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喬旋:淺議當前中國國家形象危機的應對

2015年07月21日14:0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中國國家形象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負責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國家形象”既指本國的形象定位,又指國際社會對該國的認知與評價。隨著綜合國力日益強大,中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國家形象卻始終被有意無意地歪曲、誤讀甚至“妖魔化”。如何應對國家形象危機,值得重視。

戰略層面:重視頂層設計

我國的國家形象之所以相對敏感和脆弱,不僅受到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更是由於自身缺乏較為明確的形象定位。應對國家形象危機,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樹立文明、發展、民主、和平、包容的國家形象。

文明的中國。中國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悠久的歷史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言:“人類最偉大的文明與最高雅的文化今天終於匯集在了我們大陸的兩端,即歐洲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如同 ‘東方歐洲’的‘Tschina’(這是中國兩字的讀音)。”中國向世界展示光輝燦爛的文明古國形象時,也要與時俱進展示當代優秀文化成果,塑造當代中國的文化強國形象。

發展的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2014年GDP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穩居世界次席,聯想、華為、高鐵等一大批代表中國最先進技術的企業和產品也在努力樹立自身國際品牌形象,並逐漸被海外民眾喜愛和接受。在此情況下,中國應努力消除他國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誤解、疑慮和擔憂,主動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發展情況。

民主的中國。政治民主是提升國家形象與國際親和力的堅實基礎。隻有發展政治文明,才能有效化解世界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近兩年的反腐不僅讓國內民眾更加擁戴黨和政府,也為中國在世界上努力營造“好的政治生態”贏得更多信心。同時,中國應堅持國際關系的民主化,積極參與現有國際秩序建設,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和平的中國。歷史上新興大國的崛起總是伴隨著對現有國際權力格局的改變,而和平是中國目前迫切需要向國際社會表達的品質。中國一直依據國際法原則履行自身國際義務,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表明中國正向世界塑造愛好和平的形象。

包容的中國。近年來,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APEC峰會等國際盛會,向世人証明了自己的大國情懷,但還需要在更多國際領域體現包容與自信。當前,中國承擔著向亞洲內外的區域參與者詮釋 “一帶一路”戰略與亞投行的任務,審慎地、漸進地並以更開放的心態歡迎世界各國參與其中,共同促進地區與世界發展,這讓更多的國家看到了中國與世界合作的誠意。

策略層面:加強國家形象危機預警管理

面對各種已經發生的或潛在的形象危機,中國在應對策略層面需要做好國家形象危機預警管理。

建立領導機制。為有效推廣國家形象,中國應建立 “國家形象委員會”,專門應對國家形象危機。2002年韓日世界杯后,韓國政府成立“國家形象委員會”,由總理直接負責,下設專門的實務委員會,負責具體實施。中國可以借鑒韓國經驗,整合外交部、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等部門資源,對國家形象進行總體設計、宣傳和追蹤調查,制定危機管理戰略與應對方案。

制定法律法規。政府應逐步完善應對國家形象危機的法律法規,確保發生突發事件時有法可依,迅速應對處理。例如,目前國內正在逐步建立不文明旅游黑名單制度,政府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立 “公民形象信息庫”,並與國家信用體系挂鉤,對因不文明行為造成惡劣影響的人員,起到警醒與教育的作用。

提高國民素質。2014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游突破1億人次,出境游人數和旅游消費均位居全球第一。在給旅游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商機與財富的同時,部分國人的不文明行為也屢屢曝光於世界,對國家形象產生了不良影響。對此,應加強國家形象意識培育,將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從小抓起、長期堅持,讓個人、家庭、學校、單位、社會重視和聯動起來,才能取得實效。

做好文化交流。文化是塑造國家形象、提升國際親和力的重要載體,具有強大感染力、同化力,既容易使公眾對一國產生認同,也能夠較好緩解形象危機。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應深入分析國際受眾的差異性,建立長效機制,因人因地制宜﹔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和傳媒技術,打破西方國家的信息壟斷﹔應引導社會資本與人力投向民間文化交流,淡化官方宣傳色彩,提升親和力,使國際社會與外國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對我們增進了解,化解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