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震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西方哲學史”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黨在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方面取得越來越明顯的成果。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所包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促進我們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變文風有重要的啟迪和推動作用。他犀利而又易懂的語言、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平實而又真誠的風格,也起到了高位引領作用。
語言的力量來自思想對時代和社會實踐的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語言的力量就是時代問題的穿透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了時代問題的語言,就能穿透現象的迷霧,直指問題的實質,給人以啟迪。
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都是為了表達對社會和時代問題的理解和看法。這些理解和看法體現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對問題的認識水平,背后反映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思想觀點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和說法。但是,語言方式和說話方式反過來也會對觀點和看法產生反作用,常說空話、大話、不著邊際的話,會讓人在看法上逐漸陷於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主觀主義的藩籬。
我們平時講話寫文章,無非是要與人溝通和說服人。這就要求我們講別人能聽進去、聽得懂的話,讓人能夠理解我們的意思,就需要根據實際情形尋找合適的說法。在這些方面,習近平同志堪稱典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他用中國的俗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來說明各種文明之間隻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會存在“文明沖突”﹔在中阿合作論壇上,他用“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來論述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發展。這些形象、生動、活潑的語言,把文明的多樣性和中國文化的包容精神講得非常透徹,極具說服力。
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要學習習近平同志。語言的力量來自對時代和社會實踐的真實把握,這就需要我們從思想上、從世界觀上解決問題。當我們內心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作社會的主人時,我們的看法和說法就必然會發生改變,我們就不會淨說些不痛不痒的官話、空話了。看問題的方式來自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一個人的話語方式必須與這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相適應。當認為自己比群眾高明時,他不會說出讓人民群眾感同身受的話。語言的表達方式與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相聯系,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話語表達方式,要改進我們的說話方式,就要審視我們的看法即看問題的方式,改造我們的世界觀。
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不僅要研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還要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就要求我們學會用人民群眾的語言表達學術觀點,在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上下功夫。
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合乎時代要求的語言,才能更好地發出這種聲音。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不僅是表述方式的問題,更是理論自身的生成性問題。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是關於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即真理,我們的學術研究就應植根於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之中﹔問題是時代的呼聲,群眾的呼聲是最緊要的時代問題,我們就必須從群眾的需要和呼聲中尋找問題,回答問題。
一句話,隻有投身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依靠人民群眾,才能研究出人民群眾感同身受、對人民群眾有用的學術成果來,才能找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