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托起社科研究的“西北夢”

——《西北民族研究》三十周年記

滿珂2015年07月20日16:1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托起社科研究的“西北夢”

  “從實際出發研究西北社會經濟情況,為開發邊區作出貢獻”,這是1988年3月6日,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教授給創刊不久的《西北民族研究》雜志的題詞。三十年來,《西北民族研究》扎根我國西北民族地區,以宏觀視野下具體的實証研究和“大膽假設、小心求証”的歷史探索,忠實反映、深刻剖析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建設進程中的重大理論、現實問題,為黨和政府建言獻策,踐行了費老當年的期望,業已成為我國社會科學(尤其是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陣地之一,國際影響日盛。

  撫今追昔,《西北民族研究》的創刊正是以郝蘇民教授為首的西北民族大學學人篳路藍縷,敢為天下先,執著尋求“學術為國”之路的結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粉碎“四人幫”之后,為再次迎接科學的春天,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他們積極申辦“西北民族學院教育研究所”,后經國家民委負責人批復,擴大范圍,研究實際問題,定名為“西北民族研究所”。研究所開設論壇,籌辦刊物,展開熱烈的學術爭鳴,起初名為《西北民族研究叢刊》,是內部刊物。此后,在黨的老一輩民族工作者,如伍修權、習仲勛、汪鋒等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研究所創辦公開出版刊物《西北民族研究》,目的是進一步推動西北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的研究與學科發展。由中央領導同意后批復到甘肅省。1984年試刊,1986年正式公開出版發行。

  如今,經過兩代人的辛勤耕耘,《西北民族研究》已經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園地裡一枝獨秀。

  定位與作者培養。不同於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西北民族研究》是貫通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四個學科而全面反映西北民族地區學術成果的專業平台。它秉承“清代西北史地學和民國西北研究”的傳統,立足西北、面向全國,與國際學界對話。既建基西北,刊載有關阿爾泰學、中亞學、回族與伊斯蘭文化研究﹔蒙古學、藏學、絲綢之路文化﹔關照邊疆學、民族史地以及專題研究的生態環境、宗教、人口、婦女、非遺與文化遺產、語言文字、文獻考古等方面內容的最新學術成果﹔又重民族文獻挖掘譯介,倡導現場田野考察報告,常設“民族古籍文獻考釋”“衛拉特研究”“文化遺產學研究”“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宗教天地”“甘青藏族研究”“回族伊斯蘭文化研究”等欄目,涵蓋西北地區的各類“顯學”,兼顧歷時與共時的立體思考,對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的西北地區進行全方位考察,並以此為基礎探尋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它追求學術規范,講求學術質量,一以貫之敬重老、中年作者的真知灼見,尤重提攜培養青年學子的創新,主動承擔承前啟后的歷史重任。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不少民族學者的處女作就是刊發在《西北民族研究》上的。現已成為南開、蘭大、中央、廣西、北方等民族大學、暨南大學、澳門大學、新疆大學博導、教授的袁同凱、高永久、丁宏、湯開建、周亞成等學者就是伴隨《西北民族研究》成長起來的。當今我國民族、社會、民俗學學界的著名領軍人物如楊聖敏、馬戎、劉迎勝、董曉萍、王銘銘等一流教授﹔老一輩學者費孝通、季羨林、鐘敬文、蔡美彪、耿世民、宋兆麟、趙儷生、方齡貴等學術大師,都曾是《西北民族研究》的主筆,也為其形成了一批相對固定的老中青作者群和讀者群,突出體現了《西北民族研究》清晰的學術定位和辦刊宗旨。

  專家辦刊。主編郝蘇民先生是我國資深學者,他長期在西北地區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深諳各族文化底蘊及多種民族語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交流等問題具有深刻、獨到的見解,能夠摒棄門戶之見,慧眼識珠,擇優用文。郝蘇民先生是西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西北民族“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曾為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兼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相當影響力。以他為核心,刊物逐漸團結、形成了一個專業性強、訓練有素的辦刊主力團隊,成員均為畢業於知名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的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專業的博士、副教授,既為編輯,也是研究者。這個核心擁有良好的學術網絡,掌握前沿信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這對刊物宗旨、質量的保証和堅守、健康發展及貫穿始終,起到了決定保障作用。

