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沈壯海 段立國:擔當進取 自主自信 向善向上

2015年06月10日10:3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擔當進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是社會思想狀況的晴雨表,也是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成效的重要維度。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呈現這一社會思想狀況晴雨表的精確刻度,近年來,我們依托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凝聚研究團隊,研制調查方案,努力積累專業性的反映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大數據”,研判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新態勢。2014年度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主流價值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認同和積極的踐履努力,政治參與熱情較高,奉獻意識強烈,富有社會責任感,生活態度積極樂觀,人生追求健康向上,呈現出積極進取、愛國好學的青春氣質。調查中顯示的大學生人生及思想成長過程中的有關階段性特征與思想認知特點,對持續做好大學生的價值引領、思想疏導提出了相應的新要求。

  調查基本情況

  這次調查於2014年6月至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30所隨機抽取的高校進行。調查中,以相關高校在校總規模人數為分層特征,計算確定各高校抽取的學生總數及其抽樣學院不同學段、性別大學生的樣本數,共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94份,有效回收率為96.47%。經信度和效度分析,主觀態度調查問卷克朗巴赫系數為0.823,說明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經過驗証性因素分析,發現數據—模型擬合效果良好,結構效度達到統計學要求,能夠准確反映調查對象的現實狀況。

  大學生思想狀況總體態勢

  調查表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呈現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認同,熱愛中國共產黨,入黨意願強烈,入黨動機端正﹔普遍關心時政,政治參與熱情較高﹔推崇奉獻精神,對“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關注並具有強烈的踐行意願,富有社會責任感﹔生活態度積極樂觀,人生追求健康向上,呈現出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風貌。

  積極贊同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治認同狀況良好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同理想等積極認同,入黨積極性高,入黨動機純潔端正。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82.7%的大學生認為“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通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充滿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深入人心,78.1%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應當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77.5%的大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78.0%的大學生積極要求入黨,追求理想信念、為國家和社會作更多貢獻、尋求政治榮譽感以及對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理念有信心是大學生的主要入黨動機。大學生廣泛的政治認同與政治共識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及其成就的高度認同與普遍認可。

  對時事政治和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關注度普遍較高,政治參與意願較為強烈

  大學生普遍關心時政,國內時政(76.5%)和國際時政(59.0%)是大學生日常關注度最高的兩類新聞信息﹔高達85.0%的大學生表示關注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信息。關於政治參與,56.7%的大學生明確表示支持在校大學生參與民主選舉、政治監督等活動,僅有18.9%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反對﹔65.4%的大學生表示願意參與上述政治活動,僅有7.7%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願意。從總體上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願強烈,呈現出政治主體意識日益增強的鮮明特點。

  對奉獻精神、“雷鋒精神”高度推崇,表現出積極的踐行意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

  81.8%的大學生認為“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67.2%的大學生對“先索取,后奉獻”的價值觀明確表示反對。“雷鋒精神”同樣受到大學生群體的熱切推崇,超過92.0%的大學生認為“雷鋒精神”並未過時,並對此表現出了強烈的踐行意願。91.6%的大學生表示遇到跌倒的老人時願意伸出援手﹔91.7%的大學生願意參加諸如抗震救災、山區支教、環境保護等相關志願活動﹔83.1%的大學生平均每年都會參與公益(義務)活動,其中平均每年參加1∼2次的佔54.0%,3次以上的佔29.1%。這些數據,展現了大學生樂於奉獻、勇於擔當的精神風尚。

  正確認識中國夢的集體與個體意義,重視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人生追求積極向上

  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國家夢、民族夢和個人夢的相互關系,77.8%的調查對象對“人生夢想是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的有機統一”表示認同。關於人生價值的實現,76.4%的大學生傾向於“在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之間尋找平衡”,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同關注成為當前大學生人生價值選擇的重要特點。大學生還呈現出較強的集體主義觀念,74.2%的大學生認同“人生價值隻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實現”。在人生追求方面,事業成就(63.8%)、受人尊重(58.4%)、衣食無憂(48.8%)、益於國家和人民(41.4%)是大學生看重的主要方面。79.3%的大學生生活態度積極樂觀﹔87.9%的大學生表示有明確的人生理想﹔高達94.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長期或短期人生規劃。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高度認同

