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聲音 世界回響——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設立五年發展紀實

2015年07月17日12:1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聲音世界回響

外譯項目部分成果。 資料照片

5月28日,美國紐約雅各布賈維茨展覽會展中心,氣氛熱烈。兩本中國著作英文版在美國書展上首次發布,引來學界高度關注和贊揚。

兩本書分別是費孝通的《全球化與文化自覺》、王佐良的《論契合——中西文學與翻譯》,均為中國著名學者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的扛鼎之作,也是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兩項重要成果。此次共同亮相全美最具影響力、規模最大的年度國際書展,意義深遠。

代表中國學術水准、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學術前沿、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設立於2010年的外譯項目,資助學術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並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推動了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增強了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有力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

時代呼喚:為“發現中國、了解中國、認知中國”搭建平台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如火如荼,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但“話語逆差”仍是一道難題。“現在國際輿論格局總體是西強我弱,我們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

構建一國國際話語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話語權是有力支柱。時代面前,中國社會科學使命在肩:提供學術理論支撐,參與世界舞台的“話語爭奪”,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應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獨立思考、推陳出新,敢於和善於在國際上弘揚中華學術,對外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廈門大學86歲的老教授陳安將其承擔的項目成果命名為《中國的吶喊:陳安論國際經濟法》,有理有據地揭示某些西方主流理論誤導之不當,宣揚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正義主張和基本立場。專著出版后,國內外學界、實務界紛紛撰文評論與回應,共同向世界傳達中華學術正氣和中華正義之聲。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世界了解中國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中國的大國經濟發展道路》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陸銘認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方面我們做得太少,作為和平發展的堅實支撐,中國需要展現真實、友好、多元的形象,讓世界感受中國的精彩,讀懂中國的平和。”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潘悟雲從事漢語音韻學研究已逾50多年,令他頗感遺憾的是,世界上其他高校採用的音韻學教材,以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版本居多。“不是我們水平不夠,而是沒有外文版,存在語言障礙。”他因此申請了外譯項目《漢語歷史音韻學》,“必須重視對外傳播的力量。”

“中國學術走出去,正逢大好歷史機遇。”《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認為,中國30多年來進行的改革是世界當代史上最為重大和成功的實踐,為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對象。

回顧過往,資金不足、缺少統一規劃管理等問題,一直是社科成果走向世界難以跨越的鴻溝。外譯項目直迎難題,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稱其“為國外學界‘發現中國、了解中國、認知中國’提供了重要平台”。

學術擺渡:駛向彼岸的“中國思想、中國價值、中國主張”

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資助翻譯出版了《〈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等﹔為展示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成就,資助翻譯出版了《中國西部減貧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共產黨怎樣解決民族問題》《小村故事——中國當代農村的變遷》等﹔為回應涉疆涉藏、南海爭端以及助力我國外交工作,資助翻譯出版了《中國新疆歷史與現狀》《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釣魚島主權歸屬考》等。一項項外譯項目成果擊流搏浪、駛向彼岸。

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美國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美國聖智學習出版公司、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這些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知名出版機構,欣然承接了外譯項目成果的“落地”工作。《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經濟學人》《中國哲學前沿》《中國法學前沿》等一批國內優秀外文學術期刊也獲得評審資助,共同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平台。

5年來,外譯項目已累計申報901項,立項286項,資助總額9231萬元,出版成果58種,涉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8個語種,走入1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110多家國際主流出版機構。

登錄全球最大的圖書館目錄數據庫Worldcat,點擊在線查詢,一組數據隨即顯示:截至2014年12月,58種已出版成果中有50種被國外大學和公共圖書館收錄,佔比86%﹔其中,《中國走向法治30年》被128家圖書館收錄,《中國西部減貧與可持續發展》被92家圖書館收錄,《中國地方政府規模與結構優化研究》出版僅僅兩個月,就被德國國家圖書館、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近40家機構納為館藏。

