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思想史》是一本供高校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考慮了理論的科學性、內容的准確性和學術的前沿性。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編寫《中國倫理思想史》是本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識。隻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才能科學揭示中國倫理思想產生、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和歷史進程,對中國倫理思想的價值和意義作出全面、科學的闡釋。
怎樣認清中國倫理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特色?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對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研究應當從了解古代中國特殊的社會存在入手。古代中國社會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它是一種基於血緣關系的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其二,在這種典型的農業文明中,長期居於古代中國社會主導地位的是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其三,同分散的小農經濟相適應,君主專制制度曾在中國長期延續。概括來說,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農業文明和君主制度三位一體,使得君臣、父子、夫婦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人倫關系,調節這三種關系的“三綱”也就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最高社會准則。在唯物史觀的科學指導下,使得我們可以對這些基本問題作出比較好的說明。
如何對中國倫理思想發展的歷程作斷代分期?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是隨社會的變遷、演進而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遷是倫理思想演變的根本動因,倫理思想的演變與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動大體同步。基於這一認識,我們將五四運動前的中國倫理思想史劃分為六個歷史階段:先秦為形成時期、秦漢為初步發展時期、魏晉隋唐為變異紛爭時期、宋至明中葉為融合成熟時期、明中葉至鴉片戰爭為早期啟蒙時期、鴉片戰爭至“五四”為轉型時期。與此前中國哲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教材或專著的四分或五分做法相比,六個斷代分期是為了更明晰、更准確地表述中國倫理思想的演變歷程。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的中華倫理文化遺產是《中國倫理思想史》教材的責任。由中國倫理思想史這一學科性質決定,本教材在介紹中華傳統美德的同時,較多闡述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遺產,包含了社會原理和人生哲理。這些社會原理和人生哲理既具有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又包含諸多超越時代局限、歷久彌新的古今共理。對此,我們作了確當、合理的分析、表述,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豐富給養。
教材亮點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成為中國主流倫理思想的科學依據和歷史過程﹔
具有鮮明的歷史責任感和現實針對性,有利於學生的思想磨煉和道德養成﹔
在框架體系設置和思想論述上穩妥、穩定,論述平實、客觀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作者系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倫理思想史》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