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學秀:學術研究如何實現“求真”與“求實”

2015年07月07日13:3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方法論的問題,不僅是范式與方法自身的問題,而且與研究者的價值取向、研究主題的真實性,以及問題研究與方法研究的合理匹配直接相關。尤其對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而言,學術研究的范式與方法問題,一直是這兩個學科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從根本上講,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是經管學者們一個“幸福的煩惱”。

眾所周知,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極少出現不用數理方法得出結論的情況﹔同樣,在社會科學領域,除了少數學科外,大多研究還沿用以演繹為核心的傳統研究范式,比如文學、歷史學、哲學等等﹔而站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點”上的經濟學研究與管理學研究,面臨著研究方法的多選擇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研究方法,導致了經管類研究的“范式之爭”。

21世紀伊始,工商管理領域逐步引入實証研究,並在迄今為止短短十數年內成為管理學研究的“主流語言”。在管理學特別是工商管理研究中,什麼樣的范式或方法是恰當的?使用怎樣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揭示管理的規律?我們舉例說明,2003年,兩位美國管理學學者制作了一張200人的管理大師排行榜,然后他們問上榜大師一個問題:誰是你心目中的大師?根據收到的60多份回答,他們得出了一個“大師的大師”排行榜,發表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雜志上。排在第一的,是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位列第二的是詹姆斯·馬奇教授,第三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組織理論權威西蒙。舉這個例子,是希望表達:在研究方法論之前,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研究者的價值觀和使命感。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方法論的問題才會成為一個問題。

管理學研究如何“求真”?結合《南開管理評論》多年的實踐,在全面關注國際管理學界理論動態、中國企業管理學術發展和實踐經驗基礎上,我們重點關注對中國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的專門問題﹔注重期刊品牌建設,持續跟蹤研究同類刊物發展趨勢,廣泛開展與國內高端學術組織的合作﹔重視與相關領域研究者建立長期學術合作關系,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通過國際學術界的評價反饋提升刊物質量。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學術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學術界績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學術研究中也出現了諸多急功近利的現象。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嚴格把關、保証文章質量以“求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文章外審中重點解決“求真”問題,隻有通過外審,才可能進入對文章方法論等方面的審核。實踐証明,外審機制建設能夠有效保証范式之外的科學性問題。

管理學研究如何“求實”?所謂研究方法的“求實”問題,就是要把握“問題與方法的匹配度”:研究某個問題,怎樣的方法最合適?怎樣評價此種方法的准確性和完整性?研究過程和數據是否真實可靠?近年來,作為國內工商管理學界最早採用統計類實証研究的期刊,我們積極引導作者加強對案例研究、實驗研究、田野研究等實証研究方法的應用,倡導“重拾”以邏輯演繹為核心的規范性研究,得到作者的普遍歡迎。為了保証研究方法的准確性和完整性,經過多年探索,我們聘請了多位有造詣的專家,參與對文章研究方法的審閱與判斷,並就相關問題與作者溝通。為了保証研究數據的真實性並恰當使用,我們還加強了對作者研究過程和相關數據科學化、規范化的引導。

總之,作為“雜學”與“顯學”特征並存的管理學研究,在多彩紛呈的研究方法面前,我們需要正確的態度,不盲目排斥和貶低任何一種范式和方法,而要在方法之上關注作者作為科學研究者、知識創造者的使命感,關注所研究問題的科學、真實和價值。同時,任何一種方法的使用,都應按照科學標准評價方法自身的價值,達到問題與方法的合理匹配,而不被“唯方法論”的表象所迷惑。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南開管理評論》編輯部主任)

(責編:實習生、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