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本選題以“絲綢之路”作為研究范圍,“絲綢之路”起止的時間限於中國古代,所涉及的地域,基本限於今我國境內,並涉及中亞鄰近地區。
(一)選題背景
1. 本選題是基於目前國家戰略構想而提出
我國在崛起過程中遇到美歐的圍堵,但新一屆政府倡導組建以中華民族自身特點為核心,平等對待各國的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2013年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這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揚。本課題是以習近平主席“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思想為指導,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和精神而提出。
2.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古代中國絲綢向西輸出貿易為基礎而形成
絲綢之路帶動了沿線各綠洲王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密切了各國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而將這種密切交往關系加以鞏固和穩定下來的,是隨著絲綢而來的中原契約文化,契約長期規范著絲路的經濟秩序,帶來了絲路沿線各族的平等互惠、共贏和進步。
“契約”是市場經濟形成的產物,是規范市場經濟的“民間法律”,市場的“誠信”體現於契約之中。中原和西域、中亞地區持續的經濟聯系,與在契約基礎上建立的誠信密不可分。本課題研究正是從這一基點出發研究絲路沿線出土的民族契約,並與中原漢文契作出比較,揭示契約對絲綢之路暢通的關系,對絲綢之路商業經濟變化的關系,以及對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繁榮的關系﹔以各族對中原契約文化的吸收和運用,並促進各族經濟發展進步和共贏的事實,為國家的戰略構想提供歷史的借鑒和經驗,具有不同於以往研究的獨特學術價值和現實社會意義。
(二)選題的意義及價值
契約是人類社會行為的一種理性選擇,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是一種代表人類文明和進步的規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契約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傳世文獻對歷代契約的內容鮮少介紹,而絲綢之路契約文獻的不斷發現,漢族、民族契約文獻及樣文的呈現,向世人披露了契約的原貌、基本形式及主要內容,這為研究各族契約文化,了解絲綢之路上各民族與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如佉盧文、於闐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等語種的契約,分藏於世界各地,零落分散,國人長期無緣見其原貌,國內新藏也有不少沒有整理公布。
本課題就是要將流散在國外的民族契約圖版搜集回來,與國內新出土的民族契約匯集在一起作出通盤整理,以期建立中國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的資料庫。
應用價值:
1.中國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資料庫的建設,是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傳承民族文化提供原始文獻依據,為研究者進行相關文獻比較研究提供基石。
2.按文種分類,對各族契約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重新作出譯讀、漢譯、對契約出土地及時代作出考証,對契文內容全面給以注釋﹔對已有的研究重新校訂、定性、定名、並作出說明,出版圖文對照比較完整的中國版本多卷本《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提供一個代表我國學術水平的民族契約范本。
3.改變以往“中國契約史”隻重漢文契約的傳統、“中國經濟史”隻言漢地經濟運作的狀況,給中國契約史、中國經濟史注入多民族成份的內容。
理論價值:
本課題的研究把民族契約文獻放在中國歷史大背景和環境中,把民族契約文獻看成中國契約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來探討各族與漢族經濟交往中產生的各族契約文化上的趨同性演變。有利於加深對多民族經濟生活習慣法則上統一性的認識,有利於深化對絲路經濟運行規律的認識。對西域各族契約文獻與中原地區漢文契約作多方位的理論性的比較研究,揭示出各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長期存在著的交互影響與融合,揭示契約對絲綢之路暢通的關系,對絲綢之路商業經濟變化的關系,以及對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繁榮的關系﹔以各族對中原契約文化的吸收和運用,並促進各族經濟發展進步和共贏的事實,為國家的戰略構想提供歷史的借鑒和經驗,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提供歷史根基性的學術依據。
