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劉鳳雲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盛京城考古與清代歷史文化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沈陽寧山大廈召開。該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與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申請,於2014年11月初正式獲得國家立項。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社會科學院、遼寧社會科學院、遼寧省文化廳、沈陽市文物局、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故宮博物院、遼寧大學、吉林師范大學、沈陽大學等單位近40位專家學者以及課題組成員出席了會議。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夏明方教授主持,沈陽市文物局宋振虹局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呂學明教授、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姜萬裡研究員出席會議並致辭。遼寧省文化廳郭大順研究員、沈陽故宮博物院姜念思研究員、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玉興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徐凱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杜家驥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劉小萌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趙志強研究員擔任評審專家。
沈陽市文物局宋振虹局長在致辭中表示,盛京城在清代具有重要地位,相信劉鳳雲教授團隊會將這一研究推向更高的層次,沈陽市文物局一定會對項目大力支持。歷史學院副院長呂學明教授表示,本項目關注清代考古與歷史文化的結合,這一領域學界關注較少,對推動兩個學科交流具有示范意義。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姜萬裡研究員回顧了本項目的前期准備工作,表示將與清史所積極溝通,精誠合作,努力將這一研究做深、做好。
項目首席專家劉鳳雲教授從研究綜述、選題意義與學術價值、研究的總體框架、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創新之處、研究規劃等方面對課題做了系統介紹。課題顧問滕紹箴研究員發言表示,期待課題組的各位研究者認真投入、積極關注學術前沿,在微觀研究基礎上做到理論創新。子課題負責人趙曉剛研究員、劉文鵬副教授分別從考古和文獻兩方面匯報了工作計劃,並就工作的難點向評議專家征求指導意見。
與會專家在聽取項目組報告之后,對課題的選題和學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對課題研究的方法、思路等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議,分別從清史和考古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操作思路。郭大順研究員和姜念思研究員結合當前具體情況,強調以歷史文獻為線索,結合調查、勘探、測繪與口述歷史等方法,對盛京城進行更深入的考古工作,指出對滿族歷史的研究有助於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國家構建等理論問題。張玉興研究員、劉小萌研究員、趙志強研究員、杜家驥教授、徐凱教授從歷史學如何積極吸取考古成果、如何加強各子課題的內在聯系、文獻資料的搜集與使用、如何與相關學術前沿對話等問題提出了精辟的見解。此外,專家們一致要求切實加強考古學與歷史學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田野考古實踐與史學理論的有機結合。項目組成員認真聽取了與會專家的建議,表示將把這些建議落到實處,開動腦筋,拓寬思路,深入挖掘盛京城的歷史文化意義,努力做出一項質量過硬的研究。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