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1日15:0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於2010年12月27日獲准立項,經過課題組成員三年多的努力,已經完成並出版《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8-10卷。其中,第8卷於2012年11月出版﹔第9卷於12月出版﹔第10卷於2013年8月出版。第11卷、12卷也已完成並交付出版社,進入排版印刷階段。以上五卷大約150萬字。同時,課題組還完成了第13卷至18卷的初稿,總數約180萬字。從整體上,本課題的研究計劃執行順利,總體進度和各子課題的進度都在按計劃進行。

為了保質保量完成預定任務,項目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於2011年1月23日項目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對項目開展的具體問題進行磋商。從2011年2月20日至今,除去寒暑假和法定假日,每個周日下午,項目組都定時會讀敦煌文書。具體做法是:第一,由子課題負責人各自挑選出一兩件具有代表性的敦煌文書,這些文書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文獻,整理起來問題多、難度大﹔第二,選取最好的圖版進行錄文﹔第三,全面搜集有關這件文書的研究信息,如果之前已經有了錄文,那麼需要進行校對,爭取集各家所長,作出一個最好的錄文本﹔第四,在會讀過程中,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商討、交流,發現並解決問題﹔第五,撰寫整理《說明》並附參考文獻信息。郝春文教授全程參加了讀書班。

為了進一步提升本項目的工作質量,從2011年9月起,郝春文教授決定成立讀書班中心組,成員包括各子項目負責人及讀書班的骨干成員。中心組成員的任務包括:①通讀各卷初稿,發現不合體例等各種問題。②把釋文核對一次圖版,提出問題。在中心組成員工作的基礎上,最后再由郝春文教授統一整理。為了保証質量,中心組成員的選擇引入競爭機制,採取動態方式,長期無貢獻者將退出,讀書班中成績優異者可進入中心組。這樣一種方式,是對讀書班會讀形式的提升,可以保証每份敦煌社會歷史文獻經過至少6個人的審讀,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的產生。2012年7月,本項目順利通過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中期檢查,檢查專家一致對項目組創新工作方式,組建讀書班和中心組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2013年6月8日,項目組在首都師范大學北戴河培訓中心舉行第三次研討會。參加人員包括項目組首席專家郝春文教授、各子項目負責人及讀書班中心組成員。本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總結《釋錄》第八、九、十卷的得失。相較於前七卷,從第八卷開始,項目組重新調整了體例,制定了更為詳細明確的體例要求。從實踐情況來看,已經出版的第八、九卷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普遍反映質量高於前七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還是體例中保留了大量異體字。由於敦煌文獻是手寫體文書,隨意性很大,又夾雜了大量的河西方音,學界對於其中存在的眾多異體字存在不同意見,如何處理這些異體字一直是困擾學界的問題,並無統一標准。目前的狀況是各自為政、各說各話。項目組雖然之前制定了統一體例,但在執行中仍然存在逸出體例的案例,按照常理就必須繼續制定更為細致的體例來涵蓋,這樣勢必造成體例越來越繁復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本次研討會進行了認真的反思。鑒於本項目成果所要面對的是具有高中以上的水平的讀者,通行繁體字是一個底線。因此,經過爭論,項目組決定回歸到“通行繁體字”的標准,摒棄一些不必要的異體字。

2013年10月20日,項目組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第四次研討會。參加人員包括項目組首席專家郝春文教授、各子項目負責人及讀書班中心組成員。本次研討會的中心議題是對《釋錄》第十一卷進行定稿。從第十一卷開始,項目組重新調整了體例,力求《釋錄》的成果更為簡明,盡量減少繁冗的校記。由於是重新調整,在具體的文字表述和體例處理上可能存在前后體例不一的問題,本次會議就是集中處理這些問題。在這次會上,項目組完成對《釋錄》第十一卷的定稿工作,進入正式的出版程序。

