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談: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發展

2015年01月23日16:0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談: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發展

  郝立新

  艾四林

  佘雙好

  訪談嘉賓

  郝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工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

  艾四林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工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

  佘雙好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工程《德育原理》教材編寫組主要成員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王斯敏

  近日,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圍繞“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意見》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地位、建設有很多新表述、新要求,其中,“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等明確有力,吹響了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進軍號角。本版特邀三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就此發表見解,以期提高認識,推動落實。

  ●主持人:在新形勢下,中央文件中著重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重要地位意味著什麼,有何戰略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郝立新:在社會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基本的理論支持,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體現它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創新精神。

  高校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場所和主要平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在高校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營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促進文化繁榮和學術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為: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作用,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中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作用。與此緊密相關,馬克思主義理論應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勢學科”,必須在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科研水平、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等方面都有進一步提升,要超過或優於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發展的一般水平。這種頂層設計把握了我國高等學校學科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抓住了高校思想文化發展的“牛鼻子”和“軟肋”,找准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指導原則。

  艾四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也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它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但在當前,作為我國整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立時間不長,還處於由大到強的發展階段,尚未真正成為優勢學科。“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其目標是“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

  佘雙好: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必要性,應提升到“兩個鞏固”的戰略高度﹔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治久安的高度﹔提升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中國”角度,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華文化的視角﹔提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高度﹔提升到我國當前面臨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的高度。

  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地位,向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領域發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明確信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新的動員令。這表明在今后的學科建設中,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話語發出中國聲音。

  ●主持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開展以來,一直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工程開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有何促進,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研究、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佘雙好:在工程實施的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這從根本上扭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一度薄弱的局面,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有了研究平台和學科陣地,有了明確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大批基礎扎實、現實感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著作和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者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國家和省市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在理論教育中發揮支撐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價值支撐和決策咨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還培養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人才,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學術水平和學位層次,極大地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的學科自信和學科實力。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和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心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那種見面發牢騷、講怪話、消極無為的心態已經徹底改觀,建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心態穩定、動力充足。

  艾四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有了較大發展,甚至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高校,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是以學科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級學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搭建了一個有效平台。就清華大學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設立,推動了學科的快速發展,一是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學科發展提供了組織機構保障﹔二是匯聚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筑巢引鳳”效果明顯﹔三是研究生生源不斷改善,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四是學科意識進一步明確,科研方向進一步凝練,“在馬研馬”成為常態,產出了一批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

  郝立新:工程組織編寫出一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實踐、充分反映各學科領域研究進展的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基礎教材。中國人民大學積極參與教材編寫,先后有54位教師參與了48種教育部工程教材編寫,在工程教材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們還積極推動工程教材選用工作。到目前為止,在已經出版的27種工程重點教材中,有14種工程教材用於我校本科教學課堂。

  自工程實施以來,我校積極組織重點教材任課教師參加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組織的培訓工作,並完善教材全員培訓體系,加強全體教師理解和運用教材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對工程重點教材的研究工作,改革教學方法,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提高任課教師隊伍教學研究水平。

  ●主持人:目前看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我國的學術影響力與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發展的目標尚存在一定差距。症結何在,怎樣提升?

  艾四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術影響力不夠,這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立時間短,學科建設尚不夠規范,學科邊界比較模糊﹔研究成果在闡釋重大基礎理論、解決現實問題方面的優勢和獨特功能尚未完全彰顯﹔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發揮領航作用,任重道遠,需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優先發展學科,重點支持﹔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性﹔建立面向實踐、引導解決重大基礎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科學研究機制,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時代性。

  郝立新: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傳統研究相比,在理論和方法上更為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我們調研發現,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突破,但仍然要在兩個問題上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這十年的創新研究和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在社會意識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事業的積極反映﹔另一方面,要認識到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國際一流學術研究之間的差距,更要有充足的理論自信繼續加強理論創新和理論本土化的結合。要通過借鑒與應用國際學術方法和規范,融入全球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話﹔要通過與經典著作、與當代理論、與時代狀況或時代課題的積極對話,加強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實性和實踐性。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性和價值性、實踐性和理論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它的發展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有復雜性和難度。同時,當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學也面臨嚴峻挑戰: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文化的商品化、市場化與學術性和真理性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思想文化多元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心地位的沖擊和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自身存在不足,使得其他學科對其產生偏見。

  今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發展,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實踐,始終不脫離中國社會與人民群眾對哲學理論思維的內在需求,強化問題意識和國情意識,拓展時代視野和世界眼光,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和嚴格學術規范,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文本譯介和再解讀的工作,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提供充足可靠的理論素材。

  佘雙好:作為一個年輕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性與馬克思主義各學科之間的關系?如何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共同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如何區分各二級學科之間的邊界?等等。對此要有足夠的耐心。

  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生命力的關鍵,在於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研究,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術影響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既有與一般學科的共性,同時也有其特殊性。既要尊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特殊性,也要遵循學科建設的一般規律。比如從學科建設來看,需要在任何學科建設所涉及的共性因素——學術隊伍建設,學術方向凝練,學術成果,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學科建設水平,進而提升學科影響力,促進學科可持續發展。

  ●主持人:改革學科評價方式、建設一批創新基地、編寫一批核心教材、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理論教育家、建設一批示范性馬克思主義學院……《意見》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作出了具體表述。對此您有何觀點與建議?

  郝立新:《意見》提出的思路和舉措,表明當前學科建設發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重要抓手:在體制上,以改革學科評價方式為重要突破口,要以對國家、社會、人民的貢獻為主要指標,注重理論創新﹔在人才培養上,要把重點放在學科帶頭人、理論教育家的培養上﹔在學科機構和學術平台建設上,要加大對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力度,以點帶面,推動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打造一批學術高地和思想智庫。

  艾四林:這些表述細致系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問題在於是否能真正落實、落細。這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在這裡,各級領導特別是高校主要領導是否能從戰略高度重視是關鍵。

  佘雙好:這些舉措切實有效。建議在制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殊政策同時,協調已有政策,以便更好地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比如,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理論教育家,可與中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有關人才計劃對接,使人才計劃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和共通性,共享國家統一政策獎勵。

  (記者 王斯敏 本文肖像由本報記者郭紅鬆繪)

(責編:實習生、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