同時闡述中國自古以來在外向型經濟中具有契約誠信、平等友好相待的傳統,而這種平等的契約精神一直支配著中國與絲綢之路各族的交往。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可突破的空間
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於闐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等語種契約,國內外已有一些整理和研究,但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間,現簡述如下:
(一)佉盧文契約整理和研究現狀及可突破的空間
佉盧文是公元3-4世紀流行於古鄯善國的文書。出土至少有1100余件,被斯坦因前后四次盜掘劫往英國的,有932件。英人E. J. Rapson(拉普生)的《斯坦因所獲新疆出土佉盧文文書集校》拉丁文轉寫譯釋了764件,后來T.Burrow(貝羅)的《中國新疆出土佉盧文殘卷》又英譯出較完整的489件。新疆社科院王廣智將其譯成漢文,但無圖版,且譯文不規范,錯誤不少,其中約有契約近50件。貝羅是古民族語言文字學家,隻重視具有語言學價值的內容,對每件文書不僅沒有定性、分類、訂名,而且把一些文書開頭的執政王紀年或諭勅某官職者、結尾等處許多具有歷史學價值的內容省略未譯,對每件契約,未標明出土地,無注釋與研究。國人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國所出佉盧文書)》,由於是“初集”,對民間契約尚未涉及。這些都給佉盧文契約的全面整理、注釋與研究,留下了許多可突破的空間。
近年新疆續有佉盧文契約的零星發現,林梅村、段睛、皮建軍等都有新的研究進展﹔連同馬雍、劉文鎖等的研究都是本課題的重要參考。
(二)於闐文契約整理和研究狀況及可突破的空間
於闐文文獻是古代直至10世紀流行於古於闐國的書寫文字,所出契約不多,英、德、美等國各有釋譯。2002年哈佛大學的施杰我(P. O. Skjaervo)發表《英國圖書館藏新疆出土於闐語寫本》,其中有於闐文契的轉寫和英譯。日本熊本裕、中國張廣達、榮新江對俄藏於闐語與漢語合壁買駝契的刊布與研究,給於闐文契約文書研究帶來了新的樣本。國內的研究釋譯主要是段晴,其成果眾多。近年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新入藏了一批於闐語文獻,相關的契約尚待甄別整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與於闐文相近似的據史德語(圖木舒克語)中,也發現有契約文書,這些都給本課題的研究留下了空間。
(三)粟特文契約的整理和研究現狀及可突破的空間
粟特文是流動在絲綢之路上粟特商人行用的文字,然而出土的用粟特文書寫的契約很少。尚有待於本課題進一步的調查和搜集。
(四)吐蕃文契約整理和研究現狀及可突破的空間
吐蕃文契約是公元8-10世紀吐蕃佔領敦煌及新疆地區使用過的文契,出自敦煌、米蘭和馬札塔克。自上世紀初被劫往英、法、俄、日后,各國都有學者對吐蕃文獻作有部分整理和研究,國人王堯、陳踐對部分吐蕃文契約作過譯釋,其后在《吐蕃簡牘綜錄》中,將英藏、俄藏、新疆博物館新掘得,總共464支吐蕃文簡牘,悉數轉寫譯釋,因未作定性分類,契約類文獻有否?還尚待甄別整理。
國人楊銘多年從事吐蕃出土文獻研究,近年又漢譯了日本武內紹人的《中亞古藏文契約文書研究》。武內紹人對所搜集的58件契約,做了定性、斷代,但其英文譯釋問題不少。現需要重新作漢譯﹔其訂名缺乏時間、地點、人物、性質諸因素,也有待重做﹔其研究仍著重於語言學,很少涉及社會歷史層面的分析,注釋簡略。目前需要重做中國人的研究整理和詳細注釋的版本,以及從歷史和社會經濟視角的比較研究。
(五)回鶻文契約的整理和研究狀況及可突破的空間
回鶻文契約是公元10-14世紀在新疆流行的文契,主要出土於吐魯番。上世紀初,這些契約被劫往德、英、俄、土、日后,各國學者多有研究。國人耿世民、李經緯、劉戈等對回鶻文契也都有一些研究。
日本山田信夫與小田壽典、茨默、梅村坦、森安孝夫等,在整合西方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編撰《回鶻文契約文書的綜合研究》和《回鶻文契約文書集成》,譯釋了121件契約,刊布了119件契約圖版。
這些研究,比之於現有回鶻文契約300余件的存量而言,只是階段性的成果,國內尚有大量的未面世回鶻文契約等待整理,並與漢文契作歷史的、經濟的比較研究。這正是需要本項目來填補和加深的方面。可突破的空間還很大。
(六)西夏文契約的整理和研究狀況及可突破的空間
西夏文是公元11-13世紀西夏國使用的文字,流行於河西地區。自1909年俄國探險隊在黑水城發現西夏文字文獻后,至上世紀后期新的考古發現,共出西夏文契約500余件,大部分尚未整理公布。