通過讀書班和中心組的訓練,各子課題負責人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這為以后加快項目進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為了保証本項目研究成果的高質量,2012年9月10-22日、2013年4月15-25日、2014年4月6-15日,項目組分三批赴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核查敦煌原卷。由於歷史原因,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文獻散布於世界各地,英國國家圖書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均為是世界四大敦煌文獻收藏地之一。“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將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一千多年前的手寫體的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成通行的繁體字,使得一般讀者都能夠像閱讀二十四史一樣來閱讀敦煌文獻。這就決定了項目組必須定期赴英國國家圖書館核查敦煌原卷,同時對於收藏於其他地點的敦煌文獻也盡可能去核查原卷,因為這些收藏點的文獻是作為校本而使用的。通過對原卷的核查,可以使我們最大限度地將寫本信息還原出來,盡可能地減少文字釋錄工作中產生的錯誤。

在三批次共32天的時間裡,項目組總共調閱了近百份敦煌文獻原卷。這些卷子或者是之前出版的圖版漏收的文獻,或者是在“國際敦煌項目”(IDP)網站上未公布彩色照片的文獻,或者是有圖版或彩色照片但存在問題的文獻,這些都隻能借助核查原卷來解決。通過核查原卷,項目組修正了之前釋錄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幾種。第一,據原卷改正之前釋文中錯誤之處﹔第二,據原卷釋錄了朱書文字及朱筆校改之處﹔第三,據原卷增補了遺漏的文書和文字。第四,據原卷辨認出之前釋錄中遇到的圖版不清或完全不能釋讀的文字﹔第五,據原卷了解了文書形態,糾正之前圖版拍攝中順序錯誤等問題。這些都是依靠圖版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努力,項目組成員深切感受到核查敦煌原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踐証明,郝春文教授提出的以收藏地為單位按照流水號逐一整理和研究敦煌文獻的方法是科學、切實可行和卓有成效的﹔到世界各地敦煌文獻的主要收藏地去核查敦煌原卷是完成“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必可不少的環節,是本項目取得創新性成果的基本保障,因而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項目組成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2012年6月以后的具體情況如下:

2012年6月25日,趙貞、杜立暉參加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主辦的“中國古文書學”研討會,提交論文《中村不折舊藏<唐人日課習字卷>跋》、《從敦煌、黑水城文書看我國古代寫本特征的繼承與演變》。

2012年6月28日-7月2日,聶志軍參加在合肥召開的“漢語言文字學”全國博士后學術論壇,提交論文《新興問句“有沒有+VP”的重新考察》。

2012年7月7-8日,趙貞、陳於柱、游自勇參加首都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古中國的信仰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唐代祭天禮儀中的星官神位》、《敦煌藏文本S.6878V<出行擇日吉凶等佔法抄三種>整理研究》。

2012年7月31日,杜立暉參加河北省社科院主辦“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黑水城文獻看元代勘合制度的運作》。

2012年8月24-26日,杜立暉參加中國元史學會、南開大學聯舉辦的“元代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黑水城文書所見元代的朵思麻宣政院》。

2012年8月25-27日,游自勇參加復旦大學舉辦的“第六界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擔當論文評議人。

2013年5月15-16日,趙貞參加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10-19世紀中國制度變遷與社會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宿曜經>所見“七曜直日”略說》。

2013年6月1日,杜立暉參加河北省歷史學會主辦的“首屆秦皇島地域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關於<鮮卑仲吉神道碑>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

2013年6月7-9日,杜立暉參加中國社科院民族所、河北社科院聯合主辦的“黑水城民族文獻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黑水城元代信牌文書考》。

2013年6月15日,郝春文參加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主辦的“新發現黃天道帛書與寫經”學術研討會,主持分場會議。

2013年6月28-29日,游自勇參加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舉辦“地域史看唐帝國:邊緣與核心”學術工作坊。

2013年8月18-20日,郝春文、劉屹、趙貞、游自勇、陳於柱參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郝春文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劉屹、趙貞、游自勇、陳於柱分別提交了論文。

2013年9月18-21日,杜立暉參加“第三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暨紀念王靜如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提交論文《黑水城文獻所見元代的稅使司》。

2013年10月,陳於柱參加“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歷史上中外文化的和諧與共生”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敦煌寫本〈發病書〉敘錄》。

2013年11月23日,陳大為參加“上海市青年學者宗教論壇”,擔任分會場主持人。

2013年12月6-7日,游自勇參加“中國傳統文化反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試論中古<五行志>的“天戒若曰”》。

