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吳學琴:以多層次對外話語闡釋中國價值觀念

2015年07月02日10:26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以多層次對外話語闡釋中國價值觀念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傳播研究”負責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話語體系表面上是一個“說什麼話、怎麼說話”的語言表述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涉及思維方式、思想認同、價值立場等多方面的重大問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理論自信和理論自覺,是建立在一整套自己的話語體系基礎上的。

反觀歷史,西方學界大多在雙重維度上演繹中國價值觀念。一是意識形態層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界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普遍抱持敵視和對抗的態度,認為隻有資本主義制度才代表著人類社會美好的發展方向,西方的自由民主理所當然應成為全球范圍內精神整合的價值源泉。二是歷史文化層面。西方學界從中國傳統出發,逐漸形成了歐洲的“漢學”和美國的“中國學”,其主要觀點是,中國農耕時期封閉落后的傳統價值觀念絕無可能與西方發達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念相比擬,隻有以自由主義為核心,以先驗主義、經驗主義和個體主義為原則構建的西方對外話語體系,才代表人類發展方向。這套話語體系,一方面將“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等價值視為先天超驗的、永恆絕對的價值,以此獲取道德上的制高點﹔另一方面挾勢將自己獨特的自我經驗上升為全人類經驗,力圖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普遍化、全球化,形成諸如“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多黨”“競選”“代議”等至尊話語。

在對外傳播中,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意志設計“話語議程”,將“人權”“人道主義”“私有”等核心話語作為對外話語傳播的重點,把民眾的注意力導向某些特定的問題或爭端上,誘導民眾傾向於關注和思考媒介話語所關注的問題,並按照媒介的價值排序來安排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然后選擇特定的話語體系呈現話語議程。這些來源於西方主流價值取向和認知規律的話語體系,不僅使與議題相關聯的事件產生意義,還確定了議題的性質,決定了話語符號的表達方式,並邏輯地推導出顯而易見或理所當然的處理問題的模式。

西方發達國家借助於話語體系中概念、范疇、口號等“話語符號”形式,將現實世界和西方核心價值簡約化,使民眾的思維慣性化或邏輯化,從而在民眾的意識中勾勒出一個整體意象和特定內涵。在這樣的話語體系中,中國的價值觀念要麼是意識形態的極權話語,要麼是封閉落后的話語,“中國威脅、國強必霸”的冷戰話語也甚囂塵上。在西方價值觀念以這樣一套話語強勢輸入國內的情況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如何形成一套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一般而言,不同的話語系統闡釋同一個概念,會形成不同的意指,因為“話語”既非語言,也非說話,而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譬如,“自由”一詞與不同的因素鏈接,可以形成不同的意指:與本體論上的終極自由鏈接,意指終極的存在和價值,它是絕對和無條件的,如同康德視為“絕對命令”的道德自由﹔與認識論層面的自由鏈接,則意指主體的能動和受動關系,意味著“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與政治法律意義的自由鏈接,則意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生發出西式話語“人生而自由”。因此,在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中,既要避免歧義,又要防止落入西方的話語陷阱,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學術話語的形式展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用邏輯的力量促使人們認同。一是立足實踐概括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和話語,避免教條化、標簽化,提升思想,創新表達,形成特色。如費孝通在實踐基礎上提煉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等,既具有中國氣派又符合時代精神。二是依托文本解讀核心話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本包含的概念、判斷、表述是構成價值觀念話語的核心元素,使之體系化、邏輯化,是形成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話語科學性、完整性的根本保証。譬如,經濟上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文化上倡導文明和諧理念等,既有中國特色,又具世界意義。三是深化理論研究形成學術規范和體系。加強思維的邏輯性訓練和理論的深刻性研究,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理論資源、本質特征,闡明它既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又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既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由人生思想和社會政治理想,又批判西方學者倡導的超時空、超國家、超階級的抽象自由觀,創新地繼承了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

其次,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核心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一是以問題為核心面向大眾,吸收基層的思想和語言,提煉出貼近群眾的日常語言,增強理論成果表達和問題解釋的通俗性,避免政治化、空洞化話語。如“有權不可任性”“經濟行穩致遠”“強農惠農富農”等話語既能表達主流價值觀念,又具強烈時代感。二是以學術話語引領大眾話語。學術話語通過解釋特定社會現象的意義、價值等,建構社會制度和規則,形成社會行動的秩序體系,確立社會價值體系,引導大眾話語。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學術話語體系的邏輯力量隻有用理論的深刻性和科學性,才能獲得廣泛認同。三是探索核心話語的接受規律。探討經典文本中核心話語對社會制度、大眾文化、社會心理的影響,找出核心話語大眾化和時代化的重要機理、特征和規律。譬如,毛澤東基於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具體國情,建構了使每一個人有尊嚴地生活的革命民主傳統、政治協商民主機制和黨內的民主集中制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思想和民主話語體系,並被其他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借鑒。

再次,妥善解決當前話語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前,一些學術評價中的西化、人才評價中的崇洋等,都有盲從西方話語體系的影子。西學東漸以來,西方以武力和資本為后盾建立了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秩序,也使其話語體系引領全球,誘使非西方文明加入以“自由與民主”為框架的話語體系,如果仍然盲從西方話語體系,必將導致學術話語的西化、空洞化、抽象化等亂象。針對國外媒體對中國政治話語的抵制和批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回應,澄清是非,闡明自身價值觀念﹔另一方面要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觀念為內核,增強國際性議題的設置能力,設置新的主導性議題,尤其是關注民生議題,從而獲取更多國際話語權。

(責編:實習生、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