  辦刊特色。《西北民族研究》每期刊物並非論文選輯,而是具有主題思想的優秀論文集合。編輯部成員時刻關注我國社會文化經濟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把握時代脈搏,組織選題,積極參與到理論與現實對策的討論中,如針對近期新疆發生的“暴恐”事件,他們專門於2014年第2期刊發《民國時期對王靜齋譯著的記述與評價》《伊斯蘭教的中道仁慈精神》《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等八篇有關伊斯蘭文化的論文,以正本清源,強調中國伊斯蘭文化哲學的中道思想和反對殘暴、極端,寬厚仁慈、扶弱濟貧的人道主義精神。對於民族地區的重要論題——民族關系,他們先后刊發了《歷史與現實,阿拉善盟的漢族與蒙古族——阿拉善盟民族關系調查》《烏魯木齊市民族居住格局與民族關系》《一個重大問題:正確闡明歷史研究中的民族關系》《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民族意識的形成對民族關系的影響》《新疆維漢民族關系的社會學研究》《論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民族關系問題》《新疆庫車縣民族關系調查與試分析》《全球化與民族關系研究》《民族關系的社會整合與民族政策的類型——民族政策國際經驗分析》等論文,從不同角度、不同地域出發探討其本質與影響因素,服務於良性民族關系的構建。同時,編輯部還聘請各領域專家主持重點欄目,對論文質量、誠信等全權負責,實現了利用一流專家的學術聲譽吸引優質稿源,形成良性循環,提高辦刊層次,如人類學欄目的專家為北京大學王銘銘教授﹔民族學欄目專家為中央民族大學楊聖敏教授﹔社會學欄目專家為北京大學馬戎教授﹔民俗學欄目專家為北京師范大學董曉萍教授﹔歷史類欄目專家為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

  國際影響。近年來,《西北民族研究》雜志社又調整擔任國內編委的專家名單,使其更趨全面有效,囊括相關領域中的知名學者﹔同時響應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加速擴大對外影響力,積極聘請目前有影響且對我國友好的學界人物擔任學術編委。首批聘請俄羅斯科學院著名民族學家季什科夫、韓國著名人類學家金光億(Kwang Ok Kim)、美國國際著名人類學家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英國世界著名人類學家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和日本著名民俗學家中牧弘允(Nakamaki Hirochika)教授以及台灣著名人類學家李亦園、王明珂等擔任學術顧問、編委,為提高辦刊水平,促使其國際化,擴大國際影響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學術委員會組成,在國內學刊中還不多見。目前,呼應習總書記“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西北民族研究》正計劃延續、增加前存“絲綢之路”專題研究,為國家的戰略部署引智開源,同時發揮刊物的地域、研究優勢,鏈接中亞、中國的歷史、文化交流與影響,加強與中東、中亞地區相關領域(如名刊,科威特《阿拉伯人》等)的交流與合作,走出去,請進來,召開專題學術討論會,以研究促發展,貢獻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落實。

  在編輯部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多年來,《西北民族研究》一直是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民族學類核心期刊和RCCSE核心學術期刊、美國“烏爾裡克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等各類數據庫、期刊網、光盤版全文收錄的學刊以及牛津、哈佛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等的館藏期刊。1999年獲得“甘肅省一級名牌期刊”稱號﹔2009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期刊”﹔2012年,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2013年刊發文章中有111篇被《人大復印資料》索引轉載,轉載率高達90%以上。主編郝蘇民教授,先后被聘請為“中國節日志全國編輯委員會委員”、《中華民族文化大系》總主編等,並於2012年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獎”。

  《西北民族研究》創刊數年后,費孝通先生稱贊它是“專家辦刊,水平很高”,而“板凳坐穩,目標向上,眼睛朝下,一干10年”則是創刊十年,主編郝蘇民教授接受記者訪問時的總結和感嘆。在西北“富饒”而又“貧瘠”的生境中,《西北民族研究》三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默默不聞,以駱駝的堅韌,負載著民族、國家、文化的大義,托起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西北夢”。是為《西北民族研究》創刊三十周年記。

   (作者為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