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羅國杰手捧工程《基礎》教材送審稿,滿懷欣喜。資料圖片
3月9日7時22分,羅國杰教授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消息傳出,我國倫理學界、哲學界、思想政治教育界沉痛悼念、深切緬懷這位新中國倫理學事業奠基人,大家用“德高望重”“高山仰止”評價先生的為人和風骨,表達尊崇和敬仰。近十年來,共同投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緣分,使我這位弟子有更多機會拜見老師,領悟老師的諄諄教誨,感受老師的智者風范。在羅老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系譜裡,隨意拾零,就能領略他的崇高人格與熾熱情懷。
最后十年的心血,全部澆灌在“馬工程”上
擔當使命,十年奮戰
2005年初,中央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教育部要求全國各省市組織科研隊伍,參加新方案課程教材編寫競標。為組建最優團隊,北京市教育工委希望羅老師領銜參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教材競標。當時羅老師已年近八旬,且體弱多病,但並未推辭。他說:“我年紀大了,但必須擔當使命,承擔這項事關國家命運、千百萬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艱巨任務。”他親自“點將”組織隊伍,開展調查研究,反復修改教材編寫“三級大綱”。經過認真准備,羅老師帶領團隊撰寫的《基礎》教材三級提綱被評審專家評為“最優”提綱,他也被批准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基礎》教材編寫組第一首席專家。緊接著,羅老師精心組建起來自五湖四海的教材編寫課題組,並帶領課題組認真學習各省市學術團隊的申報材料,從中發現思想閃光點,進一步完善《基礎》教材提綱。為編好教材,羅老師集思廣益,勇於打破傳統思維的樊籬。例如,他通過研究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結合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大膽突破了以往倫理學體系中關於道德理想地位和作用的思維定勢,把《基礎》教材第一章題目設置為“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創造性地構建了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理論邏輯。《基礎》教材自2006年出版后,先后進行過六次修訂,前四次都是在羅老師親自主持下進行的。為了教材的撰寫和修訂,他先后組織召開50多次課題組會議,多次參加座談會了解一線師生對教材的意見和建議。在他病重期間,仍關心教材2013年版的修訂情況。他說:“要按照中央要求和師生意見,好好修改。文章都是越修越好的。”
羅老師投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十年,也是他與病魔抗爭的十年。期間,他經歷過腦出血、車禍、心臟停搏、大面積腦梗、肺炎等六次大的病痛,做過兩次大腦手術、一次心臟手術,但他對《基礎》教材逐步完善的思考和追求從未間斷。可以說,羅老師學術生涯最后十年的心血,全部澆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上。
“就剩馬克思主義沒有忘”
信仰堅定,矢志不渝
新中國成立后,羅老師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同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緊密結合起來,矢志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奉獻人生。他堅持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體系。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夕,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征求意見座談會上,羅老師建議:“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后面,加上‘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中央採納了他的建議,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價值導向。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是羅老師學術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的座右銘和育人立足點。他經常告誡學生:做學問,價值取向要正確,要關注國家命運,要有“大我”情懷。在他病危之際,仍然關注黨中央開展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對一些腐敗分子的所作所為極為氣憤,並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要引以為戒,不要幸災樂禍”。
2013年6月,羅老師正處於第二次腦手術后的康復期,因大面積腦梗,能記起來的事已非常有限,能說出的話也很少了,但當我向他匯報了《基礎》教材2013年修訂版的情況時,他的話語一下子清晰起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要反對教條主義”“要反對個人主義”。我激動地拉著老師的手說:“您都病成這個樣子,什麼都忘了,就剩馬克思主義沒有忘啊!”老師堅定地回答:“我怎麼會忘!”然后哈哈大笑一聲。奇怪的是,老師自2012年底患病做腦手術后,似乎已經失去了笑的功能,但說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他卻爽朗地笑了。這或許是羅老師告別我們前的最后一聲笑,這笑聲是對他自己人生信仰的又一次宣示,也是對我們這些后生的期望和激勵。
“羅國杰永遠是小學生”
善以待人,謙虛謹慎
羅老師受人愛戴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善以待人、謙虛謹慎的作風和品質。在病床前,他不止一次教導我說,做人要大氣,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當談到別人時,他總說別人是好人。在老師的潛意識裡,多數人都是向上向善的,人與人之間應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多一些肯定和贊美。
“寬以待人”的另一面是“嚴以律己”。羅老師病重期間,每當我向他轉達中宣部、教育部領導對他的問候、贊揚和感謝時,他總是說:“人是總要謙虛謹慎的,羅國杰永遠是小學生。”2014年,羅老師榮獲第三屆吳玉章終身成就獎,在病床前,我向他讀了頒獎詞。當讀到羅國杰教授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創建者”時,他示意我停下,說:“這是大家的榮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還要繼續努力。”在羅老師病重期間的零散話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智者為人處世的遵循,也窺見了一位大師構筑學術高峰的奧秘。
羅老師走了,但他留下的思想和德行是常青的。踏著先生的足跡,堅定信仰,堅持做人和做學問的統一,迎來的一定是倫理道德與價值追求的艷陽天!
(作者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