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經濟新常態下發揮經濟學期刊引領作用研討會”綜述

上海財經大學 樊麗明 蔣傳海 陸蓉2015年05月18日16:2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經濟學專業學術期刊是傳播經濟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中國的經濟學研究無論是在學者數量上還是研究質量上都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領先、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增強中國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經濟學學術期刊將起到引領帶動的關鍵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為了引領經濟學的學術話題、推動經濟學研究范式轉型升級、創新編讀機制、形成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學術共同體以及構建中國經濟學品牌期刊群,全國社科規劃辦委托《經濟研究》、《改革》、《財經研究》共同主辦,上海財經大學學術期刊編輯部承辦的“經濟新常態下發揮經濟學期刊引領作用研討會”於2015年4月26日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趙川東、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26家經濟管理類期刊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蔣傳海主持,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財經研究》主編樊麗明出席會議並致辭。

本次會議集聚了全國最頂級的經濟管理類期刊,包括《經濟研究》、《改革》、《財經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中國工業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金融研究》、《會計研究》、《中國農村經濟》、《財貿經濟》、《經濟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國際金融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經濟學家》、《國際貿易問題》、《經濟評論》、《審計研究》、《管理科學》、《財經問題研究》、《人口與經濟》、《國際貿易》、《經濟科學》、《南開經濟研究》等的主要負責人。此外,期刊評價機構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副主任沈固朝、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期刊及成果項目部副主任王力力﹔二次文獻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梁華、《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社長姚申﹔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蔣重躍以及其他學術期刊代表、全國各地學者共計200人參加了會議。

上午,三家主辦期刊圍繞“經濟學期刊選題引領”、“經濟學期刊研究范式引領”和“經濟學期刊體制機制創新”等大會三個議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兩家期刊評價機構介紹了各自的期刊評價體系。下午,26家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經管類期刊就三個議題進行連續發言,形成共識。

一、會議主題:經濟新常態下發揮經濟學期刊的引領作用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經濟新常態下發揮經濟學期刊引領作用”,樊麗明校長和趙川東副主任均認為本次會議主題的提出很有必要也很及時。

樊麗明校長指出,確立這個主題是希望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學期刊能以自身的創新發展繼續發揮好引領中國經濟學研究發展的重要作用。第一,作為中國經濟學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經濟已經步入了新常態,需要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模式進行探索﹔第二,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在經過30多年的實踐探索之后,亟需新常態下的“轉型升級”﹔第三,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媒體沖擊下的經濟學期刊,發展當中正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期刊之間的合作關系、期刊的編讀機制等也會發生深刻的甚至顛覆性的變化。因此,在內部要求和外部環境都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經濟學期刊理應擔負起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推動中國經濟學研究轉型的重任﹔通過學術話題的引領、研究范式的“轉型升級”和辦刊機制的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並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這是所有經濟學期刊的擔當和使命。

趙川東副主任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邏輯。經管類期刊是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參會的26家經管類期刊,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重要學術陣地,應該在引導人們科學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次研討會集中了全國最頂級的經管類期刊,希望大家緊緊圍繞主題,討論經濟學研究應該研究什麼、怎麼研究和怎麼傳播,即經濟學期刊選題引領、經濟學期刊研究范式引領和經濟學期刊體制機制創新三個議題進行充分研討,以形成共識,引領未來中國經濟學研究。

二、議題一:經濟學期刊選題引領

各期刊負責人普遍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學期刊選題要有問題意識,同時要注重理論創新﹔經濟學研究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也要為政府決策服務。趙川東副主任指出,經濟學期刊在選題上要牢固樹立問題意識,一般而言社會現實問題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問題意識便成為科學研究的本質要求。經濟學是經世濟用之學,研究的內容與人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其應用性質更加明顯,因此對經濟學期刊來說,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尤為重要,特別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期刊,應該有更強的問題意識和責任意識。除深化理論研究之外,還應有運用各種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解釋中國轉型經濟諸多現實問題的優秀論文,為適應經濟新常態、更好地引領新常態,積極為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建言獻策。

《改革》總編輯王佳寧的大會主題發言,從“選題從哪裡來、在哪裡停留、到哪裡去”三個方面討論了經濟學期刊的選題問題。他認為,選題從哪裡來決定了經濟學期刊傳播力的源頭,選題可以從經濟學學科關注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從黨和國家重要文獻與重大政策取向,以及從一個階段或一個時期的經濟熱點中來﹔選題應該在作者手裡、期刊編輯部以及主編手裡停留,這幾步停留的質量決定了經濟學期刊競爭力的核心﹔選題可以到學術期刊欄目和階段性組織的筆談裡去,到國際國內研討會和征文裡去,到官方認可和採信的決策建議裡去,選題到哪裡去決定了經濟學期刊的影響力。

