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工作簡報第1期

2015年06月30日15:5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開題報告會

2014年3月25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機制、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舉行。來自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南開大學戰略環境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朱坦教授、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李家祥教授、天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士俊教授、天津大學管理學部陳通教授、天津理工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健教授,課題組成員和院系相關負責人出席了研討會。

各位專家認為該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開題報告論証充分,整體架構完備、邏輯清晰,視角獨特,對課題總體設計和研究進程的安排給予充分肯定。並針對課題的創新形式、子課題與總課題之間的有機聯系、研究細節等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很多啟發性的意見和指導性的建議。

一、 課題簡介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發展新思路,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此背景

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課題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此課題的現實目標主要包括:尋求工業化城市化累積經濟-生態-社會問題的破解途徑、尋求低碳綠色循環型發展方式的動力機制與路徑、尋求生態宜居城市的動力機制與路徑。為了實現這些現實目標,本課題擬從生態紅線約束、城市宜居、生態效率、生態公平和生態制度化這五個核心概念著手,具體從五個層次展開:第一個層次尋求有關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變量﹔第二個層次尋求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所針對現實問題的核心變量﹔第三個層次尋求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具象化內容與評價方法﹔第四個層次尋求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政策杠杆與核心制度﹔第五個層次尋求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共性與差別化特征。“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是一個龐大的研究體系,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因此,本課題又分為五個具體的子課題,分別為:子課題一,城市發展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問題與障礙、機理與路徑﹔子課題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機制及其基本內容研究﹔子課題三,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與評價方法研究﹔子課題四,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工具與制度研究﹔子課題五,中國不同類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與機制研究。

二、 目前擬展開研究的幾個問題與思路

問題一:經濟-生態-民生相協調的生態文明城市問題研究

經濟-生態-民生相協調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重要內涵,本課題擬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考慮如何實現經濟-生態-民生的協調。其一,宏觀上對各項指標、政策、制度實行決策前城市宜居效應評估,分別從經濟-生態-民生三方面進行評估,這是指導中觀、微觀的大前提﹔其二,中觀上,考慮把產業結構作為聯系經濟-生態-民生的核心變量,研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環境污染、收入分配(或就業)的關系,探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但是產業結構的內在變化規律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如何引導產業結構自發變化達到協調經濟-生態-民生關系的效果,我們還需要從微觀基礎的角度來考慮。其三,在微觀上,首先,對微觀主體的生態消耗許可量實行配額機制﹔其次,形成生態品價格機制,我們從這兩方面的研究引導相關主體追求生態效率,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基礎,才有可能相應地改變產業結構、改變技術發展方向,進而改變宏觀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問題二:“生態效率”問題研究

圍繞“生態效率”這一核心概念,在整理國內外有關生態效率及其評價方法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城市生態效率最大化的配置方式,以使各主體有利益動力實施生態文明行為,達到優化配置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資源、最大化城市生態效率的目的。我們認為城市生態效率的最大化應將城市企業、城市居民和城市生態環境都納入衡量生態效率的框架內,隻有劃定嚴格的“生態紅線”才能保証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在“生態承載力”一定的情況下,城市企業以及城市居民分別獲得最大效用,也就能實現城市生態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我們以“生態紅線”為准則,分別使得城市消費者和企業獲得最大化效用,實現生態排放限量提供最大企業利潤以及消費者最大效用,此時,城市生態環境提供了最大化的社會服務量,也就是城市生態效率的最大化。

問題三:城市生態公平問題研究

我們擬從三個方面研究城市生態公平問題:城鄉間生態公平問題、群體間生態公平問題、城市與生態公平區之間的公平問題,具體內涵生態容量分配公平,獲得生態利益分配公平,承擔后果分配公平,環境治理成本分配公平。首先,我們試圖找出城市生態不公平的成因,確立生態公平的具體內涵﹔其次,結合中國城市發展的情況,闡明我國城市生態不公平的表現,並提出我國實現生態公平的目標和機制﹔然后,根據生態公平的具體內涵,設定合理的評價准則以及評價方法﹔再次,為實現城市生態公平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與制度安排﹔最后,根據我國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情況,比較不同類型城市生態公平的目標、機制、政策工具以及實施路徑。

三、 專家評議

在開題報告會上,在聽取課題組開題報告后,來自校內外的多位專家學者對課題進行了評議,各位專家認為該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開題報告論証充分,整體架構完備、邏輯清晰,視角獨特,對課題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進程的安排給予充分肯定。並針對課題的總體設計、創新形式、子課題與總課題之間的有機聯系等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不少啟發性的意見和指導性的建議。

天津理工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健教授提出生態承載力動態性,應該對其進行情景分析,預測不同階段生態承載力的變化,以此作為國家的政策依據﹔並且課題應該突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城市,根據不同城市所處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型)進行差異化研究,可以通過京津冀協同作為案例分析﹔同時要考慮生態和宜居的差別,構建宜居的指標,經濟和環境的雙贏很難實現,要注意哪些城市應該格外關注宜居問題。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李家祥教授指出由於中國現實矛盾的存在,課題應該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立足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例如對於我國的生態承載力問題要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研究,要提出針對現實問題的可行性制度。

南開大學戰略環境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朱坦教授指出生態文明的內涵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首先,作為五大文明建設之一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滲透到我國發展的方方面面、各個過程﹔其次,要特別強調順應自然,突出生態紅線的約束,將環境、資源的承載力作為最底線,嚴格將發展控制在環境容量以內﹔最后,朱坦教授強調了將資源、環境成本外部化是當前環境問題的主要成因,一個好的制度建設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應該具體包括產權、價格、紅線幾個方面。

天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陳士俊教授提出研究中“應然”和“實然”的並重,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零和博弈,首先應該從理論上注重嚴密的邏輯性﹔另外,生態文明建設要突出機制與體制的區別與聯系,多從宏觀政策層面尋求突破﹔然后,在五位一體的建設中,要尋找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建設之間的接口﹔最后,生態文明建設是問題導向的,要從多學科的研究視角,並且突出經濟學的研究理念,尋求多路徑解決問題,提倡“以人為本”,注重研究的科學性。

天津大學管理學部陳通教授強調要緊貼“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注意城市的發展脈絡,提出有效的頂層策略,我國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理論與實踐都存在不少標杆,我們可將其作為參照系,進行合理的借鑒﹔並且我們應該提出更加反映經濟學屬性的城市生態文明指標,將科研成果一般化﹔陳教授也強調運用經濟學內部的手段,例如財稅手段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注意緊貼市場,並將研究作適當化的簡約處理。

課題負責人鐘茂初教授對各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表示感謝,表示課題組將認真吸納專家們的建議,進一步深化課題設計,高質量地推進課題研究。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