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境群體性事件及其處置機制”開題報告會在京舉行

2015年06月30日11:0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5年4月15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環境治理與可持續性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立華教授主持並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境群體性事件及其處置機制”開題報告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隆重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及首都師范大學的近30位專家學者和課題組成員出席了會議。

會議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周志忍教授主持。在周志忍教授介紹了參加報告會的各位專家后,項目首席專家楊立華教授就項目研究的總體問題、主要內容、總體框架、數據方法、計劃安排等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之后,課題組成員唐權代表課題組匯報了課題的初期研究進展與現階段的研究重點。

匯報結束后,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徐湘林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圍繞項目進行了熱烈討論。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朱旭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章文光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李亞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趙成根教授、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趙新峰教授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徐湘林教授等專家在高度肯定項目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以及初期的出色工作的基礎上,依次對項目的下一步開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朱旭峰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同意課題組的看法,認為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做出更加清晰的概念界定,區分其與“鄰避運動”、環境NGO活動、環境訴訟以及環境信訪等環境行動的異同。他還指出,如何識別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利益相關者,如何確定專家學者等群體在事件中的角色等問題都需要課題組仔細思考。在研究方法方面,建議在使用政策實驗方法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試點研究。章文光教授認為,構建“環境污染群體性事件處置效果的評價及其指標體系”是課題的重點,也是課題的難點,建議從界定環境污染的概念出發,採用案例研究法,通過對於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得出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李亞教授也同意對環境群體性事件給出更加明確的界定,並建議加大力度研究媒體等干預方在事件中發揮的作用。趙成根教授指出,在課題實際操作中要人文情懷與學術精神並重,要有國際化視野,建議在理論研究和實証研究過程中借鑒國際經驗,帶動中國學術現代化發展。另外,他還提出應當以媒體報道為紐帶,在擴充案例數量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典型案例,把研究做精做實。趙新峰教授著重強調深度訪談、典型個案調查等質性研究方法對於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並建議突出預防性的措施在群體性事件處置的指標體系建構中的地位。徐湘林教授總結專家組的意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明確項目要求,盡量縮小項目書設定的政策目標與研究者實際想研究的理論問題之間的差距,與政治學、社會學傳統經典和最新理論結合,做出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學術貢獻﹔用批判眼光看待已有研究,找尋新的切入點,確定課題組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拓寬理論視角與國際視野以推動研究,嘗試對當前我國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展與演變進行合理性預測。

最后,周志忍教授和楊立華教授分別進行了會議總結。周志忍教授表示本課題對於中國環境與公共治理領域具有重要意義,認為課題組成員具有豐富的國內國外研究經歷,了解國內現實,完全有能力取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希望課題組能夠不負眾望,圓滿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楊立華教授代表課題組感謝專家組提出的建議與幫助,並表示將根據專家組提出的建議完善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以推動研究順利進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鄭曉齊教授、副院長胡象明教授、行政管理系系主任方衛華教授分別對各位專家蒞臨北航表示衷心感謝,並希望各位專家繼續支持北航公共管理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大力發展。報告會的舉行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項目的順利進展,更為環境與公共治理領域的相關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交流平台。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