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征程中,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多次殷切寄語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擔負起歷史重任。努力成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體現了當代青年對真理的認同和追求﹔展現了中國青年立志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責任與擔當。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1848年,正當歐洲資產階級為他們建立的所謂“永恆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舉杯相慶時,年輕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卻決然向世界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回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的學說在1848年歐洲的工人運動中“決不是佔統治地位的,它不過是無數社會主義派別或思潮中的一個而已”。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形形色色的假社會主義學說銷聲匿跡,隻有“馬克思學說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並且廣泛傳播開來”。1917年爆發的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百年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是其真理性的最佳証明。
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於它揭示了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事實上,共產主義並不是馬克思的發明。兩千多年來,“天下為公”的世界“大同”始終是中華民族受壓迫者心底的憧憬﹔五百年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托馬斯·莫爾提出的“烏托邦”,則是投向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第一把“標槍”。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正是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前赴后繼、英勇奮斗,使得人類社會從荒蠻走向文明,延綿不絕,經久不衰。
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的突出貢獻不僅在於將共產主義視作美好的理想,更在於它從社會發展的規律出發,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矛盾運動必然促使人類社會從低級的社會形態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演變。更進一步,馬克思主義指明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社會主義革命,指明了實現這一革命的具體力量——無產階級,從而將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變為科學。
客觀地說,當今部分群眾特別是一些青年對共產主義理想缺乏信心,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共產主義概念的片面理解,僅把共產主義看成一種未來的制度安排。事實上,共產主義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
共產主義是一種社會價值觀,代表著人類對正義、平等及自身徹底解放的價值追求。如何理解這一價值觀的內涵?馬克思的中學考試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它將會永遠發揮作用。”今天的中國青年,隻要具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民情懷和願為天下人服務的價值追求,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我們是共產主義者!
共產主義是一種社會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馬克思曾描述共產主義的大致輪廓: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即文明程度極大提高,每個人都將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條件不僅是人類對未來生活的美好追求,更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所以,恩格斯才特別指出:“共產主義不是學說,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這清晰地告訴我們,為共產主義奮斗,是一個實踐的歷史過程,即一代代有理想的人們秉承著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價值觀,以不懈的奮斗向著共產主義目標奮力邁進。
作為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不同歷史階段有著特定的任務。今天,為共產主義奮斗就是要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廣大青年隻要志願投身於這一偉大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精彩人生,願意多出點力,多流點汗,就無愧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五四運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當前,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能否克服困難、戰勝挑戰、抓住機遇、贏得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培養出一大批立志學習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我們期待,並堅信將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改革開放事業,凝心聚力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主要成員,參與《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熱點面對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