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湯哲聲:當代通俗文學呼喚科學批評

2015年02月12日13:25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當代通俗文學呼喚科學批評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通俗文學價值評估、閱讀調查及資料庫建設”首席專家、蘇州大學教授

真實展現歷史,正面表現生活,傳達人類美好情懷,是當代中國通俗文學創作的主流。問題在於,與繁盛的通俗文學創作以及閱讀熱潮相比,通俗文學批評明顯滯后。對中國當代通俗文學進行科學的批評,不僅是文學批評的需要,也是建立正確社會價值觀的需要。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通俗文學批評的導向

通俗文學創作具有很強的大眾性,特別是在網絡時代,無須門檻便可進入。當前,通俗文學作品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狀況客觀存在,類型繁多、形態復雜是一種常態。與精英文學集中批評一些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不同,通俗文學批評還需具備甄別良莠、披沙揀金的能力。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批評導向至關重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清楚地辨別正能量和負能量,才能明確贊揚什麼、引導什麼、批評什麼。例如,由於電視劇而紅火的網絡小說《后宮·甄嬛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衡量,小說中宣揚的愛國、誠信、友善的積極精神就應該贊揚之,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傾軋、腹毒、算計的爾虞我詐就應該批評之。通俗文學作品表達的是社會情緒,通俗文學批評要勇於亮劍,對社會情緒加以正確指引。通俗文學創作無論數量多麼巨大、類型如何繁多、內容怎樣復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是試金石和度量衡,揚真善美、砭假惡丑,責無旁貸。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通俗文學的批評導向,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契合通俗文學創作實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大的覆蓋面和包容性。通俗文學創作是大眾寫作,寫作者有著不同的人生價值判斷和美學思想表達,其訴求巨大而繁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提供了適當空間——既提供了各種訴求自由表達的途徑,又劃出傳播社會能量的底線。

通俗文學批評要為講好中國故事助力

當代通俗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學在新時期的延續,講的就是中國故事,傳播的就是中國聲音,關鍵是如何做到“好”。

通俗文學有很多文化的表現形態,表現儒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其主要特征。歌頌精忠報國,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是為人的大義﹔修身養性、見賢思齊、謹慎篤學,有著明確的道德要求,這是做人的小節。對那些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氣節的作家作品,通俗文學批評就應該明確地贊揚。當然,對其表現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作品也應該指出,並加以批評。通俗文學批評應該明確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批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些負面意識,這是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底氣所在。

通俗文學特別關注熱點事件和熱點話題,並常常站在“民間立場”啟蒙民眾、針砭是非。通俗文學要想獲得好的市場效果,就必須追逐、描述、表現這些問題。因此,通俗文學就有了當代社會現實的反映或歷史事件當代表述的特點。通俗文學批評應該尊重這一特點,並加以引導之。通俗文學在進行現代社會描述的同時,應該看到現代中國發展的歷程,應該表現中國人民為實現美好夢想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通俗文學批評應該有這樣的哲學思辨性和道路遠瞻性。這是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精神所在。

當下中國通俗文學創作逐漸具備世界眼光,並成為中國通俗文學創作當代特性的突出表現。中國的通俗小說已經開始走出去﹔同樣,一些外國的流行文學也影響著中國通俗文學創作。對這樣的發展趨勢,中國通俗文學批評應該持肯定態度。因為交流和影響能促進中國通俗文學創作的變革和揚棄,優秀的文化基因也會在交融中日益閃現。這是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動力所在。

通俗文學批評體系建構需要“接地氣”

百年來,中國通俗文學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和美學特征。布用尺度,米用斗量,要使中國通俗文學批評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就應該有“中國通俗文學”的眼光。

通俗文學批評要面向大眾文化。通俗文學的產生與大眾文化的興衰有著密切關系。中國現代大眾文化是中國現代都市發展的產物,主要反映和表現的是都市社會中市民的思想情緒和文化趣味。中國市民的特性決定了中國現代大眾文化的基本形態。通俗文學批評要行之有效,就要具備中國現代大眾文化的視野,科學解釋通俗文學創作中的傳統性、故事性和娛樂性。如果我們只是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用充滿批判和質疑精神的精英文化視野來批評通俗文學,就很難說到點子上。

通俗文學批評要遵循媒體規律。現代通俗文學是伴隨著現代大眾媒體出現、成長、繁榮而發展變化的文學類型,沒有現代大眾媒體也就沒有通俗文學。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現代大眾媒體都是紙質媒體為主導,尤以報紙媒體為中心,因此,報紙媒體也就是中國通俗文學的主要載體。報紙媒體的特點直接影響著通俗文學創作的美學特征。90年代以后,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絡逐漸成為通俗文學的創作平台,網絡的傳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中國通俗文學的創作。由於審美情趣的趨同性,通俗文學與影視劇創作有著先天血緣關系。一部優秀的通俗文學作品可能造就一部熱播的影視劇,反過來,影視劇熱播又促進通俗文學作品的暢銷,這是當下中國文化市場常見的表現形態。要批評現代通俗文學,就要尊重大眾媒體的規律,不懂得媒體特性、不遵循媒體規律,隻能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領。

通俗文學批評要關注市場變化。通俗文學作家是依靠市場存活的作家。中國現代文學中那些著名的通俗文學作家,如李伯元、吳趼人、徐枕亞、包天笑、周瘦鵑、張恨水等,都是職業作家,都是依靠市場拼搏獲取生存資本。當代中國通俗文學作家更是靠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立足,而網絡文學作家更直接地被人們稱作“寫手”,市場決定著他們的優勝劣汰。市場化的創作不僅給通俗文學帶來了數量上的增多,也助推著通俗文學創作不斷良性循環。為此,通俗文學批評應當始終關注創作市場的變化,維護通俗,反對低俗。

通俗文學批評要尊重相關特點。為了獲取市場利益的最大化,通俗文學創作總是追求愉悅的勸誡或者愉悅的滿足。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創作模式受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很深。以小說而言,中國小說基本上是題材小說。既然以題材作為小說的分類,那麼要想吸引讀者,對曲折的情節和生動的故事的追求就成為必然。這種情況下,題材小說在長期創作中就會產生一些套路,這些套路又被實踐証明特別能夠吸引讀者,並屢試不爽,小說的模式化由此產生。盡管模式化是通俗小說最為人詬病之處,卻不能簡單否定,因為模式化實際上是每一類小說標識自我的一套招式,是通俗小說美學上的鮮明特征。否定了一種模式就沒有了這一類通俗小說,否定了模式化也就沒有了通俗小說。因此,通俗小說批評要看到這些特點,並尊重這些特點。

(責編:實習生、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