《經濟研究》常務副主編鄭紅亮從《經濟研究》定位和任務的角度指出,選題要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服務,解決其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理論要有創新,包括全面的突破性創新和局部的邊際性創新。最近若干年來,文章的選題越來越窄,其意義受到很大局限。建議小的問題要放到大的(理論和現實的)背景中去,以小見大。另外,若干小的問題研究清楚后,也需要進行一定的綜合,研究大的問題。

《中國農村經濟》編輯部主任陳勁鬆認為,要把新常態當成一個經濟問題而且當成一個學術問題來研究,探討新常態背后的經濟學原理、理論依據及其背后的科學問題。學者在做某個領域例如農業領域的具體研究時,可能沒能充分意識到其研究與經濟新常態的關聯,而期刊則可以在選題方面對這類問題進行引領。例如農業很多問題都不是農業內部能解決的,要善於將具體問題與宏觀問題相結合,放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

《財貿經濟》編輯部副主任王朝陽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討論選題問題,要注意到很多重大問題都不是某一個單獨學科能研究清楚的,要進行綜合性的多學科研究,進行會診,這樣提出的建議、政策、結論才有可能更加接近現實。《財貿經濟》在選題上更關注綜合性的選題導向和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從而更好地為學術研究和政府決策服務。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副主編楊萬東指出,政府決策層非常關注現實問題,希望學術研究成果有助於解決現實決策中的難點、疑點,所以選題要關注現實中的悖論。期刊應該關注經濟現實的另類思考,已成之論不足為論,未定之論反而易成新的思想源泉和學術增長點。選題還應為社會提供直接的智力服務,因此應關注政府的重大決策和理論需求。

《經濟科學》副主編於小東認為,經濟學研究應該以歷史或當今的實際經濟問題為出發點,應該能夠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經濟關系,能夠給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思考或政策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梁華剖析了選題之於期刊的重要性及期刊選題不當所導致的風險。他認為,期刊加速推動了科學發展和科研職業化進程,科研職業化發展又反向作用於科學發展和期刊發展進程。對科研職業的考核帶來科研領域的浮躁和功利,反向影響科學發展進程,反映到期刊上就是研究成果創新不足,尋找具有創新性的選題成為期刊界的難題。破解選題難問題,需要自覺遵循科學交流規律,不僅僅要考慮當前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前沿,還要考慮歷史進程中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關系這個重要維度。“拔苗助長式”的破解選題難題方式有悖科學交流的內在規律。尤其是在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期刊成為學術研究的“風向標”之后,期刊界進行選題策劃時,更應對期刊自身有清楚的認識,更好地履行期刊擔負的責任,降低風險以及避免不良后果。

部分期刊負責人還從具體措施上探討了期刊如何發揮選題引領作用。《國際金融研究》副主編邊衛紅介紹了通過選題策劃會、稿件特約、與國內外經濟學家的常規往來機制以及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渠道來確保首發效應,實現選題的引領。《審計研究》主編崔振龍介紹了以研究規劃制定、理論工作要點發布、重點課題發布和研討會等模式來發揮引領作用。《經濟科學》副主編於小東介紹了通過選稿機制、約稿、評選優秀論文、舉辦和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來加強選題的引領性。《金融研究》編輯部主任卜永祥介紹了通過論壇及征文活動從選題上進行調整和把握的經驗和體會。

三、議題二:經濟學期刊研究范式引領

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式問題,主要體現為偏計量和數理模型的實証方法與偏邏輯推演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之間的選擇問題。參會期刊代表的基本共識是,使用模型本身沒有問題,但目前出現了過分依賴實証分析、重模型輕思想的傾向,這是需要糾正的。

趙川東副主任指出,經濟學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當前我國社科研究領域有一種不良的傾向,就是濫用計量模型,這在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有的文章用一個很復雜的模型,推導出一個常識性的結論﹔有的文章簡單設計甚至錯誤使用模型,研究結論與現實狀況不符﹔還有的文章機械盲目使用模型,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脫節。當然,計量模型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有其合理性,我們不是要反對使用計量模型,關鍵是要用得恰到好處。其實研究方法並無好壞之分,隻有合適與不合適之別,任何研究方法都是為研究內容服務的,要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來選用合適的研究方法。

