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作為國家綜合安全基礎的鄉村治理結構與機制研究”開題研討會召開

2015年06月23日10:4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近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作為國家綜合安全基礎的鄉村治理結構與機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課題研究中涉及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研討。

會上,首席專家溫鐵軍教授圍繞“國家安全與鄉村治理”的邏輯關系做了主題發言,董筱丹博士介紹了項目研究總體思路等議題。課題組認為,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出發研究國家安全問題,需要從根本性上扭轉以發達國家特別是核心國家安全問題為主導的研究框架。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安全風險突出表現在復合性方面,即,一方面,發達國家不斷向處於邊緣地位的發展中國家轉嫁制度成本,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大安全風險來源﹔另一方面,在當代社會,發達國家追求經濟、政治現代化進程中所遭遇的內生性風險,在發展中國家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甚至強化,這種國家內部的局部安全風險在后冷戰時期復雜的國際局勢下,越來越有可能上升為國家總體安全風險。

基於我國的基本國情,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轉型中的中國國家總體安全,無論涉及何種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等理論與現實問題,政府都應將工業化與城市化作為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而城市是充滿風險的,保留著傳統社會關系和治理機制的鄉村則相對穩定。從我國的實際經驗出發,一方面是在歷史上的規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共同性,即每當鄉村社會的內部治理機制受破壞到一定程度,從而導致小農大量破產、鄉村普遍衰敗,就會爆發嚴重的社會沖突乃至農民革命﹔另一方面,新中國也表現出顯著的特殊性——因土地革命建立政權,從而鞏固了農村以“小農村社制”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的內在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凡是能夠有效利用鄉土社會的內部化機制處理鄉村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就能維護鄉村內部的穩定機構。尤其在當代工業化進程中,相對風險集中於城市“資本池”而言,鄉村客觀上發揮了“勞動力蓄水池”作用,國家得以借助“三農”載體多次成功實現經濟危機“軟著陸”。

與會專家高度認同課題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意義,分別從研究視角、研究思路、研究內容、方法和技術路線以及項目開展所依托的鄉村建設試驗區基礎等方面進行評議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有的專家指出,從鄉村治理這樣的微觀基礎切入國家安全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視角,同時需注意到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別大的基本特性,建議在具體研究中兼顧不同的研究面向,以把握完整的事物圖像。同時,在課題研究中需要納入“新常態”變量,這個“新常態”應當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是經濟方面。

有的專家認為,作為國家安全問題研究,首先要考慮研究的科學性問題﹔其次,在制度運行研究方面,應注意我國地方政權運行機制的具體問題﹔最后,在具體調查研究上,建議邀請基層地方主政官員召開座談會,分析當前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以及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最終形成地方治理結構調整的創新思路。

有的專家建議,課題組應對當前全球化挑戰下中國的政治經濟局勢進行更有針對性地分析和判斷,需要對當前中國的金融資本異化於產業資本、實體經濟去工業化趨勢和基層治理的非正規化等重大問題,從國家綜合安全出發給予不同角度和取向的關注。同時,課題組可以在中國的開放經濟背景下,圍繞如何利用已有研究基礎重塑我國鄉村治理,在國家安全與鄉村治理關系的微觀和宏觀視角層面進行比較和系統性深入研究。

截止目前,課題組已在核心刊物發表相關論文7篇,提交國際會議論文2篇,形成初期研究報告6份。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