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蔣和平 詹琳:如何減緩糧食主產區持續增產壓力

2015年04月30日08:37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如何減緩糧食主產區持續增產壓力

作者分別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改革視角下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研究”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課題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后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証糧食安全,我國確立了13個糧食主產區。近年來,主產區的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佔全國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中堅力量。然而,自2004年始,全國糧食產量經歷11年連續增長,在現有的單產水平、播種面積以及勞動人口結構等農業資源條件下,主產區繼續增產面臨著較大壓力。表現在:

主產區糧食的增產能力基本接近極限。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糧食增產主要得益於單產水平的提高,而維系其間的卻是粗放發展的手段,即過度的地力開發與化肥農藥的超量使用。目前,主產區土壤有機物質含量水平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明顯下降,近四成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平均每公頃土地化肥使用量約為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農藥利用率隻達到30%,未被充分吸收的化肥農藥至少使10%的耕地受到污染。此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人口、土地等農業資源將更為集中地向城市轉移,進一步對主產區糧食持續增長構成挑戰。

糧食主產區內平衡增糧與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自2001年我國實行糧食流通制度改革以來,因承擔糧食安全保障的特殊使命,主產區內工農業發展極不協調,陷入“產糧大省、經濟弱省、財政窮省”的發展怪圈,“增收入、調結構”難度較大,再加上投入要素產品成本上漲較快,農戶種糧積極性不斷下降。

糧食主產區內新型經營主體難以獲得農業金融和保險服務。當前,種糧大戶、種糧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已成為主產區糧食生產的重要載體。相比普通農戶,新型經營主體面臨更大的生產投入和市場風險,對於資金和保險的需求也更加強烈。與此同時,糧食主產區農業金融發展緩慢,農業保險供給不足,遠不能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進而影響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

糧食主產區內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薄弱。近年來,中央財政雖然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但大部分糧食主產區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灌溉渠系等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現象嚴重,許多產區仍然是“靠天吃飯”,自然風險防控能力十分薄弱。

糧食主產區內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扶持。當前,我國對糧食主產區的政策扶持機制缺乏創新,仍然依靠產糧大縣財政獎補等傳統辦法,沒有適時調整農資綜合補貼、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利益分配機制、農業生產與生態補償機制,導致農業財政投資、價格和貿易等相關政策的互補性和協調性不足,主產區的財政困境難有較大改觀。

面對上述現實,如何在維持糧食安全的同時,保証糧食主產區廣大農民和地方政府的應得利益,使糧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糧食主產區面臨生產壓力的關鍵。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加快優化政府調控手段,提高糧食生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政府要加快出台對重點產糧區、產糧大縣更加優惠的政策,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可以從對主體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產銷協調補償、宏觀治理機制補償四個方面著手,將糧食主產區相關經營主體的糧食生產行為與空間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將補償系統化、階段化和內生化,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可持續性。

二是開展主產區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抓緊編制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探索更科學、更生態、更可持續的主產區糧食發展方式,挖掘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新潛力。加快中低產田的改造步伐,通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修復,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加快高產、抗逆、優質的糧食突破性“新品種”的選育應用與“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推廣,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根據不同區域的季節性降水特點,合理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按照“壓劣擴優、壓夏擴秋”的思路,結合相應旱作技術,把旱作農業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打造我國糧食生產新的增長極。

三是重點扶持新型經營主體作為主產區糧食生產重要載體,從土地流轉、技術裝備、金融保險等方面給予保障,鼓勵其開展產前、產中及產后環節的各類業務。要加快化解制約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與保險壓力,鼓勵地方政府出資或參股成立擔保公司,中央政府也應給予適當政策和資金扶持。創新糧食產業鏈融資模式,發展大型農機具質押、糧食訂單質押及倉儲質押等金融工具。提升糧食種植保險保障水平,擴大保險覆蓋面,探索政府主導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和市場主導型的商業性農業保險模式,盡快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四是在糧食主產區內進一步劃定生產核心功能區,以此為平台,加強部門協調和資源整合,明確規劃土地整治、高標准農田建設等各類項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重點對象,著力加強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機耕道、電力配套等工程建設,盡快出台解決規模經營主體晒糧場等建設用地的辦法,創造規模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五是進一步開發糧食主產區在技術、土地及防減災工作上的潛力,保障糧食繼續增產。從技術潛力上看,應用推廣優良品種是糧食主產區提升產量的重要保証之一。2013年,全國糧食畝產358.5公斤,比2004年提高69.6公斤,從良種來看,部分區域試種的優良品種產量水平還有50%至80%的提升空間。從耕地質量上看,高產田更新提質后單產可提高5%,中低產田改造后單產可以提高20%,兩者將新增產糧約合1000多億斤。從加強防減災工作上看,減損就是增產,我國農作物每年發生氣象災害面積約5億畝至6億畝,發生病虫害70多億畝次,隨著主產區防災減災水平提升,這方面增產還有較大的潛力。

六是按照“大生態農業”的理念,改善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糧食主產區可持續發展。強化對糧食主產區的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培育,提高土壤質量,保護土壤安全﹔完善農田林網體系建設,圍繞種糧功能區,沿路、沿河成片成帶植樹造林,結合公園、村庄的綠化,形成農田防護林體系﹔加大發展生態農業,將種植業、養殖業、秸稈生態工業及沼氣業有機結合,充分開發和運用可再生資源。

(責編:趙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