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男女平等價值觀研究與相關理論探討”工作簡報 2015年第2期

2015年06月24日15:1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大眾傳媒與男女平等價值觀傳播座談會”召開

為回應近期媒體上有關“女漢子”“女神”等有關女性價值的討論,進一步促進男女平等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與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男女平等價值觀研究與相關理論探討”為平台,於2015年3月10日在北京聯合舉辦了“大眾傳媒與男女平等價值觀傳播”座談會,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婦女研究所所長譚琳主持座談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華女子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及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等各類媒體的工作者,以及全國婦聯宣傳部、權益部、中國婦女雜志社等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共40人參加座談會。與會專家重點圍繞近期電視、網絡等媒體中涉及女性價值、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回應了社會關切。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新媒體的發展使傳播者與受眾有了更多互動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媒介的霸權式主導地位。近期社會公眾對傳媒中涉及女性價值、男女平等價值觀問題的熱議,不僅僅是女權主義者的思考與行動,更是全社會的思考與行動。它反映了社會公眾平等意識的提高,權利意識的增強,以及對當前中國女性生存與發展的輿論環境的關注與思考,對改善當下中國女性生存與發展的輿論環境充滿期待,並非小題大做、過分敏感,而是非常及時、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涉嫌性別歧視的傳媒作品被公眾捕捉到之后放大成為一種公共議題,引起公眾對性別議題的重視和廣泛討論,對於在全社會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性別平等、女性發展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准,並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當前,國家開放程度日益加深,國際交流日趨深入,媒體傳播中存在的對女性的不尊重、不公正、過度消費、性別刻板印象等性別歧視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

與會專家指出,在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傳播方面之所以出現一些負面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市場化、消費主義的背景下,傳媒行業“娛樂化”的方向發展,以及主要以收視率、點擊量作為工作業績的衡量標准,導致了傳媒產出的公共文化產品以制造噱頭來提高其影響力,以負面新聞來吸引受眾眼球,尤其是涉及到性別和婦女的議題,更容易娛樂化,出現了庸俗、低俗、媚俗的傾向。二是對媒體的法律監管、監測不到位。雖然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對於傳播內容的要求有限制性規定,但總體來看,這些要求都是很原則的,而且對於違反規定也沒有做出相應的法律責任追究。據了解,國家電影電視總局的收聽收看中心,每天對播出節目的內容進行評估和監測,但沒有關於性別的評估和監測指標。三是傳媒行業中缺乏女性高層,傳媒從業者的性別平等意識欠缺。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眾傳媒特別是主流媒體應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在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方面鐵肩擔道義,堅守尊重人權、反對歧視的法律和道德底線﹔堅持男女平等價值觀傳播的正確方向,宣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新女性形象,宣傳男性的家庭責任,引導平等和諧的兩性關系。防止基於性別和個人身體特征的歧視發生,表達對包括女性在內的弱勢群體的賦權性關懷。

就媒體如何宣傳和引導男女平等價值觀、預防性別歧視,與會專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與會專家指出,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宣傳、倡導與普及,性別不平等文化的改變,道路特別漫長,困難特別多,要充分認識這一任務的艱巨性與長期性。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傳播與真正實現是一個全社會聯動的過程,必須依靠每一個人的力量,依靠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其一,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依法加大對媒體的監管力度,完善重大宣傳活動、節目的監管機制,推進性別平等評估,加強事先干預、事中監測和事后問責等制度建設。社會團體、婦女組織、專家學者、社會公眾等社會群體應積極發揮對主流媒體的監督作用。其二,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要增強性別的敏感性,勇於承擔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的社會責任,突出媒體的公益性,避免在娛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媒體應加強行業自律,提升媒介素養,增強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的觀念自覺和文化自覺﹔媒體自身也應通過媒介觀察或媒體監測做好自覺監督﹔媒體的業務培訓中應增加性別平等和人權等內容,並可納入媒體從業人員的准入考試之中﹔在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中增加關於人權和性別平等的課程設置﹔其三,加強媒體從業人員與性別研究專家的研討、對話與合作,創造有利於性別平等的話語空間。

與會專家認為,2015年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20周年,也是我國正式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國策20周年。專家倡議,應緊緊抓住這一有利契機,進一步加大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有利於婦女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