目前能熟練識讀西夏文的專家主要是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史金波教授,他發表了多篇對西夏文契約的譯釋與研究,這些都是開創性的。現需要全面的對西夏文契約進行開拓性的釋讀整理、定性分類、斷代訂名,漢譯注釋﹔系統公布后,再將其與漢文契、吐蕃文契、回鶻文契進行全方位的比較研究,從中探討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化,這些都是新突破。
(七)蒙古文契約的整理和研究狀況及可突破的空間
蒙古文契約是13-15世紀流行於絲綢之路上畏吾體蒙古文文獻。上世紀以來在黑城、敦煌等地出土有畏吾體蒙古文契約20件,目前國內外學界隻有初步研究。至於在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是否有蒙古文契約,需要進一步調查搜集。總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有待於本項目的全面調查、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的比較研究。
(八)絲綢之路出土的民族契約還有察合台文契
察合台文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維吾爾文。清統一新疆后,南疆維吾爾族多用察合台文寫的契約,民間散存甚多,在新疆大量存在,而且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耳其絲路沿線都可能有,本課題擬補入。這將是對絲綢之路通向中亞路上契約經濟研究的新開拓,否則,是一個缺失,本課題的后繼計劃補入。
(九)在比較研究方面
已往對各族契約,運用比較的方式作研究者甚少。但對個別文種學術界有單列的研究,而對各族契約放在整個中國大歷史環境中進行歷史的、經濟制度層面的比較研究極少,正是需要突破的研究空間。
現有研究之不足:
1. 已有的研究對契約資料搜集不全,本課題將繼續搜集更多的新資料,把范圍盡可能擴大到各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乃至民眾家庭的收藏上。
2. 對各民族契約的比較研究甚少而不深,從歷史的、經濟的視角作全方位的比較性研究十分薄弱,基本尚屬空白。這就要求本項目盡最大努力在匯集各類契約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開創民族文字契約之間及其與漢文契約之間的全方位比較研究。
3. 對依托社會歷史大背景去剖析各族契約對當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繁榮的作用價值研究不夠。對契約制度下各族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深層交流和融通﹔對各族契約文獻中反映出的演變規律作出揭示,這些都是本課題要進行的研究工作。
三、總體框架與預期目標
(一)本課題總體思路
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於闐文、粟持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契約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以及與漢文契的比較研究,使整理和研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以達到既能搜集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齊全的我國絲綢之路沿線民族契約文獻﹔又能在中國歷史發展大視野下,對各族契約作出歷史的、經濟的比較與研究。揭示各族經濟生活共同習慣法則形成中,各族契約的發展規律﹔為締造中華多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提供理論性的依據﹔同時也揭示出契約的誠信原則,給各族社會經濟帶來的發展和進步,為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歷史的借鑒。
(二)總體研究框架和子課題構成
本課題總體研究框架是對絲綢之路上各民族契約開展全方位研究,按照歷史時代和民族文字的特點,分為五個子課題,再加上民、漢比較研究為六個子課題:
第一子課題:對佉盧文、於闐文、粟持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第二子課題:對吐蕃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第三子課題:對回鶻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第四子課題:對西夏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第五子課題:對蒙古文、察合台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第六子課題:對各族契約文獻的綜合比較研究。
(三)本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預期目標:
1. 本課題整理的總目標是對佉盧文、於闐文、粟持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契約文獻,按各族文種契文的性質、進行分類整理:編纂完成包括圖版、釋文、譯讀、漢譯、定名、定性、校記、說明、參考文獻、作出注釋在內的系列民族契約文獻《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完成一項我國絲路沿線民族契約文獻資料庫的建設。
2.研究部分的目標是:對課題內容中各文種有價值、比較完整的諸契劵,再聯系其它藏品結合傳世文獻作出與漢文契比較的專題研究。通過對各民族文字契與漢文契文獻的全方位比較研究,撰寫出系列的學術研究論文,匯成《絲綢之路民族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研究論集》。
本課題在學術建設方面的預期目標:
1.在學術思想理論方面的預期目標
1)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域絲綢之路上的各民族,自古以來雖然各自稱王立國,但都藩屬於中國中央朝廷,是中華民族組成的一部分。政治上的長期歸屬與聯合,是以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與交流為基礎的,在各族與中原長期的密切交往中,不僅長期依存,而且在經濟、文化制度上相互吸收和相互融通。
2)本課題則是從契約制度、契約文化這一層面去拓展這一基礎的研究,對各族契約關系發展歷程中,客觀存在的對漢式契約趨同性規律作出揭示,展現出中國多民族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共通的契約習慣法則。而這些法則既促進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繁榮﹔也鞏固著各族在政冶、經濟、文化上與中原地區的聯合。而各族經濟生活共同習慣法則的形成,也是對中華多民族共同體的一種締造。這一學術思想理論的論証和構建,便是本課題學術思想理論方面的的預期目標。
2.在學科建設發展方面的預期目標
中國契約史是中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中國契約史的研究,多是對漢文契約與漢地契約關系的研究。從學科建設看,包含多民族契約在內的、內容全面的中國契約發展史,目前仍屬空白,而本課題研究的開展,將拓展中國契約史研究的空間,填補中國民族契約發展史的空白,既完成多卷本的《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的編纂,又完成一套《絲綢之路民族契約文獻比較研究論集》的研究編寫,為創建多民族契約史比較研究新學科作出貢獻。
四、子課題結構及內容
本課題任務龐大,根據已具備的條件和先易后難原則,將研究任務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即現課題階段,完成第二子課題(吐蕃文卷)、第三子課題(回鶻文卷)、第四子課題(西夏文卷)的編纂和第六子課題相關民族契約的比較研究工作。將難度較大的第一子課題(佉盧文、於闐文、粟持文卷)、第五子課題(蒙古文、察合台文卷)、放在第二期完成。現將第一期子課題的結構及內容,分別列述於下:
(一)楊銘教授負責對吐蕃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1.本子課題結構
先按契文的出處分成敦煌、西域兩大部分,然后根據契約的內容和性質分類:對每件文書圖版,作出藏文錄文﹔再進行拉丁字母轉寫,繼而對每件契文進行以下7個專項工作:1)出土地及收藏號、2)定名、3)圖版、4)標尺、5)吐蕃文的拉丁字轉寫、6)漢譯、7)注釋。此外,計劃在書后作三個附錄。
2.主要內容
1)編纂完成《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吐蕃文卷)》,估計全卷約30萬字左右。其要目如下:
總論 吐蕃文契約文獻的收藏與研究概述
I.敦煌吐蕃文契約文獻
(1)買賣契約
(2)借貸契約
(3)雇佣契約
(3)租佃契約
(4)其它
II. 西域吐蕃文契約文書
(1)買賣契約
(2)借貸契約
(3)雇佣契約
(4)租佃契約
(5)其它
III. 附錄
(1)吐蕃文契約文書收藏地、原始編號一覽表
(2)吐蕃文契約文書研究論著目錄
(3)藏、漢文對照譯名索引
2)完成研究論文3篇左右。
(二)張鐵山教授負責對回鶻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1.本子課題結構
本子課題將嚴格遵循國際通用的語文學方法,對回鶻文原文進行換寫、轉寫、漢譯、注釋和考証。換寫、轉寫是其他工作的基礎,具體要求是:
1)收藏號:契約文獻出土地、收藏地編號。
2)契約文獻的訂名和斷代。
3)圖版(尺寸):清晰的圖版和長寬尺寸。
4)原文換寫:回鶻文原文的國際通用拉丁字母換寫。
5)原文轉寫:回鶻文原文的國際通用拉丁字母轉寫。
6)漢譯文:對每件回鶻文文獻進行漢譯,提供准確的漢譯文本。
7)注釋:對回鶻文原文中的一些詞句、術語、語法現象等進行文理注釋。
8)考証:對每件文獻的版本、體例、內容等進行文獻版本、體例、校勘、輯佚及歷史背景等綜合考証。