《經濟研究》常務副主編鄭紅亮的大會主題發言指出,從最近若干年《經濟研究》的來稿看,很多文章的分析越來越技術化,理論分析比較薄弱,思想性被淹沒,這可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他認為不要過分依賴模型推導和計量分析,方法不是越復雜越好。定量分析要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性,注重闡述經濟學含義和經濟機理,適當加強和擴展政策含義分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彥斌教授的大會主題發言在肯定經濟學定量方法優勢的同時,發現定量分析方法對於中國重大問題解釋力不足的缺點日益嚴重。他對於中國經濟學研究范式提出幾點思考:第一,學術期刊要堅持學院派特色研究中國問題﹔第二,模型有限、思想無限,因此以思想性見長的定性分析文章仍然很重要﹔第三,現代經濟學需要中國化才能更好地解釋中國問題。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蔣重躍認為,在解決復雜關系問題時,建模有重要價值。但過分依賴模型的經濟學稿件的確不少,有的隻滿足於為模型填充數據,忽視對象自身的完整性。他提出要重視解剖麻雀,哪怕研究的是麻雀的一隻腳,也一定要把它作為麻雀整體的一部分。我們不但要知道某物,更要了解它與整體的本質聯系,因為本質是某物映現到他物又反射回來的東西。

《世界經濟》編輯部主任孫杰認為,好的經濟學論文既要有理論,又要有經驗,兩方面不可偏廢。在使用數據方面,要根據所要解決的或有意思的問題尋找數據,而不是看有哪些數據容易獲取就寫哪方面的文章。在使用某一具體方法時,要考慮到所使用的方法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

《中國工業經濟》社長、常務副主編李海艦認為,對於存在的多種研究范式之爭,應該從非此即彼到彼此融合,集大成者成大器也。經濟學者應該有包容之心,堅持多元化的研究道路,融合發展是大勢。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性是純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與新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融合的基礎,堅持工具和思想的統一性是技術路線研究范式與思想路線研究范式融合的基礎,堅持表層和深層的統一性是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研究范式融合的基礎。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金華認為,採用什麼研究方法要視文章類型而定。經濟學論文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研究理論和方法的,第二類是研究具體的現實經濟學問題的。對於第一類文章,應該重理論和方法,而不是重問題﹔而對於第二類文章,方法就不是主要的了,方法必須服務於主題。

《中國經濟史研究》社長、主編魏明孔認為,要根據學科特點做好范式引領。中國經濟史研究涉及到歷史學、理論經濟學和社會學,形成了各有側重的經濟史,盡管如此,經濟史的基本特質還是“史”,重視史料特別第一手史料是對經濟史范式的基本要求。范式求同,學術求異。

《南開管理評論》編輯部主任王學秀認為,研究范式涉及研究主題的“求真性”和“問題和方法的匹配度”兩個方面的問題。所謂主題的“求真性”涉及研究者的使命感及科學的研究態度。而研究方法是和問題相聯系的,即研究這一問題何種方法最合適、方法是否正確和完整、使用方法的研究過程是否真實可靠。

《經濟學家》編輯部主任蔣南平認為,研究范式問題主要是關於研究方法的國際化問題。從現實來看,國內很多領域都有這個趨勢,追求方法的主流化,向國際接軌,向西方學習,這並非不對,但如果盲目去追會造成一些問題,而且從趨勢看比較難糾正。建議期刊在研究方法的引領方面,要多刊發其他方法的文章,起到示范作用。

《人口與經濟》主編童玉芬認為,目前重模型、輕思想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學術研究發展的階段性問題。年輕人掌握了很多方法,但又沒有理論的積澱,一時隻能用方法取勝,這個問題通過一代一代的更替和年輕人在理論上的逐步積累,應該能夠得到緩解。《人口與經濟》編輯部主任方志從“寫作范式”的角度審視了“研究范式”單一傾向的原因,認為當今的寫作范式是一種新的八股,有很多弊端,它反向助推了研究范式選擇的單一化,他倡議應改變文風。

《南開經濟研究》主編李坤望認為應該正視問題,但也要保持寬容的態度。他指出,現在經濟學中出現的越來越流行的研究范式叫假設演繹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理論源於假設,經過邏輯演繹的理論具有可檢驗性,並且可以不斷得到修正,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學研究的模型化或者說數學化開始日益突出。過多數學化的一個危害是影響了新思想的產生,因為其涉及價值取向問題。

四、議題三:經濟學期刊體制機制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經濟學期刊本身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作者、讀者的需求,實現傳播力提升。參會期刊從期刊運營環境改變、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定位、期刊的制度保証和可持續發展等角度介紹了經濟學期刊的體制機制創新經驗。

