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工作簡報 2014年第2期

2015年06月29日11:0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七卷撰寫討論會簡報

(首席專家:蘇少之 項目批准號:10&ZD075)

2014年11月29下午,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課題組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會議室召開第七卷撰稿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著名經濟史學家趙德馨教授、蘇少之教授、趙凌雲教授,及課題組成員瞿商、向新、楊祖義、張連輝、林柏、肜新春、宋士雲等20余人。經濟史專業部分博士生列席了會議。會議由課題負責人蘇少之教授主持,趙德馨教授和趙凌雲教授對本卷書的主題定位、斷限分別做了重要講話,最后大家對文稿格式與要求、大事記及結稿時間等形成了統一的意見。

1.蘇少之教授首先介紹了寫作第七卷的必要性,認為它是對本世紀十多年以來中國發展經驗的一個總結﹔隨后他從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具體方面如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等宏觀方面,體制改革、結構升級與轉化、房地產、國有企業、城鄉一體化等中微觀方面的發展成績和所面臨的問題做了詳細論述,從總體上對第七卷各章節主題作了定性概括。

2.趙德馨教授提出了對第七卷的兩點看法,一是主題定位——接軌,二是斷限到2008年的根據。隨后趙老又談了自己對治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六條心得:一是治信史,即實事求是﹔二是價值觀,即評判標准是鄧小平的“三個有利於”﹔三是要堅持跟隨論與沉澱論的統一﹔四是高峰論,即站在今天的認識高度去回顧過去﹔五是探索論,即不斷對研究對象進行探索﹔六是抽象論,即盡可能地抽象出新的理論觀點。

3.趙凌雲教授根據自己的思考,對第七卷的主題定位和斷限做了具體的講解。第一個是關於斷限,他很贊成趙老斷限到2008年的觀點,理由有三:一是它作為一個階段,有階段性特征﹔二是體現了趙老的“跟隨論”和“沉澱論”﹔三是也符合結題的時點要求。同時,他認為2008年只是一個階段的節點,最終要到2012年才能完成,2002-2008年是2002-2012年這個大階段的前半段,是這個周期的上行階段。2008年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其后續影響是在2009年、2010年充分顯現出來的。將2012年作為結束點,是因為2012年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2012年中國GDP達到世界第2﹔二是根據世界銀行劃分,中國已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從“中中”到“中高”,中國正式進入中等收入陷阱階段。

第二是2002-2012年這個發展階段的特點,他從十個方面展開:一是體制,仍舊是新舊因素在拉扯﹔二是開放,向外傾斜,主要依靠外部資源,外部市場,外部資本﹔三是發展,快速擴張,不斷進位,中國GDP總量在全球的進位從第4上到第2﹔四是農業,表層問題緩解,深層問題加劇﹔五是工業,升級減緩﹔六是流通,國內市場擴張乏力﹔七是生態,急劇惡化,急劇透支﹔八是港澳,地位下降﹔九是區域,“中部崛起”出台,取得一定社會成效﹔十是人民生活,“量”與“質”出現差距。

第三是發展主題,他認為應該是錯位——接軌中有震蕩。錯位發生的原因有:發展與體制錯位﹔市場錯位﹔國內外動力錯位﹔“質”和“量”的錯位﹔經濟和生態錯位﹔經濟和社會錯位。震蕩的表現有三:一是2008年的劇烈沖擊﹔二是2002-2008年期間的各類社會矛盾,生態危機等問題的爆發﹔三是發展約束越來越剛性,煤炭、電力及鋼等產量不夠、土地不夠,甚至勞動力也不夠。基於此,習總書記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的說法,他認為經濟新常態應包括四個方面:即經濟動力的轉換、結構的轉換、速度的轉換和質量的轉換。

第四個問題就是對這個發展階段的歷史定位,他認為這個階段是中國傳統發展方式的尾聲,要研究這個階段就必須站在2002-2012年整個大階段的高度,即站在新常態的高度來對待。

4.向新老師對作大事記談了些自己的經驗,林柏老師談了對網絡資源數據庫和數據來源統一性的一些看法,趙德馨教授和蘇少之教授對此做了細致的解答,最后,瞿商教授對文稿要求與格式、時間要求等方面和與會人員作了簡要的說明。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