2.主要內容
為學術界提供一份收錄回鶻文契約文獻較全、譯文准確、注釋詳盡、考証可靠的回鶻文原文文本和漢文譯本。內容是:
1)完成《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回鶻文卷)》的編纂,約40萬字左右,要目如下:
總論 回鶻文契約文獻的收藏與研究概述
I. 回鶻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1)與契約相關的行政文書
(2)買賣奴隸契約
(3)買賣交換土地契約
(4)租借契約
(5)其他
II.附錄
(1)回鶻文契約文獻收藏地、各家編號一覽表
(2)回鶻文契約文獻研究論著目錄
(3)詞匯表
2)撰寫回鶻文契約文書相關研究論文3篇左右。
(三)史金波教授負責對西夏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1.本子課題結構
在了解其內容的基礎上確定題目﹔再系統梳理分類:選取其中較為完整、文獻價值較高的200件左右不同類型的契約作細致整理﹔在文字識別、詞語釋譯方面依據需要做出注釋。形成原件圖版、訂題、西夏文釋文、漢文對譯、漢文意譯,以及注釋為一體的翔實資料。同時在漢譯、整理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深入專題探討,並與漢文契約作對比研究。
2.主要內容
1)編纂完成《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西夏文卷)》,預計40萬字左右。
其要目如下:
總論 西夏文契約文獻的收藏與研究
I.西夏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1)買賣契約
(2)借貸契約
(3)典當契約
(4)眾會契約
(5)租佃契約
(6)雇佣契約
(7)其他
II.附錄
(1)西夏文契約文獻收藏地、各家編號一覽表。
(2)西夏文契約文獻研究論著目錄。
(3)詞匯表。
2)完成研究論文3篇左右。
(四)楊際平教授負責對各族契約文獻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
1.本子課題結構
西域絲綢之路上的各族,由於與內地商貿經濟交往頻繁,所受來自中原地緣政治、經濟影響比較大。中原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也相繼傳播到了絲路沿線的西域各國,其中最顯著的是與民眾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契約文化,一些漢族契約中的法則或規定,也逐漸被各族所吸收並運用於契文中。從這種趨同性現象著手,研究其產生趨同的具體歷史背景及其淵源、對本族經濟發展的推動,給絲綢之路經濟帶繁榮所起的作用。而少數民族的契約對漢族契約也可能產生一定影響。開展這種研究,就必須要去深入考察分析各族土地買賣契、買賣奴婢契、借貸契、租佃契、雇工契、養子契、婚書契、遺囑契等契文在內容上與漢文契之異同,以及產生這種異同的背景。
2.主要內容
除本子課題組成員外,整個課題組成員均參與其子課題的研究。主要內容是:
1)對各民族契約產生背景之異同比較﹔
2)對契約形式與內容之比較、契約基本要素之比較﹔
3)對各民族契約與本族律令關系和中原地區之比較﹔
4)各族契約在與中原政治經濟交流中的變化之比較﹔
5)對各族契約在繁榮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作用之比較﹔
6)誠信精神在各族契約中的體現之比較。
通過比較研究,具體展現在絲路長期頻繁的政治、經濟交往中,中原以儒家誠信為基礎的契約精神、准則及條款,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絲路各族的官民生活中,變為本族生活行為准則的一部分,形成具有共通性的民間契約習慣法則,從而証實多民族的中國在契約文化上有趨同性、統一性的一面,這是對中國多民族發展史上一種規律性的揭示。
完成研究論文10篇左右。
審訂各子課題提交的研究論文,編纂完成《絲綢之路出土各民族契約文獻比較研究論集》。
五、研究方法與可行性
(一)本課題研究擬採用的研究方法
1.對契約整理方法的具體要求
1)首先各子課題負責利用網絡技術,向國際敦煌學項目IDP、國家圖書館、西北各地博物館、圖書館搜集、調查國內外收藏的本領域契約文獻原件或圖版(彩版或黑白片),標明出土地域,收藏單位,編號,尺寸大小(高cm×寬cm)。
2)對民族契文作出依行錄文后,再作拉丁文轉寫(西夏文則作與漢字的字對字比對),使用行號、缺文號。
3)對民族契約文字重新作漢語的釋讀、漢譯,對需注釋的語詞附加注文號。
4)對每件民族契約作出定性分類,如買賣契、借貸契、租賃契、雇佣契、養子契、家產分書契、遺書文契、婚約契、眾會契等,然后按性質歸類。
5)斷代、訂名:對每件民族契約確定其年代(含公元年),有的需經考訂作出斷代,年代疑似者用“?”表示。給文書訂名需含有時代、地點、性質、人物姓名等,如國家圖書館藏BH5—3號佉盧文文書,可擬題為“鄯善元孟王8年(公元332年?)卓可特·基多賣地契”。並對斷代、訂名寫出簡要說明。
6)注釋:分為兩類:一是文獻學注釋:對文卷中俗寫、別寫、訛寫、缺筆字作出勘誤注記。二是內容注釋:對契約文獻中的人、地、事、制度以及難詞、疑句等,作出有依據的、或經過考訂的解釋。
