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上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彭林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項目批准號:14ZDB009)開題研討會在清華園甲所第三會議室舉行。
開題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有清華大學歷史系李學勤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安平秋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岳慶平教授、朱鳳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卜憲群研究員、吳麗娛研究員。開題會由卜憲群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人文學院、歷史系、文科處負責人等校領導與會。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的21位課題組成員,《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政協報》等7家媒體記者,以及校內外關切人士共5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開題會。
謝維和校長首先代表學校對與會專家表示歡迎,對以彭林教授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表示熱烈祝賀,勉勵課題組通過禮學研究進一步提升清華大學在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實力,加強學科建設,擴大社會影響。謝校長指出,清華大學承擔這項我國最高規格的社科研究項目,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中華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偉大號召的一次積極實踐,希望課題研究能忠實於歷史,立足於現實,更能著眼於未來,體現出無愧於時代的學術水平。謝校長表示,學校方面一定會盡全力支持課題組項目落實。
首席專家彭林教授代表課題組對各位領導、專家百忙之中蒞臨開題報告會表示感謝,並對課題的緣起、前期准備、規劃、投標、立項與初步調查作了認真介紹。彭教授強調,《儀禮》是傳統經學的核心經典之一,是禮學的本經。本課題由“《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兩部分構成,復原是重建的前提,重建是復原的指歸,兩者緊密聯系,良性互動。彭教授指出,本課題的目標,就是要講清楚中華民族的先民在冠、婚、喪、祭等人生禮儀、日常儀式中的器物服飾與規范准則,以此為基礎,闡明古典禮儀的具體儀節與思想,充分尊重禮儀制度的時代特點,以現代社會生活為基本構架,作出重建日常禮儀乃至重振禮樂文化的初步嘗試。禮是影響中國人生活樣態的重要因素,是傳統與現實的一大結合點。通過對禮學經典的研究,滿足當代社會最迫切的現實需求,是傳統文化研究者責無旁貸的工作。而禮學研究的新進展、考古發掘的新發現和媒體技術的新成果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條件。彭教授也表示,要將課題與教學相結合,爭取培養出既植根於現實又能弘揚禮學的青年才俊。
樓宇烈教授提出,《儀禮》的問題,其實是形象的問題,今天重塑中國形象,實有必要﹔今天的中國文化,可謂魂飛魄散,國魂需要重塑,國魄也有待重塑,這就是《儀禮》復原的問題﹔今日國人“質勝於文”,我們要重建人文品格,才能實現孔子所言“文質彬彬”的君子形象﹔但《儀禮》文本的完全復原很困難,我們的研究成果隻能盡量接近原貌。
朱鳳瀚教授指出,本課題對於文本的研究非常扎實,子課題2又涉及儀禮的器物、宮室等專題,需結合大量考古材料,因此本項目的進行亦可推動考古研究﹔子課題4提到“先秦禮不下庶人,宋之后則有變化”,但《儀禮》中主要是士禮,而魏晉以來的民間的禮儀,不完全與《儀禮》相應,因此子課題1、2、3與4、5如何銜接是個問題﹔朱教授表示,他對子課題1、2、3中的學術研究非常認同,但對於現實層面的操作、古今時空差距、如何在子課題1、2、3的細致研究基礎上提煉出可為今用的因素,則尚待思考﹔朱鳳瀚教授回憶他小時候春節都需要給長輩行禮,現在完全沒有了,他指出當今兒童教育脫離實際,缺乏與禮儀相應的精神層面引導,需要我們從宣傳、教育層面去努力。他指出,本課題對於文本的研究,非常扎實,又涉及儀禮的器物、宮室等專題,需要結合大量的考古材料,因此本項目的進行亦可推動考古研究。但是本課題面臨的經費問題較為嚴峻,80萬遠不敷如此浩大工程之用,因此建議日后申請滾動資金支持,並最好有四到五位年輕教師配合起來做,這需要學校給予支持。朱教授提議,各子課題之間的學術關系如何銜接是個問題﹔如何從中提煉出可為今用的因素,則尚待思考﹔必要時優先完成重點子課題,剩余部分可留待后續研究再進行。
安平秋教授指出,三禮之學,難度很大,自古研究的人少,主要就是讀不懂。今天做儀禮,要做到位,必須突破文本,需要從實踐性復原角度進行研究。“《儀禮》復原”的這個切入點,既注重文獻,又注意活態復原,如此就可以反過來加深對儀禮文本的理解,切中要害,這是課題的可貴之處。在研究成果方面,本課題不是為《儀禮》做新注,而是系列性的專題論著,既能深入,又可闕疑,再加上調查報告、數據庫,非常有彈性,對學界將有重要參考價值。關於研究團隊,安教授認為本課題涉及很多單位,團隊中有很多研究生,如何統籌,需要考慮,這方面亦需要清華大學校方的大力支持。安教授最后指出,本課題的研究任務太重,建議選擇較容易的篇目先做。
吳麗娛教授指出,《儀禮》是一項基礎性研究。禮者,體也,履也。體即體制層面,履即行為方面,而體履不分。歷代制禮,往往追溯到源頭,《儀禮》十七篇,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基本倫常已囊括在內,因此,抓住《儀禮》進行研究非常重要。歷史研究趨向專精,但對於一般民眾幾乎無直接影響。本課題可以突破這一傳統模式。吳教授介紹,就自己的研究經驗來看,禮制史研究越深,就發現必須懂經學,因此本項目成果出來后將對學術界很有幫助。最后,吳教授指出本課題的最大問題是 “人員少、任務重”,且歷代日常儀禮變遷大勢的研究,難度很大。
岳慶平教授指出,本項目可見人文學者的基本品質,建議項目“做減法”,把重點花在子課題1、2、4等三個課題﹔第4子課題中關於禮俗研究,空間差異未必在時代差異之下﹔禮與法的關系、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禮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此項目需要一系列平台,並加以宣傳,最終制定教材,將其納入教育體系中,才能長久。
卜憲群教授指出,禮的研究,不僅國家重視,學界現在也非常重視。我們要深入探討禮在中國文化中是什麼地位的問題,禮應該是中華文明區別於西方文明的重要標志。對禮學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突破西方學術范式。卜教授建議從道統與治統的關系入手來剖析禮學問題。
專家組一致認為 “本課題選題意義重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兼有強烈的社會關懷”,但面臨時間緊、任務重、人手短缺、經費不足等問題,建議課題組“在保証完成質量的前提下,應先期完成重要禮儀的復原與重建,以便按時結項,后續研究可申請下一步課題﹔課題組應強化團隊合作,保持有效溝通,對各子課題的定位應進一步深化。由於本課題所需資金較大,希望國家社科基金給予滾動資助﹔希望清華大學充分保障課題所需的人員、財力投入,以保障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的延續性﹔也希望各有關單位積極配合,給予寶貴協助”。
最后,彭林教授對專家指出的問題給予回應:關於子課題1、2、3與子課題4的關系,彭教授指出,子課題1、2、3是基礎,我們要盡可能研究透,但也不希望僅僅成為一個精專的研究,而是要影響社會,這就需要子課題4、5的研究﹔關於時代差異的問題,彭教授指出,禮的發展是一脈相承,比如宋儒的《書儀》、《家禮》,都是從《儀禮》中來,但有所損益﹔關於人手不足的問題,彭教授談到,因清華的文科尚在建設過程中,因此存在這種不得已的狀況,但也在不斷改善﹔對於評審專家組一致提出的經費不足問題,彭教授表示后期將計劃申請滾動資金。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