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山西民間契約文書搜集整理與研究》簡報第二號

2015年06月26日15:1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山西民間契約文書搜集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文書研讀班暨學術研討會

《山西民間契約文書搜集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於四月五號、六號在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會議室(河北大學主樓1020室)召開了山西民間契約文書解讀第二次讀書班暨學術研討會,讀書班由課題首席專家劉秋根教授主持,先對與會的課題組成員、青年學者及研究生針對部分文書的釋讀情況進行了了解及探討,搜集了不少釋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次,由著名晉商專家、山西地方文獻專家、經濟史專家,課題組第二子課題負責人——孟偉教授主講﹔第三,對一些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研討。參加者除課題組成員之外,還包括宋史研究中心、歷史學院的中國社會經濟史方向博士碩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學院、河南大學等學校的師生,共二十多人。

關於第一項議程。由於所有研究用的山西契約文書材料尤其是商業金融史文獻此前並未被學術界多加利用,課題組的成員對於材料的理解都存在不少問題。釋讀文書是當前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如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山西契約文書材料,接下來的研究進度勢必會受影響,對此, 在2015年1月23至25日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曾提出要在課題開展各個階段多次舉行讀書班的倡議。關於此次會議上用於研討的契約文書材料,農歷新年之前就已經選取好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分發給了各個課題組成員及其他感興趣的年輕學者,並且各位成員都已經進行了先期的研讀,提出了不少問題。

總體來說,大家面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三點:第一、閱讀量太少,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對材料的定位不准確,如有人看過不少運單、行情單,對文書產生的背景、商業運行中的背景稍有了解,但卻對信稿、賬本等其他材料讀得不多,再加上對經濟史學術史的了解薄弱,故而提不出研究的問題來﹔第二、做經濟史研究也需要跟金融學、經濟學、會計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相結合,不少學者反映,雖然看過不少文書材料,但多學科領域的學習並不夠﹔第三、之前很少有機會接觸此類文書材料的學者和研究生,剛開始入門,看不懂花數、毛筆字書寫方法和格式。對於這些問題,孟偉教授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法:一、涉及到對材料的定位可以用體例的方式,將材料進行分類匯編﹔二、講究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三、通過大量閱讀,將知識背景、儲備相結合。同時,孟教授還指出只是有“新方法、新觀念”也可能會出錯,隻有運用正確的史料,再加上正確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關於第二項議程,在為期兩天的會議期間,孟偉教授重點解讀了光緒二十五年張宅福壽堂記雜役摺、宣統三年某印局轉本底賬、咸豐元年寶豐隆票庄成號付匯賬、祁縣武家資料等已有文書,旨在傳授解讀技巧。

在解讀光緒二十五年張宅福壽堂記雜役摺時,孟教授通過詳細解讀封面“雜役摺”、及祁公平、足平、口平、廟平、標平、參平、砝平、謙記支平、沈平、營平、艾會平、豆規平、申公砝平、蘇曹平、西公砝平、津公砝平、老行平、周口口北平、周口口南平、谷邑谷公砝平等各路平碼,最終勾勒出張家的基本輪廓:張家有著至少是鄉紳的身份,做洋貨進口批發的生意,基本不涉及茶葉貿易,字號總部設在山西,在張家口、多倫等地設有分號,其生意路線經由上海至蘇州至各分號。

在解讀宣統三年某印局轉本底賬時,通過對恆昌果店、興盛長翠花鋪、德成玉洋廣貨鋪三家字號借銀底賬的詳細解讀,孟偉教授將印子鋪、轉本賬的經營模式、運轉方式和差異分析得非常透徹,並且釋讀出該印局開設於北京。此外,從回收各處借銀的過程也可以大致釋讀出時事,如:德成玉洋廣貨鋪宣統三年從該印局借出100兩,原定10個月便能還清,卻直到丙辰年才銷賬,中間共計5年。中斷還銀的時間正好與辛亥革命爆發的時間相吻合。

在解讀咸豐元年寶豐隆票庄成號付匯賬時,孟偉教授從格式、內容、句讀、專業術語等方面將選取的3頁材料分析得淋漓盡致,如:何為“票色銀”,何為“川九七平”,“無砝”和“無票砝”有何不同,“遲三五天交”有何種意義,以及山西商人書信往來慣用編號有何書寫格式。此外,孟教授還充分發揮了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對寶豐隆的背景進行深入剖析:寶豐隆票號被學界認為是票號后起之秀,總號設在山西平遙,在京都、漢口、成都等地共設15個分號,在賬期內賺錢多,甚至將分號開到了西藏。

進號需保薦書,出號需辭退文約,這是山西商人特有的規矩。孟偉教授在解讀祁縣武家資料時,重點分析了復泰謙字號與武振德的辭退文約。該辭退文約內容涉及到武振德頂身股的結算,復泰謙字號的基本信息、盈利來源及大致盈利額,且由簽訂辭退文約的“光緒六年二月二十五日”還可以與光緒三年的災荒相結合研究山西商人。此外,孟教授還從小細節解讀廣源川字號寄給武振德的號信,由此號信可窺見廣源川字號的時間背景、經營行業、行業規范、分號經營情況、經營規模以及茶葉的進貨價格等字號的基本情況。

作為研讀山西文書材料多年的專家,孟偉教授在會上對剛入門的學者和年輕學者提出了多讀材料,多提問題的中肯建議,也希望大家多讀書,積累更多知識,能從小細節中發現大問題。同時,要將描述當時商人的動態活動明確為學術目標。

萬事開頭難,通過此次會議的學習與交流,大多數學者解決了如何入門的難題,並且在深入研究山西文書的道路上有了前進的方向。更有不少學者提出這次會議非常有現實意義,此類會議有必要多開幾次,因為這不僅對各學者本身的知識拓展有利,對課題研究更加有積極意義。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