在進行上列每一步時,都包含著對契文本身的研究,需要充分注意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有些需加以甄別,重新作出考訂,更臻於科學合理。
2.對契約比較研究方法的要求
要求按以下諸研究方法進行:
1)二重論証法:對出土的各民族契約,首先需對其民族、地域、歷史的發展,結合相關的傳世文獻,作出全面的契約背景認識。
2)聯系論証法:將契約與同時期出土的其它文獻(包括本民族文書、律令及漢文文書)作聯系性的研究。
3)契約形式與內容的比較法。
4)結構對比分析法:對各民族契約諸要素,從結構上與漢文契約作多方位比較,如紀年、立契雙方身份的表述、標的物表述、交易價格衡量、違約受罰、官府介入干預、見証人、署名印押為信等的比較,考察其異同及其由異趨同的演變,作出一些帶規律性的揭示。
5)綜合貫通研究法:絲綢之路上的民族具有一定的流動性,而地域卻是固定的,中原的漢民契約文化也具有傳承性,因此對不同時代的民族契約,需要瞻前顧后用上下貫通性的方法,進行綜合的比較研究。
(二)本課題的可行性
本課題的研究是基礎性的務實研究,其衡量標准也是客觀、具體的,前列的方法是適用的、可操作的,其依據是:
1.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是從中國歷史實際出發
漢晉以后,隨著各族與中原關系的密切和加深,漢族的契約制度隨著絲綢的西輸,也由中原擴展到西域,被西域各族所接受,結合本族生活傳統,並運用於本族經濟交往中。各民族契約的條款和形式,也跟隨漢文契約的變化而演變,這就是中國多民族歷史發展的實際,也是本課題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學理依據。
2.本課題的研究方法符合認識論的規律
從民族契約的整理出發,再上升到對契約的比較分析研究,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整體的認識論規律,將不同時期的民族契約結合歷史背景考察其變化發展,符合於歷史唯物論的法則,遵循這些規律和法則指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會暢通無阻。也隻有依據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作出的研究才是客觀的,科學的。
六、課題重點、難點及創新
對各民族契約的研究,關鍵在於改變以往進行孤立研究的狀況,而是將其放在中國歷史發展大背景下,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環境中,考察各民族契約的產生、變化及發展。因為以往多是民族語言文字學家主掌這一領域,對少數民族契約的認識並不全面。本課題從中國歷史發展大背景出發作出研究,以達到恢復千年歷史的原貌,才符合中國多民族相互影響、互為發展的客觀發展實際。
重點在於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出發,去認識、分析我國絲路沿線出土的民族契約,並對其內容作出中國學者的注釋。
(一)研究重點
1.整理研究絲路沿線出土的民族契約,對已有的研究和觀點,用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進行檢驗。
2.對佉盧文契、於闐文契、吐蕃文契、回鶻文契、西夏文契、蒙古文契中不同類型的契,不同風格的契約與漢文契進行比對研究,探討其發展的規律性,闡述契約對絲綢之路暢通的關系,對商業經濟的變化以及中國當時經濟發展繁榮的程度,從而了解古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各族經濟發展的活躍和交互影響﹔從經濟基礎上揭示多民族間存在著共性的民間契約習慣法,加深對多民族國家統一性、趨同性的認識,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提供歷史的、學術的論據。
3.通過對各族契約的研究,要闡揚其中一種與漢式契約所共有的主體精神——誠信原則,各族之間憑藉這種共有的誠信道德准則,保持著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和諧相處,也促進著絲綢之路上各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規范著各族社會秩序健康正常的運轉,帶動著各族社會的進步。
(二)研究難點
1.對流散國外的契約圖版搜集齊全的難度
一百多年前,西方探險家們就不斷在絲路南北盜掘,大量民族文獻流往英、法、德、俄、日等國,現在搜集齊全,難度很大。
2.對國內新出土民族契約整理的難度
對民族契約文字的釋讀,對已有做過的譯釋,核對文書原文圖版作出新的校訂,糾正其誤釋、誤譯、訂名不確切、結論有誤者,要花大功夫。
對尚未整理刊布的契文,整理的難度就很大,其整理的項目包括:要按文種分類,性質分類,作出漢譯、逐號釋文、定名、定性、校記、說明、參考文獻、注釋。如西夏文契約,即使清晰的楷書解讀尚有難度,對於民間的契約,人寫人異、草書沒有章法,識讀就更費斟酌,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懂得西夏文草書並進行契約漢譯的專家十分稀少。加之這些文書多是殘頁,或缺頭少尾,或字跡不清,還有不少文書正、背兩面皆書寫,筆畫透墨浸洇,相互交錯疊壓,更加難以辨認。這為西夏文契約文獻的翻譯、考釋更增加了難度。
