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美頁岩氣學術問題研討會”召開

2015年06月30日15:2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4年10月8日 北京 昌平

2014年10月8日,“中美頁岩氣學術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召開。會議由馮連勇教授和張寶生教授主持,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能源經濟與氣候變化聯合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石油學會三家單位主辦,由國家重大社科項目(13&ZD159/11&ZD164)作為基金支持。本次會議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邀請有關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探討我國頁岩氣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為我國頁岩氣產業如何發展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二是邀請中美雙方有關專家、學者以及來自頁岩氣勘探、開發的一線人員進行深入而廣泛的討論與交流。

美國“頁岩氣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國長期以來的能源獨立夢想將要成為現實,而大洋彼岸的中國也有著儲量豐富的頁岩氣資源,中國能否成功復制美國“頁岩氣革命”成為時下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能源結構也急需改善。雖然中國頁岩氣資源豐富,但是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頁岩氣資源的開發成本較高、地質條件與國情獨特、技術發展遇到瓶頸、開發利用過程中環境的制約等。基於這種情況,參會人員各抒己見、深入交流、廣泛討論,對我國的頁岩氣開發利用建言獻策。

來自美國的Tom Wilber第一個發言,發言內容為Marcellus Shale Gas Development Impacts,著重介紹了Marcellus四口具有普遍特征的頁岩氣井從2007年到2014年的產量情況。並總結其特點為四口典型氣井從開採之初產量開始逐漸下滑,然后趨於穩定,整個Marcellus礦區中,老井產量不斷下滑,但是新井的數量逐漸增加,使得礦區的產量整體處於上升趨勢。

Tom發言之后,來自美國的Kim Woodard進行了主題為“中國天然氣發展:挑戰與機遇”的發言。在發言中,Kim主要展示了自己研究團隊對於中國頁岩氣的長期預測結果,並咨詢了相關專家的意見﹔對中國天然氣的供給形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對中美頁岩氣的發展進行了對比,提出了一定的意見和建議。

接下來,來自中國能源網的能源專家冉澤對川渝地區頁岩氣勘探開發情況進行了介紹。冉澤首先細致的介紹了重慶涪陵區塊的頁岩氣開發和利用情況,然后對四川的長寧—威遠、滇黔北昭通、富順—永川三個區塊進行了介紹。最后將四川和重慶的頁岩氣發展現狀進行了對比,並指出了川渝地區的頁岩氣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之后,查全衡、曾興球、李曉寧、岳來群四位專家相繼進行了發言和指導。

曾興球對中美頁岩氣發展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並深入分析了我國頁岩氣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技術、資金和機制障礙。提出了中國頁岩氣在未來發展和改革方向應該是國企帶頭,引入民企,吸收學習國外發展頁岩氣的先進技術。發言最后指出,中國頁岩氣的發展是有前景的,但同時面臨的問題也不小,這些問題和阻礙急需解決和突破。

查權衡認為我國正處於煤炭為主要能源的時代,煤層氣及煤炭儲量較大,能源的上游產業正經歷這一場革命,能源利用的理念正在經歷著改變。同時在頁岩氣利用方面,針對中美兩國地質情況和開發方式不同進行了分析,點評了我國頁岩氣資源的特點和指出了中國礦權制度的問題。

李曉寧指出討論頁岩氣發展的同時,不應該將我國儲量豐富煤炭資源忽略,並提出了應該用金融手段來支持技術的發展,同時希望中國與美國在技術方面做有機結合。

岳來群對於頁岩氣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國天然氣需求不斷加大的原因,以及開發利用過程中突出的礦權流轉問題和監管不力的問題。

在當天下午的討論中,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兩位專注於頁岩氣開發的碩士研究生進行了研究成果的匯報,傲小文匯報的主題為Simplifie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hale gas wells﹔何培匯報的主題為Decline Curve Analysis and Technologically Recoverable Reserves Prediction of Shale Gas Wells。

其他參會人員都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和認真的發言,中美兩國頁岩氣開發和利用的相關人士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會議成果豐富:不但對中美頁岩氣發展進行了對比,還深入的指出了我國頁岩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了具體的解決辦法,給出了一定的意見和建議。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