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題活動簡況
開題時間:2015年2月5日
地 點:貴州民族大學
主 持 人:肖遠平(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
評議專家:
潘悟雲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蔡中孚(貴州省社科規劃辦主任)
王 林(貴州民族大學教授,副校長)
汪文學(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
杜國景(貴州民族大學教授)
參與人員:
吳有富(貴州民族大學教授,科研處處長,課題組成員)
龍耀宏(貴州民族大學教授)
吳沛常(貴州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辦公室主任)
歐俊嬌(貴州民族大學副研究館員)
伍 潔(貴州民族大學副研究館員)
吳永誼(貴州民族大學助教,課題組成員)
楊奕成(貴州民族大學語音實驗室實驗員,課題組成員)
柳 斌(貴州民族大學科研處)
彭 婧(貴州省凱裡學院教師,課題組成員)
柳遠超(貴州民族大學副譯審,課題組成員)
二、開題報告要點
研究內容:
(1)採錄66個點的語言數據﹔(2)建立貴州省少數民族語言數據庫信息平台。
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了解貴州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成果,了解語言數據庫建設的工作規范和技術規范。
(2)田野調查。深入66個民族村寨,選擇發音人,記錄當地的語言使用現狀和自然環境。
(3)語檔語言學方法。通過錄音、聲門波探測、錄像、拍照、記錄、轉寫、翻譯、注釋等方法,對語言進行採錄。
(4)現代信息技術。借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發布,使課題成果服務於社會。
重點內容:
(1)音像採集﹔(2)語言使用現狀調查﹔(3)聲門波探測﹔(4)國際音標轉寫、翻譯、注釋﹔(5)建立數據庫信息平台。
難點問題:
(1)尋找理想發音人﹔(2)對每個詞義的准確把握﹔(3)在鄉下尋找合適的錄音時機和錄音環境﹔(4)國際音標轉寫﹔(5)研究經費遠遠不夠﹔(6)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精力﹔(7)經費報銷繁瑣,要耗費許多時間、精力,而且許多支出沒有票據。
主要觀點、創新點:
(1)建立貴州省少數民族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十分必要,意義重大。
(2)本課題研究使用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軟件技術,對語言的“音像”進行採集。
(3)有扎實的前期研究基礎。
(4)本項目的語言調查具有全民性、完整性、規范性。
人員分工:
共分5個子課題,包括貴州侗台語族語言採錄,貴州苗瑤語族語言採錄,貴州彝語採錄,莫話、錦話、巴哼話、草苗話採錄,語言數據庫信息平台建設。每個子課題設負責人一位,成員在6人以上。
計劃進度、階段性成果、預期成果:
2015年1月至3月,試點調查,摸索經驗,熟悉流程﹔2015年4月至6月,對課題組成員進行技術培訓﹔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開展田野調查與語言採錄﹔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錄音室採錄信息,並著手設計數據庫結構和查詢方案﹔2019年6月至10月,后台數據錄入,聯網發布﹔2019年11月至12月,整理音頻文件、視頻文件、文本文件、圖片文件、網頁文件、提交驗收。
經費分配:
資料費:5萬元﹔數據採集費:10萬元﹔差旅費:25萬元﹔會議費:3.2萬元﹔設備費:7.8萬元﹔專家咨詢費:2.5萬元﹔勞務費:21.9萬元﹔印刷費:0.2萬元﹔其他支出:3.9萬元。
三、專家評議要點
杜國景教授:
多人會話採錄,還不夠細致,建議在各個場合下都進行採錄,比如私密交談,喪葬儀式,歌會等,這樣語料會更有價值。
王 林教授:
研究經費和團隊協作,是本課題研究的關鍵問題,因為本課題涉及的語種多,調查點多,參與的人員多,需要充足的科研經費,建議通過協調,爭取地方部門,尤其是地方民委系統的經費支持,要吸收一批研究生參與本課題,至少要組成5人左右的骨干力量。
蔡中孚先生:
關於研究經費,還可以爭取后邊的滾動資金,也可爭取地方民委支持。如果需要省內地方院校的專家學者協助研究,省社科規劃辦將出面協調。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省社科規劃辦支持他們在課題中析出一些選題,以申報省社科研究項目。建議貴州民族大學科研處高度重視本項目的研究,把它同學校的學科建設結合起來。
汪文學教授:
建議遵照國家有關標准和工作規范開展研究,做到項目成果能傳世,而不是交差。文學院將適當減少項目負責人的行政工作量,權利支持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項目研究中去。文學院願意把中央財政專項經費中的用於語言數據庫建設經費的剩余部分投入到本課題。
潘悟雲教授:
本課題在全國少數民族語言數據庫建設方面有示范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經費隻有80萬,對於66個點來說,這遠遠不夠。建議爭取地方民委支持。建議提交報告,能否先做33個點,有追加經費后,再建33個點
四、研究計劃調整
(1)先以首席專家龍海燕教授為核心,進行預調查,摸索、積累經驗,熟悉整個流程,然后再對課題組成員進行技術培訓。
(2)可能把一部分語言採錄工作,以貴州民族大學招標課題的形式實行公開招標,研究經費由貴州民族大學科研經費資助,以減少經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