紀的匪盜式劫奪之外,又表現為資本主義條件下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剝削,使佃農和農村資金流向城市,最終流往國外。佃農甚至無力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最低限度的生活,剝奪者卻不可能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徹底廢除封建租佃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

3.《論近代中國民間金融資本的地位和作用》論文

近代中國從傳統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中,資金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中國近代缺乏資本原始積累,政府對數量最大也最為活躍的民間資本企業的資金援助極為有限。因此,正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中國民間金融機構、傳統社會籌資習慣、途徑以及機器工業產生后民間應運而生的企業籌資方式,承擔了工業化進程中對資本的需求重擔。這裡所舉企業向民間金融機構融資、吸收社會儲蓄和內部多種挖潛積累的發展方式,展示了一幅幅活躍的民間金融的歷史圖景。

4.《從輪船招商局的債款看近代中國的資本市場》論文

在缺乏資本原始積累,政府財政支持又十分稀少的近代中國,負債經營是大機器工業企業發展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的存在和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輪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國重要的企業,同樣長期存在債務。分析輪船招商局所負債款,可以了解所負債款的出處、利率水平、償還情況和特點。也可以借此了解和觀察近代中國資本市場的特點。通過對近代中國企業所負債款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中國資本市場對於近代中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關鍵和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說是這些企業生存的生命線。

5.《市場、權力與資源流失——近代東北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再探討》論文

市場機制在近代東北地區農村擴張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權力通過市場逐步獲取資源的過程。在由權力掌控的市場機制中,資源不等量地進行傳遞。市場機制中資源的流動,不但造成資源流出地區生態系統的惡化,也造成了該地農民的貧困化。權力不但使東北農村與外界市場間通過資源的傳遞實現了貧困的傳遞,也使近代東北農業因資源匱乏而不能通過引進近代技術走上一條良性發展之路。

6.《壓力下的選擇——近代東北農村土地關系的衍化與生態變遷》論文

從探討近代東北地區生態系統與農民經濟的互動關系入手,將環境、市場、階級、文化等諸方面要素納入整體性的生態視野上進行考察,並對以往學術界關於中國傳統社會土地關系問題所存在的種種爭議,從生態經濟視角進行解釋。東北近代生態壓力顯著提高,農村中土地關系也隨之呈現出了不同的形式。生態壓力導致大土地所有者的資金從鄉村撤離,造成該地區自耕農經營的主導地位和均貧化的出現。

7.《北京農業現代化的先聲》論文

清河實驗是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個重要模式,是大學師生深入到農民中間推動鄉建的典范。清河實驗是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逐漸呈現疲敝現象的大背景下開展的。清河經濟建設實驗通過發展信用合作社、合作農場、推廣打井改田等農業改良、發展鄉村工商業等,有效遏制了大蕭條給清河鄉村的沖擊,改善了當地鄉村社會經濟狀況,可以說是北京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先聲。

8.《政府情報與近代日本對華經濟擴張》專著

主要對近代日本對華經濟擴張中的政府情報搜集方式、傳播方式、民間誘導、官民互動等史實進行了研究,從信息(情報)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國家的做法和作用。作者對國內外有關情報經濟學的發展現狀、對一些日本對華的重要調查機構、對三井物業等進行了分析。

9.《近代駐華日本領事貿易報告研究(1881-1943)》專著

日本領事貿易報告作為近代重要歷史檔案資料逐步受到學術界的關注。駐華日本領事貿易報告從1882年創刊直到1943年停刊,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裡,日本政府通過遍布中國的近40處日本領事館,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開展了有組織、有計劃、全方位的調查。由這些地區駐在日本領事館提交的調查報告匯總而成的駐華日本領事報告,見証了近代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特別是在甲午戰爭后日本在中國勢力不斷增強,日本領事貿易報告的價值非常值得關注。這些調查報告以近代中國經濟信息為主干,包括商業、財政、金融、交通、工業、農業、礦業等,還大量涉及中國的風土人情、嗜好習慣、市場行情、政策變動等信息。駐華日本領事貿易報告不僅是研究近代中日經濟關系、中國近代經濟史的重要原始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日本政府如何通過駐華領事的調查活動,為國內改進生產、調整輸出戰略、確定對華經濟政策等方面起了情報“橋頭堡”的作用。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20世紀30年代廣西農業危機和擺脫危機的政策思路及政策措施

劉克祥

論文

《中國近代史論壇》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9月

38千字

 

2

永佃制下土地買賣的演變及其影響

劉克祥

論文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30千字

 

3

近代中國佃農生計困苦原因考

劉克祥

論文

《人民論壇》2012年第1期

11千字

 

4

關於押租制和封建租佃制度的若干問題

劉克祥

論文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41千字

 

5

汪敬虞先生對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心線索”的特殊貢獻

劉克祥

文章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4期

5千字

 

6

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

劉克祥吳太昌主編

朱蔭貴陳爭平徐衛國徐建生等合著

專著

人民出版社2012年再版

1789千字

《人民文庫》

2012年6月獲“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

7

《近代中國:金融與証券研究》

朱蔭貴

論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388千字

 

8

《朱蔭貴論招商局》

朱蔭貴

論文集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355千字

 

9

《論近代中國民間金融資本的地位和作用》

朱蔭貴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3期

16千字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史》2012.5期全文轉載

10

《從輪船招商局的債款看近代中國的資本市場》

朱蔭貴

論文

《社會科學》2012年10期

17千字

 

11

《甲午戰后外國列強在中國沿海航線上的爭奪》(上、下)

朱蔭貴

論文

《許昌學院學報》2012年3、4期。

 

 

12

北京農業現代化的先聲——民國時期清河經濟建設實驗概述

陳爭平

張順周

論文

《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13千字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史》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

13

經濟史研究若干基本問題探討

陳爭平

論文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1期

10千字

 

14

汪敬虞先生與中國經濟史研究

陳爭平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2月10日

5千字

 

15

緊扣現實的企業史研究

陳爭平

書評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5月2日

3千字

 

16

《中國近代經濟史》第一、二、三卷評介

劉克祥徐建生

工具書

《中國歷史學年鑒(2002-201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

5千字

 

17

《嚴中平集》選介

徐建生

工具書

《中國經濟學年鑒(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7月

1千字

 

18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心線索問題研究》評介

徐衛國

工具書

《中國歷史學年鑒(2002-201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

3千字

 

19

近代日本農商務省的對華經濟調查

王力

論文

《歷史檔案》2012年第3期

11千字

 

20

情報與近代日本航運勢力在中國的擴張——以長江航路為中心

王力

論文

《安徽史學》2012年第6期

12千字

 

21

政府情報與近代日本對華經濟擴張

王力

專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300千字

 

22

近代駐華日本領事貿易報告研究(1881-1943)

王力

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5月

280千字

 

23

2012年亞洲歷史經濟學大會綜述

徐毅

馬德斌

文章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4期

8千字

 

24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電力監管研究

樊果

論文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4年第2期

21千字

 

25

《市場、權力與資源流失——近代東北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再探討》

王大任

論文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18千字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

《中國近代鄉村研究的理論與實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全文轉載

26

《壓力下的選擇——近代東北農村土地關系的衍化與生態變遷》

王大任

論文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4期

36千字

 

27

《變幻的規范——近代東北地區大家庭的分裂與鄉村互惠道義准則的生成》

王大任

論文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4年第1期

12千字

 

28

《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經濟調查 ——以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為個案》

王大任

研究報告

2013年1月上報中國社會科學院

50千字

 

29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應對蠶桑退卻》

王大任

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10日

0.5千字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