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培養馬克思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近年來成就卓著,卻依舊任重道遠。7月3日,以“經驗與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十周年”為主題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用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的話說,“05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以來,高校思政理論課“構建了學科、教材、師資、課程協同推進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模式﹔形成了標志性成果,設立了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培育了一支優秀的思政課師資隊伍﹔贏得了學生的較好評價﹔體制機制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這是思政理論課建設的黃金十年。”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徐艷國感慨。來自50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骨干教師就此展開討論,為下一個十年的奮進明確方向,積蓄力量。
教學方法改進,教育質量提升
如何建設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理論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是重要一環。
從摸索研究型教學,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線課程、研究型教學”四種模式並行,清華大學的改革經驗引人矚目。“百本好書、百篇論文、百人課件、百個歷史圖像、百道問題、百部圖片”這“六個一百工程”的實施和在線課程“慕課”的推廣,使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
一面從拓展教學手段上做文章,探索系統講授、專題教學、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創辦“別笑我是思修課”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探索以馬院教師為主,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的教學方式﹔一面在增強理論內涵上下功夫,推出了信仰研究系列、書簡系列、調研報告系列、教育讀本系列等一批服務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中國人民大學的思政理論課改革風生水起。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著力於“夯實基礎、規范教學、搭建平台、推進改革、形成特色”﹔中國傳媒大學為教師提供教學空間、科研空間、學習空間和薪酬空間,積極開發視頻案例課﹔北京工業大學奉行“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開辦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班、編輯思想理論動態、組建教師宣講團﹔北京城市學院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專題教學,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思考主動性……各個學校展開自主探索,手段豐富多樣。
學生是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最佳檢驗者。六位學生代表被請上會場,分享了感受與收獲。在教師的精心培育和指導鼓勵下,有的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親身體驗中去習得真理、尋找答案﹔有的學生帶著問題讀經典,撰寫的讀書報告充滿思考與感悟……“這兩年讓我理解了:思政課給我的不是寫在紙上的教條,而是沉澱在我們內心,引導我們做出人生選擇所需要的一種原動力。”中央財經大學學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成員萬勵動情講述了自己大三時入伍,在連隊裡向戰友們講述理論、引導他們和錯誤思潮作斗爭的故事,令聽眾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
教師隊伍成長,信仰愈加堅定
“05方案”實施的十年,也是對思政理論課教師們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的十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高校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培訓機會增加,一大批思政理論課教師在教學科研上獲得了極大發展。
此次會議承辦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王易工作室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易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從普通的年輕教師,到參與大量教學科研攻關項目,再到成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的年輕專家,獲評全國優秀教師,王易感慨:“乘上了改革的春風,插上了發展的翅膀。”
和王易一樣的教師,並非少數。在享受更多機會、贏得更多認同的同時,他們對這份事業有了更深的體認。
“馬克思主義者不應只是書齋中的學者,應該是走向社會有志於改變世界的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學院“80后”教師高寧通過兩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表達了思政理論課教學應該“道術相濟”的主張與感悟﹔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林英是一位堅守思政課講台30年的資深教師,她最看重的三點是職業認同、團隊建設和探索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首先真心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我最大的心得。”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向明強調。他給出了在“真信”前提下提升教學質量的三個抓手:帶著問題意識研究備課﹔注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力量,帶領學生領略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魅力﹔用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逐漸從“使知之”到“共思之”。
組建“名師工作室”,發揮工作室凝聚力和示范輻射作用,通過開展培訓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總體素質,是近年來北京市在思政理論課教學方面的一大創新。來自六所高校的“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工作室特色方法與教學心得——為培訓青年教師,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熊曉琳設計了五大模塊,從師德、理論、教學法和基本技能、科研基礎能力、實踐教學五個維度全面提升﹔為給青年教師成長創造機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學院副院長姚小玲注重搭建學術交流舞台,推薦他們參加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取得了不俗成績……“思政課的發展一定要靠教師團隊,要靠這樣有信仰、有情懷、有熱愛的一批人,才能成就共同的春天。”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馮秀軍感言。
未來著眼創新,發展永無止境
盤點收成,是為了下一輪播種。在為十年成就欣喜的同時,專家學者們已將視線投向明天。
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理論課?“創新”成為被教師們頻頻強調的一大關鍵詞。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成立十年來的“四大創新”——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機構創新,課程的規范和創新,學科建設創新,思政理論課考評體系創新。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孫熙國明確指出,思政課教學創新需有三種意識:一級學科的意識,即整體意識,不能用課程建設代替學科建設﹔問題導向意識,用現實激活原理、用理論指導解決問題,不能就理論談理論﹔學科領航意識,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其他學科研究。
“創新必須服從於理論教育的需求,絕不能扔掉理論,隻為讓學生喜歡我們而‘創新’。”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紅峻一針見血。“‘良師必定學者’。思想政治課,小學重在講故事,中學主要講歷史,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講理論。如果沒有理論支撐,一堂課就沒有靈魂。”熊曉琳認為。“用理論的力量來吸引學生,”這成了與會者多次強調的共識。
最具生命力的理論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我們講好課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論支撐。”徐艷國指出。
藍圖已經繪就,教師們期待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隻要隊伍有實力、學科有支撐、教師有尊嚴,我們有信心讓思政理論課發揮更大作用,培養更加堅定的未來接班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彭慶紅道出了所有教師的澎湃心聲。
(記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