3.對各族契文作注釋的難度
對契文中的的疑難詞語作注,按文種性質分類,作出注釋﹔注釋是最見學術功力、又便利於對文書內容認識理解的工作。本課題整理研究的,是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文字的契約,其中出現的各種詞語,如紀年、族名、人名、地名、官稱、度量衡制、專門術語、詞匯……等,都需要結合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作出檢驗、考証、取舍,才能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注釋。為讀者提供閱讀幫助,為研究者進行相關文獻研究提供基石,其難度顯而易見。
4.對絲綢之路契約文獻研究的宏觀認識提出有價值的觀點的難度
對絲綢之路各民族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契約進行深層次探討,並與中原漢文契約進行對比研究,對絲綢之路一帶的契約文獻研究的宏觀認識提出有價值的觀點。
5. 對傳統舊說作推陳出新的難度
(三)創新點
1.研究視角的創新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設定了進一步研究的主要問題:1)突破以往那種隻從語言文字出發、忽視中國制度和文化的影響力、孤立研究民族契約的傳統模式,開創將西域各族契約放在中國歷史大背景下,放在絲綢之路經濟繁榮的環境中,進行全面研究的新局面。2)將系列比較研究的成果,匯編成《絲綢之路民族契約比較研究論集》,這是對中國西北民族契約研究轉換方向的創新性研究。
2.研究內容的創新
對我國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各民族契約文獻,包括國外收藏的,國內新出土的,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注釋,出版多卷本《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這是目前學術界的空白,它的出版是學術上的一項基本建設和創新,是對中國民族關系史、中國多民族經濟史研究的推進。
3.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的創新
1)學術觀點上突破以往隻強調民族特點和傳統,孤立、靜止地看待民族契約的觀念,樹立從中國多民族間相互影響、互為發展的實際出發,動態研究民族契約的觀念。摒棄絲路民族契約自外中國論,科學、准確地做出中國學者的考訂注釋。
2)揭示各族契約文化中凝聚的許多共通的民間生活習慣法則,考察認知多民族國家傳統共性因素的根基,以提升、豐富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認識。學術思維觀點的轉換,帶來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這是對多民族契約文化研究開創的一個新層面。
4.文獻資料、話語體系等創新或推進之處
1)將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總匯在一起,從無到有,是文獻資料上的突破。用中國歷史學、經濟學、法學、考古學的話語體系研究各民族契約,是話語體系的創新。
2)將絲綢之路上的各民族契約,從藏於世界各地再全部搜集回來,統編為多卷本的《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使我國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回歸故裡祖國,這本身就是一個創新。
3)本課題採用圖、文對照本體例來編纂,也是一大推進。將這些新發現契約文獻,包括一些尚未譯釋發表的契約,也融匯其中,其內容將是海內外最豐富的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契約的集成本,從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看,這也是對本學術領域的新突破。
4)立足於本國歷史實際,以社會經濟生活共性的視角,開展對我國古代民族契約的研究,用中國傳統的語言,對各民族契約內容結合歷史的、地域的背景作出的解讀、注釋和研究等。它將使西域民族契約的研究中國本土化。同時對已有的、被實踐証明是科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充分的利用、吸收。這是對中國各民族契約研究新的推進。
七、研究計劃和時間安排
(一)總體進度安排和年度進展計劃
本項目研究(即本課題第一期)總進度安排四年完成(2015—2018年)
2014年12月召集各子課題組負責人舉行開題論証會。
2014年12月—2015年9月,各子課題組應完成編纂研究任務30%,課題負責人督促檢查進展工作,子課題組負責人報告進展工作,提交完成部分的初稿。每一子課題至少提交或發表專題論文1篇。
