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楊富斌:過程哲學方法論探析

2015年01月21日14:05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過程哲學方法論探析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本文系作者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懷特海過程哲學研究”中期成果

懷特海的過程哲學之所以能在西方現當代哲學中獨樹一幟,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哲學觀點和原理,並在一定意義上推動著西方現當代哲學實現了“過程轉向”,是因為它明確地堅持自己獨特的哲學方法論。

首先,過程哲學以發生學的動態過程分析法取代了傳統實體哲學的形態學靜態結構分析法,以“動力學過程描述”取代了實體哲學的“形態學描述”。這既是過程哲學的有機宇宙論在方法論上的必然體現,也是過程哲學方法論的最大特點。

懷特海指出,哲學研究方法至少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哲學研究必須建立一定的體系﹔二是哲學研究必須對范圍廣泛和適當的一般性概念予以思考。而一切體系化的思想都必須從一些預先作出的假定出發。懷特海認為,在做建立體系的工作以前,先要完成一項任務。這就是要先收集和強調少數幾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同時還要注意其他與之相關的各種不同觀念。因此,懷特海始終致力於通過收集和整合人類迄今所創立的各種基本概念和觀念,並結合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及其所揭示的宇宙真相,綜合人類的日常經驗、宗教體驗、審美體驗和其他相關知識,努力建構一種有機哲學的宇宙論體系。從方法論上說,這種建構理論體系的方法,類似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使用的方法。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活動時,從資本主義經濟的多種現實中抽象出最基本的“商品”范疇。然后,通過系統地分析“商品—貨幣—資本”的現實運行和發展過程,從理論上具體地再現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現實。這就是馬克思所概括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

客觀地說,許多西方哲學家都注重研究現實存在,並努力從現實存在出發分析問題。但他們大多注重的是對現實存在進行形態學的靜態結構分析,排斥對現實存在的發生學分析。而有機哲學則特別注重對現實存在進行動態的過程分析,努力對之作動力學的過程描述或發生學考察,致力於把握現實存在本身的有機性、關系性和過程性。因為在過程哲學看來,隻要與過程的關系未弄清楚,任何現實存在都沒有被最終理解。當然,過程哲學強調的發生學方法並不排斥靜態結構的分析方法,而是強調兩者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對現實存在進行靜態結構分析時,不要忘記它們都處於動態的現實過程中,因而對現實存在最真實的描述離不開發生學的過程描述,隻有這樣,人類的認識才能更進一步接近現實世界的本來面目。

其次,過程哲學以關系分析法代替了傳統實體哲學的要素分析法,堅持關系支配著性質,而不是相反。因為過程哲學涉及生成、存在和各種現實存在的聯系。這便同傳統的亞裡士多德和笛卡爾意義上的實體哲學方法論區分開來,因為后者堅持的是性質支配關系的觀點。而懷特海明確堅持關系支配著性質。所有關系在各種現實的關系中都有自己的基礎,而且這種關系完全關涉活的東西對死的東西的佔有,他稱這種佔有為“攝入”。

因此,在方法論上,過程哲學認為應當從關系著手分析現實存在。因為任何現實存在隻有在一定的現實關系中,才成為其自身。而進入到另一種關系中時,它就成為另一種不同性質的存在。在過程哲學看來,關系性是一切類型的一切事物的內在本質。任何關系從本質上說都是宇宙自身內部各種現實存在和現實事物的內在關系。就每一具體的現實存在來說,關系正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其他外在的現實存在強加於它的。正是因為它自身具有內在的關系性,它才能同其他現實存在具有真正的聯系。我們對現實存在的認識,實際上正是要認識這種現實的關系。一切認識本質上都是對現實存在的關系的認識。若脫離這種現實的關系,我們就不可能認識現實存在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甚至最終有可能會否認這種關系的現實性。在懷特海看來,休謨等人否認客觀事物本身的因果關系的客觀性,把它歸之於人們的心理聯想,其認識論根源正在於此。

再次,過程哲學以思辨分析法超越了實証主義哲學的實証分析法,堅持思辨方法是一種形成知識的重要方法。懷特海指出,思辨方法的任務就是要致力於構建一種內在一致的、合乎邏輯的且具有必然性的一般觀念體系,根據這一體系,我們經驗中的每個要素都能得到解釋。在懷特海看來,並非隻有實証性的科學知識才是重要的知識,而思辨得來的知識就不是重要的知識。因為諸如數學、邏輯之類的知識也是通過思辨方法得來的知識,它們無疑也是人類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通過思辨方法得來的哲學知識也是人類知識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都認同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是對普遍性、絕對性、無限性的理智探求,這些探討充分體現了人類最高級的智慧和文明的本質。而這類知識隻有通過以理性的、直覺的和想象的方法等為特征的思辨方法才能獲得。實際上,即使自然科學知識脫離了思辨方法也寸步難行。因為從有限的事實和觀察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科學定律,一定需要思辨方法。

最后,過程哲學以哲學的無限概括法超越了科學的有限概括法。懷特海指出,初看起來,對無限的整體宇宙的認識似乎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全面的理解乃是完全掌握整個宇宙,而我們是有限的存在,我們不可能有這種掌握。但是,這並不是說,有一些事物的有限方面在本質上不可能納入人類認識的范圍。任何存在的事物,就其與其余事物的聯系的有限性而言,都是可以認識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根據任何事物的某種視域來認識任何事物。因為在無限的有限事物中,沒有任何有限的東西實質上是否定無限性的。對任何有限的東西的認識總是包含了對無限性的一種關聯。

同時,由於任何現實存在都不是靜止不動的事實,宇宙的歷史特征是其本質所在,因此,任何已完成的事實隻有處於那些正在形成未來的活動過程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在懷特海看來,宇宙不是一個用玻璃箱裝著標本的博物館,也不是一支訓練有素、步伐整齊的行進的隊伍。這類想法只是近代科學的虛構。真實的世界、宇宙是一個過程,而且是無限的過程。因此,隻有“用適用於一組有限事實的特殊概念,來推測適用於全部事實的一般概念”,才能真正從有限認識無限,從個別認識一般,從特殊認識普遍。而這正是他所堅持的哲學的概括方法。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哲學與自然科學在應用概括性方法時的主要區別是,自然科學在應用這種概括性方法時,表現出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奇特混合。在其自身的研究領域內,自然科學一直堅持頑強的理性主義精神,而在其研究領域之外,自然科學卻表現出獨斷的非理性主義色彩。在實踐中,這種態度非常容易成為教條式的否定,即否定世界上的任何因素如果不經過進一步概括就能用其自身的基本概念來充分地表達。懷特海認為,“這種否定是對思想本身的否定。”懷特海認為,理論的建構要取得成功需要一個條件,這便是堅定地追求兩種理性主義理想,即內在一致性和邏輯上的完滿。過程哲學的概括方法就是要追求這種理性主義理想。

(責編:張湘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