《財經研究》副主編陸蓉的大會主題發言指出,在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不僅可以服務學術、而且可以管理學術、甚至可以引領學術。她通過展示《財經研究》在服務功能創新、管理功能創新、創新引領學術方面的實際工作,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生存和發展機制。她認為,學術期刊借助微信等新型傳播渠道可以大大提升影響力﹔網絡優先出版可以靈活多樣地適應作者和出版方的需求﹔刊發文章和編輯績效數據庫可以進行多維度可視化一體化的信息挖掘和展現﹔新媒體時代學者、編輯身份互換機制可以有效提升作者研究能力﹔上海財經大學《外國經濟與管理》網絡論文宣講這種創新的編讀機制可以聚合同領域專家,學術交流不再受地域限制,還能實現快速投審稿,另外在傳統的紙質媒體中融入視頻元素,也使學術閱讀變得更有趣。

《會計研究》編輯部主任劉國強肯定了新媒體在大眾傳播方面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迎接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在辦刊實踐中可以:(1)數字化出版與《成果要報》相結合,將期刊成果以短小精悍的《成果要報》形式上報管理機構和實踐部門參閱﹔(2)圖文影音結合,建立期刊網上數據庫,拓展期刊的影響廣度和深度﹔(3)傳統發行與數字發行相結合,嘗試推出英文版電子刊物,面向海外發行。

《經濟管理》副主編周文斌強調了經濟學研究中的管理問題,他認為應該突出“做”,即做什麼、怎麼做和怎麼做成,其根本要旨在於要做對國家和社會有重大意義的學術研究。

《國際貿易問題》副主編武齊就辦刊機制的三要素即學術機制、期刊經營和人,結合辦刊實踐,介紹了在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后實行的執行主編和專家外審制等辦刊經驗,強調了重視期刊經營效率、活化編輯人力資源的建議。

《經濟評論》主編葉初升認為,就選題而言,大部分經濟學家研究怎麼發展的問題,而為什麼不發展的問題也同樣重要﹔就研究范式而言,當下學術界存在思想淡出、學術凸顯的現象,需要樹立以思想引領學術、以學術砥礪思想的學術研究意識﹔就傳播機制而言,傳播學的“知識溝”理論表明,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信息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將呈擴大之勢。信息的社會分布差異又會通過影響人的行為進一步擴大社會階層的收入差距。在傳統媒體下,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小眾化,局限於經濟學學術圈內。而利用新媒體改變傳播方式,能夠降低受眾獲取信息的門檻,改善信息分布不均,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因此,學術期刊在利用新媒體優勢擴展學術影響力的同時,還應該利用新媒體“接地氣”的優勢,將學術期刊研究成果社會化、大眾化和通俗化,通俗地向社會大眾傳播學術理論思想,擴大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以理論服務於社會實踐,服務於人民大眾。

《管理科學》常務主編藍華強調了管理學的微觀特點和大數據給期刊帶來的影響,介紹了在傳統的辦刊機制中引入領域副主編團隊,創新編審機制的經驗,並關注新媒體下學術成果的版權問題。

《財經問題研究》編輯部主任楊全山就經濟學學術期刊的依托和創新問題,介紹了期刊依托大學、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等資金支持,開展以老帶新、海外編輯集訓等編輯隊伍建設工作,並關注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學術期刊質量水平等問題。

《國際貿易》副主編郭周明基於刊物由商務部主辦的背景,突出了期刊的戰略性和前瞻性特色,注重政策理論性刊物研以致用的目標定位,強調以《成果要報》等形式發揮政策影響力,凸顯智庫成果轉化為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策略的重要作用。

《管理世界》代理總編輯李志軍認為,在中國經濟轉型期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和引領經濟學研究很重要,經濟學期刊要在財政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迎接智庫建設熱潮的到來,應將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相結合,提高學術思想和政策影響的話語權。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社長姚申指出,要實現體制機制創新,經濟學期刊除注重編輯部和期刊社個體平台創新運作之外,還應關注“集約化、專業化和數字化”的發展方向。他特別推薦了由國內最重要高校學報群聯合創辦的“中國高校系列數字化專業期刊”之一的《經濟學報》手機版,展現了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面向未來的另一種創新模式。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運營總監梁艷玲提議,打造期刊編輯和期刊經營分離的學術期刊集中運營平台,發揮平台品牌化、規模集群化、分工專業化、出版數字化和傳播深入化的積極作用。

五、結語

大會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和在新常態下實現進一步發展,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的終端體現,是學術思想傳播的主要渠道,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學期刊選題應該更關注中國經濟的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注重理論創新,既要堅守學術為本,也要服務政府決策﹔經濟學研究范式應堅持科學標准,避免對任何單一范式的迷信,方法必須服務於思想﹔經濟學期刊應適應新媒體環境下閱讀習慣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更好地利用以移動互聯為主導的新媒體促進學術交流,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積極探索期刊體制機制創新,在經濟新常態下發揮經濟學期刊的引領作用。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