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濤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工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
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必須緊密結合我國國情、民情和黨情,破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創造人民群眾追求的美滿幸福生活﹔必須准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適應時代的呼喚,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促進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武裝群眾頭腦,增強創新理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不斷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群眾。概括地說,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就是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為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為廣大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創造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征程中,習近平同志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講透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哲理,用富有民族性、時代性的思維破解了馬克思主義遇到的時代難題。
習近平同志的系列講話精神,體現了理論的邏輯魅力和語言的神奇力量的統一。一方面,他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他轉換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同人們日常實際生活的“無縫”銜接,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由衷“點贊”。
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發展的歷程看,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鑄就的特殊品格,並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完善發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突出彰顯了它的“中國化”品格﹔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突出彰顯了它的“時代化”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主要彰顯了它的“大眾化”品格。因此可以說,習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講話,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裡程碑式的偉大貢獻,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品格。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肩負著向青年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社會主義可靠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堅持“三貼近”原則,進一步完善教材體系,實現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擔當和光榮使命。我們既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及時准確地融入教材和課堂講授之中,還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榜樣,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轉換方面下功夫,學會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語言講好馬克思主義故事,增強馬克思主義傳播話語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首先,要有“接地氣”的問題意識。語言的神奇力量,歸根結底源於其蘊含思想的博大精深。習近平同志朴實無華的講話,之所以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就是因為它涉及的問題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們隻有勇於直面問題,想透、講透了大學生的思想聚焦點,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和實效性。
其次,要深入社會實際,深入學生生活,做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掌握群眾的語言,僅靠讀書是學不來的,必須在群眾實踐活動中接受熏陶洗禮。我們隻有秉持教書育人理念,善於同學生交朋友,了解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語言風格,才能真正學會用大學生常挂“嘴邊”的話,用大學生熟知的身邊事,有感召力地講明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人生“總開關”的奧秘。
最后,要豐富完善知識結構,增強理論講授的系統性。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和“源”。我們既要認真梳理、深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那些超越時空的價值理念,又要深諳中國先哲的格言警句,並把這些文化元素融匯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講解之中,使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根深葉茂、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