  調查中涉及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公民層面價值准則的認同情況。數據表明,大學生對這些價值准則的認同度普遍較高,呈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對敬業精神、誠信品格和與人為善的道德品行等高度認可。其中,73.7%的大學生認為“國家興亡,我有責任”,83.8%的大學生認為“工作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干一行愛一行”,62.1%的大學生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信不立’已經過時”表示反對(即對誠信價值觀表示認同),高達95.9%的大學生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大學生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表現出較高的認同感,超過93.0%的大學生認為“改革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源泉”。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舉措及成效的評價

  調查表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總體上受到大學生認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成效正在不斷彰顯。88.2%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持肯定性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想品德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受到大學生的總體認可。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育德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作用,85.0%的大學生予以肯定,僅有3.9%的大學生認為沒有積極作用。數據分析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政治觀與政治行為方面的正向影響作用顯著,標准化系數為0.14。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水平等四個方面內容的總體評價都較好。其中,對課程設置表示滿意的為59.4%(明確表示不滿意的為8.2%),對教學內容表示滿意的為57.1%(明確表示不滿意的為9.0%),對教學方法表示滿意的為53.8%(明確表示不滿意的為10.5%),對師資水平表示滿意的為62.7%(明確表示不滿意的為6.5%)。這些數據,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積極成效,也說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舉措得到大學生高度認可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及其行為表現均具有正向顯著影響。其中,對道德觀與道德行為的積極作用最大,標准化系數為0.75﹔對人生觀與價值觀積極作用的標准化系數為0.56﹔對政治觀與政治行為積極作用的標准化系數為0.39。此外,大學生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關方面和舉措的滿意度較高。其中,對輔導員工作表示滿意的學生為75.6%﹔對就業輔導工作表示滿意的學生為73.3%﹔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滿意的學生為64.4%﹔對學生骨干培養工作表示滿意的學生為64.3%。大學生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教育成效也比較肯定。71.9%的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表示滿意,62.8%的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表示滿意,60.6%的學生對社團活動表示滿意。

  大學生對自身群體的文明素質予以自信而積極的評價

  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是教育成效的重要反映。調查中,我們列出了12項指標,讓受訪對象對大學生群體的文明素質作出評價。結果表明,受訪者對大學生群體的文明素質總體予以積極評價。其中,受訪學生對大學生群體12項素質表現的評價按好評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別是:“文明禮貌”(88.3%)、“誠信意識”(86.8%)、“團結協作”(86.7%)、“自立能力”(85.1%)、“人文素養”(84.2%)、“責任意識”(80.1%)、“集體觀念”(76.5%)、“紀律觀念”(75.5%)、“維權意識”(75.2%)、“奉獻精神”(75.1%)、“創新精神”(72.0%)、“勤儉節約”(70.8%)。受訪學生對大學生群體文明素質的這些評價,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群體自信及昂揚向上的成長心態,為社會全面認識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持續著力

  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在多樣多態、活力躍動中呈現出擔當進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的總體特征﹔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舉措的積極評價也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改進的新進展,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推進的深層成效。調查也發現,正處於思想成長、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大學生對有關思想觀念、理論問題、價值判斷等的認識同樣存在有待進一步明晰、深化之處﹔大學生思想活動和思想認知等方面呈現出的有關群體特征、人生階段特征及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渠道、方式方法的評價等,也提出了諸多應當關注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課題。

  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需要凝聚合力、持續著力。當前,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陣地建設,創造性地把中央加強改進宣傳思想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一系列戰略部署深化落實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熱點思想理論問題的教育引導、關注教育內容與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一方面,加大對思想理論熱點問題的教育引導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國情與建設成就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激揚大學生在勤學報國的現實行動中創造人生精彩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與方式方法創新的力度。數據顯示,在大學生看來,教育方式(76.5%)、教育內容(55.7%)和社會環境(53.8%)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教育引導既要注重把理論講通、講透,還要避免教育內容遠離現實生活,避免空洞說教造成內容“骨感”,應努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創新發展大學生願意傾聽、樂於接受的教育引導方式,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在這一過程中,要進一步用好網絡這個重要的教育平台、載體和通道。調查表明,目前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兩小時以上的佔80.0%,娛樂消遣(68.3%)、獲取新聞信息(57.5%)、交流溝通(57.2%)和學習(49.0%)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使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大學生佔88.9%,92.0%的大學生借此瀏覽動態、了解信息、發表觀點和更新狀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創造性地運用好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媒介,提升網絡空間思想引領的意識、能力、水平和藝術。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

(責編:實習生、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