2013年12月6-8日,聶志軍參加“中國歷代碑刻及碑刻文獻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唐代墓志中“舉大事”考辨》。

2014年4月25-26日,趙貞、游自勇參加在南開大學舉辦的“首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分別提交論文《S.P12<上都東市大刀家印具注歷日>殘頁考》、《唐代鄉飲酒禮與地方社會》。

2014年4月19號,董大學參加上海市歷史學會主辦、上海大學歷史系承辦的“第四屆上海市歷史學青年學術論壇”,提交論文《中古時期〈金剛經〉注疏——以僧傳和經錄記載為中心的考察》。

2014年4月26日,杜立暉參加河北省社科院主辦“《宋人佚簡》與公文紙背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哈佛燕京藏明代<重刊並音連聲韻學集成>等紙背文獻的初步整理與研究》。

2014年5月25-26日,游自勇參加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中古中國的政治與制度”學術研討會,擔任評議及專題討論發言人。

項目組成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交流,2012年6月以后的情況如下:

2013年4月15-25日,郝春文和陳於柱訪問法國遠東學院、集美博物館。

2013年8月24-25日,游自勇參加日本中央大學舉辦的“第七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提交論文《瑞與妖:中古<五行志>怪異書寫之一端》。

2013年11月16-17日,郝春文、劉屹和游自勇參加台灣成功大學舉辦“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年12月8-12日,郝春文、劉屹參加香港大學主辦的“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提交論文。

2014年1月9-15日,王秀林參加在台灣佛光山舉行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2月28-3月1日,趙貞在日本明治大學參加第3回“中國中世(中古)社會諸形態”國際大學院若手研究者學術交流論壇,提交論文《中古歷日社會文化意義略說——以敦煌吐魯番所出歷日為中心》。

2014年4月5-15日,郝春文、劉屹赴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查閱吐魯番文書。

③ 2013年8月17至21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研究院和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承辦。本項目首席專家郝春文教授作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籌劃並舉辦了本次盛會。會上,項目組向與會各位專家贈送了《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8、9、10卷,期待得到諸位專家的批評與指正。本次會議得到各大媒體的關注,《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人民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社會科學在線、中國文物信息網等均給予了報道,北京電視台“北京新聞”欄目也在當晚給予了報道。

2013年10月,日本東方書店出版《よみがえる古文書----敦煌遺書》一書,這是郝春文教授的著作《石室寫經:敦煌遺書》的日文版。《石室寫經:敦煌遺書》中文版出版於2007年,是面向普通讀者的通俗性學術著作,全面介紹了1900年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六萬多件敦煌文書的內容、時限、文本形態、文字形態、裝幀形態,以及這批古代文獻在國內外的收藏情況、數量、內容和價值等,並附有一百五十多幅珍貴插圖。日文版由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山口正晃先生翻譯,日本京都大學國際知名學者高田時雄教授監譯。此前,郝春文教授的《敦煌與敦煌學》一文已經被翻譯成韓文,刊載於韓國《歷史教育論集》第五十集。

根據親身實踐,項目組成員圍繞本項目的進展撰寫了一些心得體會,主要有:

宋雪春《〈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讀書班側記》,郝春文主編《2012年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

游自勇《原卷是最終的依據——英倫核查敦煌原卷的收獲》,郝春文主編《2013年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游自勇《為敦煌文獻整理提供范例——寫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第8卷出版之際》,郝春文主編《2013年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按照規定,項目組及時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送交了5期《工作簡報》,匯報工作進展情況。