世界在這裡讀懂中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館長卡林·崔納閱讀了外譯項目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情詞典》后,贊嘆該書“總結並填補了外國對於近現代中國認知的某些方面的空白”﹔美國《中國研究書評》雜志稱,外譯項目成果《中國治理變遷30年》“為西方讀者了解1978—2008年30年間中國治理變革的軌跡,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讀物”﹔對於外譯項目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制度研究》,聯合國跨國公司和其他工商企業人權事務工作組專家、英國埃克斯特大學法學院高級講師邁克爾·K·阿多這樣評價:“為西方學者打開了一扇更好地了解中國人權體系和所取得的成就的窗口。”

潘悟雲常憶起兩年前的中韓人文交流國際研討會。當天的歡迎晚宴上,韓方請他代表中方祝酒,因為“《漢語歷史音韻學》一書對我們研究韓語有很大幫助,在韓國很有影響。”老先生難掩興奮,“真真切切感受到中華學術的國際影響。在外譯項目的平台上,我們要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在國際學術界發出聲音、傳得更遠。”

2013年10月8日,在《軟法亦法》英文版的出版發行會上,時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韓震如是評價:“軟法的理念,不僅使我國法學家基於中國社會實踐的深邃思考在世界法學界產生重要影響,而且也使得具有濃厚東方價值的法治理念為世人所廣泛分享。”

在外交部門和外宣部門的實際工作中,也活躍著外譯項目成果的身影。在中國駐各國使領館,《中國經濟學人》已成為宣傳中國道路的重要載體,其編委會主任、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坦言:“由於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支持,《中國經濟學人》的國際影響力得以大幅提升。”2013年11月,《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項目成果出版發行,菲律賓南海問題專家、前駐新加坡大使阿爾韋托·恩科米恩達於2014年1月26日在菲律賓的著名英文報紙《The Philippine Star》上發表書評,稱該書“是具有信服力的著作”。

前景可期:國際舞台上的“中國自信、中國表達、中國評價”

豐碩的成果離不開科學管理、嚴格要求。外譯項目責任單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體會深刻:“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對學術成果遵循嚴格評審制度,對‘走出去’著作在翻譯質量方面精准把關,確保把原創性、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推向世界。”

5年來,探索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今年3月,全國社科規劃辦網站發布的一則通知在學者中引起熱議。通知內容是征集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選題和國外出版機構,由單一的自主申報改為上級指定、公開征集和自主申報三管齊下。學者們感受一致:“守株待兔”“等米下鍋”轉變為主動出擊、積極謀劃,規劃性和針對性得以加強,避免因層級式征集選題而產生遺珠之憾。

申請項目還新增一類“研究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世界學術對話的優秀成果”,在繼續堅持“中國主題”的同時,積極關注“全球話題”。全國社科規劃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目前“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解釋中國”的時代背景下,資助研究人類共同話題的中國學者的學術成果對外譯介,很有必要。

“國家的高度重視,使得外譯項目成果的學術影響力日漸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制度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孫平華感慨道,“中國學者亦應積極創造機會並利用多種渠道擴大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包括開設海外課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

發展勢頭良好,但猶有掣肘。“當前學術翻譯隊伍人才缺乏,專業水平有待提高。”陸銘直言,外譯時必須注重譯著的國際規范性,重視文化話語體系的協調與對接,真正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

張異賓指出,要從戰略上著手,培養一支熟練掌握外語、熟悉國外社會科學討論語境、能夠融入國外學術界的青年人才隊伍。“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學者們共同‘吶喊’,才能形成中國強音。”陳安則提出了新的自我要求,為后人做橋梁,“讓中國的聲音響徹世界”。

聲音正在匯聚,力量已然顯現。《中國的吶喊: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出版后,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主動建議進一步開展學術合作,請陳安組織題為“當代中國與國際經濟法”的系列英文學術專著,遴選和邀請一批中外知名高層學者圍繞這個主題,撰寫創新著作,提交該出版集團免費出版。

2014年,孫平華申請了第二個外譯項目“歷史性共同標准的達成——張彭春與世界人權宣言”,“中國社科學者要抓住機遇、勇擔重任,讓更多更好的成果走向世界,為在國際學術界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構筑強有力的中國話語體系而不懈努力”。(本報記者 曲一琳)

(責編:趙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