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呂廟軍:回到文、武、周公“前軸心時代”

2015年03月04日10:5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華簡與文、武、周公史事研究”負責人、邯鄲學院副教授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間,屬於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在中國主要表現為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出現及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我們現在發現,要研究中華文化根脈與儒學本源,除了重視“軸心時代”人類精神的超越突破,還應追溯探究漫長積累的“前軸心時代”——文、武、周公時期。

文、武、周公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唐代大家韓愈在《原道》中提出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關於儒家道的傳授系統,亦即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道統說”。文、武、周公作為其中重要環節,不但承上,而且啟下。陳來指出:“沒有周公和西周文化養育的文化氣質,孔子的出現是不可想象的”,是論甚諦。

近年清華大學收藏的“清華簡”,多為儒家《詩》、《書》經史類文獻及其相關內容,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以極高的歷史和文獻價值受到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國際“顯學”。目前清華大學公布的四輯整理報告,涉及周初歷史尤其文王、武王、周公的篇章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篇章有的可與今本比讀,有的屬於千年佚失而今又復見,有的則於傳世文獻中前所未見。韓愈提出儒家道統中之“文、武、周公”對中華文明形塑的貢獻和影響甚偉,這已成為學界共識。在儒學長期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歷史背景下,系統研究文、武、周公,有助於探尋中華傳統文化根脈的形成和特質。而基於清華簡有關歷史內容及其思想文化內涵對文、武、周公受命、稱王、詩作、佔夢等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華民族文化機理及其文明進程。

文王、武王重要史事考索

文王受命、稱王及所受為何命,是歷代學者聚訟不已的歷史難題。“清華簡”中涉及文王史事的主要篇目有《保訓》和《程寤》。前者是文王告誡太子發的遺訓,簡文載文王紀年“惟王五十年”、“用受大命”,而《尚書•無逸》曰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這與文王是否受命稱王的問題關系密切。后者也記載了文王告誡太子發的內容,簡文載“惟王元祀正月既生魄”、“受商命於皇上帝”,也與文王受命稱王問題有關。《保訓》、《程寤》載有不同的文王紀年,在論定文王生前稱王問題上增添新証。文王受命與稱王,似具有不同的含義,需在不同文本語境中具體辨析。

武王在位時間較短,其間有無受命、稱王,前人探究不多。“清華簡”之《金縢》、《保訓》、《程寤》、《耆夜》諸篇在武王克商、武王崩年、武王戡黎、文武受命、武王紀年、武王作詩等方面提供了不少新史料。《耆夜》記載“武王八年”戡黎,可是傳世文獻都說是文王、西伯戡黎。究竟是“文王戡黎”還是“武王戡黎”,西伯是專稱抑或泛稱,值得探究。《耆夜》又記載了武王致畢公《樂樂旨酒》、致周公《輶乘》兩首詩,為武王的詩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這些詩作究竟是武王所作還是后人史事比附、托古擬作?我們認為,古人賦詩雖有托古擬作、史事比附的情況,但不排除“清華簡”書手或史官實錄的可能。“清華簡”中的詩作可視為戰國楚地史官或儒士抄錄下來的關於武王、周公、成王的珍貴逸詩。由於時地變遷、人為抄改,有的流傳下來,如《唐風•蟋蟀》﹔有些沒有流傳下來,如武王、成王的詩。

周公史事及其思想文化內涵闡發

周公是繼承文、武之道(教)的關鍵人物,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代表。周公研究包括周公是否攝政、稱王等主要內容。周公是否稱王歷來是學術史上一樁懸案。由於多種材料記載差異、釋讀理解等原因,這一難題至今尚未徹底解決。“清華簡”之《金縢》、《系年》的發現,為此問題的認識或解決提供了新材料。如簡本《金縢》明言“成王猶幼在位”,証明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時年齡確實不大,與多數傳世文獻記載相合。“清華簡”之《金縢》、《皇門》、《程寤》的發現,說明今本《金縢》不是偽作,《逸周書》若干篇目價值應更高。簡本《金縢》明載成王即位時年歲尚幼,系周公輔佐成王﹔今本《皇門》可補簡本“公”為周公。

清華簡《系年》記載“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於洛邑”、“成王踐伐商邑”、“成王伐商蓋”等都說明了成王在周初發揮了重要政治作用,周公是作為成王的輔佐而起作用的。“清華簡”與西周銅器銘文的記載正相一致。如,簡本《金縢》載“周公宅東三年”與今本“周公居東二年”時間有別,與周公東征史事直接相關。簡本《皇門》為西周早期周公訓誥,對認識周公的政治身份及其思想意義較大。《耆夜》記載在“飲至”典禮上武王、周公都作了詩,尤其在周公作的三首詩中,有一篇稱為《蟋蟀》。今本《詩經》有《唐風•蟋蟀》,《毛詩序》說是刺晉僖公的詩。而在“清華簡”中說是周公所作,很值得研究。此外,“清華簡”《金縢》之《雕鸮》、《周公之琴舞》中周公的多士儆毖詩,也有必要認真辨析。

我們研究文、武、周公以“清華簡”為主要線索,但又不局限於“清華簡”材料,還要充分結合傳世文獻與西周甲金及其他簡帛材料詳加辨析,全面系統地探求文、武、周公重要歷史與思想內涵,以解決前人遺留的一些學術難題,或提供若干具有新意和參考價值的見解。簡言之,就是要竭力廓清歷史迷霧,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遺傳基因。

(責編:趙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