④按照項目申報時的項目進展計劃,以十年期限為計,我們每年需要完成2-3卷書稿。2011-2012年進度稍慢,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不斷錘煉打磨第8卷上。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就是為了給今后的工作建立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流程、體例。所以通過第8卷的整理,既鍛煉了項目組的成員,也為今后的工作樹立起標杆。實踐証明,採用讀書班集中會讀的形式,結合中心組成員分頭校理的方式來進行敦煌文獻的整理,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起單兵作戰更能保証質量。我們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主要是兩個。第一,體例問題。雖然項目組希望能將體例確定下來,但隨著項目的開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與既有體例矛盾之處也不少,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體例。8-10卷我們對於體例的把握尺度較嚴,這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俗字、異體字的判斷上趨於嚴格,可能會對讀者造成困擾。因此從11卷開始,項目組重新制定了關於俗字、異體字的判定標准。第二,后備力量問題。本項目採用讀書班和中心組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顯然有助於培養敦煌文獻整理的后備人才。但參與的研究生因為撰寫畢業論文、畢業等因素,流動性較強,不可能長期從事這項整理工作。作為主力的博士后人數有限,通常需要經過將近半年的訓練之后才能真正上手從事這項工作,但很快又面臨出站等問題。古籍文獻整理工作不同於論著的撰寫,它需要極大的耐心、細心和對文獻的敬畏之心。本項目又不同於一般的古籍整理,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千年之前以原始面貌流傳下來的文獻,又多西北方音、俗字,文獻內容包羅萬象,極大考驗我們的知識儲備,整理難度遠遠大於一般的古籍。因此,本項目不能採用“外包”形式由專人分頭承擔,隻能是以集體形式一卷一卷去完成。這就決定了本項目在進度上會比較緩慢,一般情況下一年可出版2卷。因此,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增加博士后進站的名額,同時吸收更多的青年教師參與到本項目中來。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階段的代表性成果是《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8、9、10三卷。

第8卷收錄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本S.1774—S.2048號文書,共91個寫本號,約27萬字。內容主要是幾個方面:第一,寺院經濟文書,如什物檢點歷﹔第二,寺僧行用文書,如禮文抄、偈抄、齋儀抄等﹔第三,戒牒﹔第四,典籍,如、《孔子家語王肅注》、《春秋左氏傳集解》、《歷代法寶記》、《勵忠節抄》、《百行章》等﹔第五,佛經題記﹔第六,世俗文書,如《敦煌氾氏家傳並序》、雇工契、兵士裝備簿、儒風坊西巷社社條等﹔第七,道經,如《太玄真一本際經》等。

第9卷收錄S.2049—S.2069號文書,共13個寫本號,約27萬字。本卷寫本號雖少,但都屬於長卷,內容主要有:第一,典籍,如《毛詩鄭箋》、《漢書•蕭望之傳》、《禮記音》、《切韻箋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等﹔第二,世俗文書,如《諸雜記字》、《籝金》、《鐘馗驅儺文》、《大漢三年楚將季布罵陣漢王羞恥群臣拔馬收軍詞文》等﹔第三,道經,如《道德真經李榮注》﹔第四,佛經題記。

第10卷收錄S.2071—S.2087號文書,共11個寫本號,約34萬字。本卷寫本號也較少,但都屬於長卷,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典籍,如《切韻箋注》、《隸古定尚書》等﹔第二,文學作品,如《琱玉集》﹔第三,世俗文書,如《廬山遠公話》、《身故轉帖抄》等﹔第四,宗教文獻,道經《太上靈寶老子化胡經》等﹔第五,佛經題記。這些文獻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族、歷史、藝術、語言、文學、社會、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項目最重要的工作是對這些文獻進行全面錄校,為學界提供一個最為准確的錄文本。所以我們一方面收羅最全面的研究信息,另一方面借助於最清晰的彩色圖版來辨識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手寫文字。在這樣的基礎上,第8、9、10卷在不少文書的釋錄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一些早經前輩學者研究定論的文書又有了新的發現和認識。

如S.1815V1《六十甲子納音抄》,之前的研究已經非常多,一律定名為《六十甲子納音》,幾成不刊之論。但本次整理,郝春文教授敏銳發覺這類文獻存在幾個不同的系統。一類是《六十甲子納音》﹔一類是《六十甲子納音性行法》,包括了《六十甲子納音》的全部內容,但在每對甲子的納音后面還有關於屬於這兩年的性行及與人性關系的佔辭﹔還有一類與《六十甲子納音性行法》類似,也包括了《六十甲子納音》的全部內容,但在其中注有完整的五合、五離,是供“選日定時”的佔卜文書。每個系統的書寫目的又不一樣,有的是從事佔卜的專業人員抄寫的正式文本,是被作為佔卜的基礎知識抄寫的﹔有的是時人隨手所寫的雜寫﹔有的是對陰陽五行六十甲子卜法感興趣的人隨意抄寫的。郝春文教授通過對《六十甲子納音》的重新整理和考察,發現並糾正了以往學界對此類文書的錯誤判斷,廓清了以往研究中模糊不清的地方,使人們對相關佔卜文書的種類和用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