2015年10月左右,計劃在吐魯番召開“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比較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課題組成員將提出初步成果匯報交流,在此基礎上編纂《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比較研究學術論文集》第一集。除參加該論壇外,還將研究項目進行中的問題、進度。同時在新疆開展對民族契約的調查和新搜集。
2015年11月—2016年6月,各子課題組應完成編纂任務40%,6月向課題負責人報告進度,提交完成部分的初稿,至少提交或發表專題論文1篇。
2016年7月—2017年6月,各子課題組應完成最后的30%編纂任務,提交子課題編寫初稿。至少提交或發表專題論文1篇。
2017年6月,舉辦絲綢之路民族契約學術研討會。
任務在保証質量前提下隻能提前,但絕不能滯后。
2017年12月,課題負責人在進行統編、校訂后,提交《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吐蕃文卷、回鶻文卷、西夏文卷的書稿。
2018年10月,編纂提交《絲綢之路民族契約比較研究論集》第二集的書稿。
(二)課題負責人和核心成員的具體任務分工
1.課題負責人乜小紅的具體任務分工
1)負責執行本項目的通盤研究計劃,掌握和協調各子課題之間的進度與合作。
2)總編多卷本《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制訂統一的編纂體例﹔嚴把質量關,全盤審核、甄別對契約文獻的分類定性、釋文、標點、斷代、定名、注釋、校記等,提出修改意見或方案,與子課題負責人協商作出修改。
3)編寫、總纂《絲綢之路民族契約比較研究論集》,在具體研究選題上既注意百花齊放,也應注意比較研究主題的把握,注意對各族契約文獻中帶規律性演變的揭示﹔強調其在社會歷史、經濟生活上價值、意義的探討。
4)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學術討論和交流,統一認識、統一步驟,對項目任務進展進行適時的階段性檢查。
5)負責與國家社科規劃辦的經常聯系,按規定適時向規劃辦作項目進展報告,編寫上報國家社科規劃辦的《工作簡報》。
2.核心成員的具體任務分工
核心成員史金波教授負責對西夏文契約文書的整理、譯釋、研究。
核心成員楊銘教授負責對吐蕃文契約文獻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核心成員張鐵山教授負責對回鶻文契約文書的整理譯釋與研究。
核心成員陳國燦教授協助課題組負責人乜小紅的總編及各種協調工作。著手對佉盧文、於闐文、粟持文契約及其研究成果的搜集,組織整理的准備工作。
核心成員楊際平教授、童光政、顏鵬飛教授組織編纂對各族契約文獻與漢文契約的綜合比較研究。負責審訂、編纂《絲綢之路民族契約比較研究論集》。
八、最終成果的形式及使用去向
本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是學術專著
(一)最終成果:學術著作四部
1、《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三種 共100萬字左右。
《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吐蕃文卷》(30萬字左右)。
《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回鶻文卷》(40萬字左右)。
《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文獻集成·西夏文卷》(40萬字左右)。
2、《絲綢之路民族契約比較研究論集》第一集,30萬字左右。
最終研究成果2018年全部完成,並提交國家社科規劃辦鑒定。
(二)成果使用去向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屬於基礎性研究,是對古代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建設,可供各類歷史文獻資料庫長期收藏使用。
在國家領導層作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頂層設計時提供歷史的借鑒、或決策時參考﹔為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服務﹔可供國家民委及民族工作者參考。
其對古代絲綢之路各族經濟及契約關系的研究,可供高校及歷史學、經濟學、民族學、法律學、考古學、社會學工作者提供學術資料,為研究者進行相關文獻研究提供基石。
1、學術論文主要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公開發表,發表時經課題負責人認可,標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B030”系列研究成果。
2、學術著作經全國社科規劃辦鑒定后,將在重要學術出版社公開出版。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