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集成研究”課題組進行項目中期檢查
2014年6月,應全國社科規劃辦的要求,本課題組對2012年6月以來的項目研究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總體情況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方面:
1、 進程
納入本課題的五種楚簡,分別是江陵藤店、老河口安崗、江陵紅光磚瓦廠、江夏丁家咀和荊門嚴倉等五地出土的竹簡。課題分為資料整理、數據庫編制、專題研究三個部分,三部分分為四個子課題,分別是①荊門嚴倉楚簡﹔②湖北出土散見楚簡合輯﹔③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編制﹔④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綜合研究。
資料整理是課題的主要內容。竹簡圖像又是資料整理的基礎。前一階段,課題組已經獲得所有批次竹簡的常規與紅外照片,包括部分批次簡剛出土時的文字摹本和圖像底片。在此基礎上,結合整理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本階段,課題組對嚴倉、安崗簡背有劃線的簡、經過技術處理的安崗收縮簡再次拍攝常規照片。又擇取優質圖像制作竹簡的紙質圖版(相關情況可參看《工作簡報》2013年第2期),為竹簡綴合、編聯提供了更完善的依據和便利。此外,課題組通過小型討論會和電子郵件相結合的方式,商定項目成果體例。各成員依照體例撰寫、修訂成果,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無益的重復勞作。目前資料的整理、撰寫、修訂正在按條例、有計劃地進行。
字形、辭例數據庫正在制作、完善中。項目原計劃盡早編制數據庫,資料整理工作開展后,發現原考慮欠妥。數據庫的制作,需以完善的竹簡釋文、起碼是比較准確的釋文為基礎。從已經完成的嚴倉簡數據庫看,一方面數據庫確實為字形比勘、考証提供了較大便利,但是由於釋文不斷完善,數據庫資料也要隨之調整。所以數據庫的制作完成應該大體與釋文的定稿相始終。
資料整理是課題主體與基礎工作,需要花大量時間細致比對,反復求証,取得盡可能准確、完善的文本。五種楚簡都是尚未正式發表的資料,各批次簡整理者既是合作關系,同時也相對獨立,課題需在滿足服務於總體目標的同時,保障整理者在研究成果上的個人權益。所以針對五種楚簡的研究已經展開,但是有一定局限。在受課題推動的相關戰國、秦漢簡研究方面,課題組取得不錯的成績,成果比較豐富,超過預期。
2、 成果
自2012年6月,課題組共發表階段性成果24篇,約24.6萬字。首席專家李天虹發表的《未刊布楚簡》(載於氏著《楚國銅器與竹簡文字研究》第十二章,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嚴倉1號墓墓主、墓葬年代考》(載於《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可視為其中的代表作。
①未刊布楚簡
該文(篇章)對已知的已經出土、但是尚未系統刊布的全部十五批楚簡資料予以專門介紹,從墓葬(水井)的發現、發掘與年代,竹簡的出土與清理,竹簡的形制與內容,竹簡的零星披露及學者所作相關研究等幾個方面,對各批竹簡的概況進行了梳理。該文還專門介紹了本課題實施以來、有關“五種楚簡”的工作進展,如課題組對竹簡實物的考察以及竹簡圖像資料的攝取等等。
特辟專章對未刊布資料進行全面梳理和介紹,這在簡牘學著作中尚屬首次,也成為該書的一個亮點。它既有助於學者全面把握楚簡資料的概況,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對未刊布楚簡的關注,從而使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類珍貴的文物、文化遺產。
②嚴倉1號墓墓主、墓葬年代考
2010年,嚴倉簡出土於湖北荊門嚴倉1號戰國楚墓,內容包括遣冊和佔卜祭禱文書。該文結合簡文內容和墓葬形制,對嚴倉1號墓墓主與墓葬年代進行討論。嚴倉佔卜祭禱簡的事主,是大司馬悼愲。根據以往發現的同類性質楚簡,可以確定悼愲就是1號墓墓主。悼愲也見於包山楚簡和傳世文獻,他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在戰國史特別是楚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事跡有“助楚滅越”、“請伐齊而存燕”、“率師救郙”等。從傳世文獻記載及以往的出土資料看,1號墓的年代當介於公元前310年至前298年之間。該墓出土的佔卜祭禱簡文中,有兩例日期保存完整。根據這兩例紀日,並借助先秦歷表,可以進一步縮小嚴倉1號墓的年代范圍,應該是在公元前307年至前299年之間。
悼愲墓葬的發現,對於楚史研究具有特殊意義,也為考古學研究增添了一個標尺。楚墓墓主身份明確且其人見於傳世文獻記載者,目前僅此一例。
3、 問題
主要有二,是課題能否按期、保質結項的關鍵:
①考古發掘報告
出土竹簡的墓葬發掘報告,迄今大都處於整理撰寫過程中,尚未正式公布,這對遣冊的整理質量和進度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②文本復原
課題組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竹簡的編聯和綴合以及一些字跡不甚清晰的簡文的釋讀,尤其是前者,還影響著圖版的制作和釋文、注釋的質量。
4、 計劃
針對存在的問題,課題組將積極與合作單位溝通,促成相關批次簡整理者參閱考古整理方面的文字資料,觀摩出土實物。同時,各批次簡整理者將進一步強化工作力度和彼此間合作,在保証質量的基礎上,全力推動工作進度。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