又如S.2078號文書,正面為《佛說無量壽宗要經》,背面內容混雜,據筆跡判斷為同一人所書,依次為:社人張員住身故轉帖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寶雲經卷第七》、習字和《寶雲經》。以往的研究忽視了習字部分,但我們將習字重復部分去掉之后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篇碑文的部分內容。經過與史籍的比對,我們考訂出這是隋唐之際流寓中原的突厥人史大奈的神道碑。史大奈在兩《唐書》有很小的傳記,此人在隋唐之際是一位叱咤風雲的人物。大業七年史大奈隨西突厥處羅可汗入隋,留居中原,參與了隋煬帝時期的高麗之戰。隋唐易代之際他追隨李淵、李世民東征西戰,為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鞏固作出了不少貢獻,被賜姓史氏,封竇國公,死后陪葬昭陵,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豐富多彩。通過習字復原出的神道碑,可以印証和補充兩《唐書》傳記的不足。同時,神道碑作為習字范本樣式的存在,也為我們今后進一步考察“知識傳播”這一問題提供了具體而鮮活的個案。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8卷

郝春文等

著作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

27萬

 

2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9卷

郝春文等

著作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

27萬

 

3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10卷

郝春文等

著作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

34萬

 

4

《敦煌寫本<六十甲子納音>相關問題補說》

郝春文

論文

《文史》2012年第4輯

1.3萬

 

5

<吐魯番出土文書詞語例釋>辨正

聶志軍

論文

《敦煌研究》2012年第4期

1.1萬

 

6

《<晉魏隋唐殘墨>第36號<夾注金剛經>研究》

董大學

論文

《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2期

1.2萬

 

7

《景教碑中“七時”辨正及相關問題考察》

聶志軍

論文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1.3萬

 

8

《敦煌本〈下女夫詞〉的寫本考察及相關問題研究》

宋雪春

論文

《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4期

1.4萬

 

9

《〈俄藏敦煌文獻〉中四件〈下女夫詞〉殘片的綴合》

宋雪春

論文

《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

0.9萬

 

10

《敦煌藏文本S.6878V<出行擇日吉凶法>考釋》

陳於柱

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2萬

 

11

《敦煌藏文本S.6878V<婚嫁佔法抄>研究》

陳於柱

論文

《唐研究》第十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1.4萬

 

12

《日本杏雨書屋藏玄應<一切經音義>殘卷再研究》

聶志軍

論文

《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1期

1.2萬

 

13

《<搜神記>校補——從國圖藏BD11871號文書談起》

游自勇

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編《國學的傳承與創新——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周年慶賀學術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0.8萬

 

14

《黑水城所出元代錄事司文書考》

杜立暉

論文

《文獻》2013年第6期

1.5萬

 

15

《敦煌本<刺史書儀>中之“俵錢去處”考釋》

王曉燕

論文

《敦煌學輯刊》2013年第3期

1.1萬

 

16

《從黑水城文獻看元代俸祿制度的運作》

杜立暉

論文

《敦煌學輯刊》2013年第4期

1.2萬

 

17

《敦煌寫本<百怪圖>補考》

游自勇

論文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1.1萬

 

18

《敦煌寫本《玉耶經》的傳譯校勘及相關問題探討》

宋雪春

論文

《絲綢之路》2013年18期

1.0萬

 

19

《中村不折舊藏<唐人日課習字卷>初探》

趙  貞

論文

《文獻》2014年第1期

1.3萬

 

20

唐代景教《序聽迷詩所經》中“移鼠”漢譯釋疑

聶志軍

論文

《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3期

 

 

21

黑水城西夏漢文南邊榷場使文書補考

杜立暉

論文

《寧夏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22

俄Дx. 284號《稍釋金剛科儀要偈三十二分》

董大學

論文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3

敦煌本《金剛經》注疏的流布—以題記為中心的考察

董大學

論文

《文獻》雙月刊2014年第1期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