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大數據:網絡時代的科學讀心術

黃欣榮2015年01月14日15:3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人的心思之所以難以捉摸和認識,是因為人的主體性問題。凡是正常的人,都有獨立自主性,思想可以不受外界的影響。正因如此,人的思想世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世界,神秘多變、復雜多樣。為了讀懂他人的心思,不少學科和諸多學者作了許多努力。例如,德國學者弗洛伊德專門創立精神分析理論,試圖通過夢的解析來讀懂人的所思所想。現代心理學則試圖引入觀察、實驗、問卷調查等自然科學方法來破解人們的心理,把握人類的心理活動規律,建立關於人類心理的科學體系。這些研究揭示出人類心理的一些共同規律,為科學讀心術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無法全面揭示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規律,而大數據技術的興起為揭開人類心靈面紗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科學工具,從而成為網絡時代的科學讀心術。

大數據使讀懂他人心思成為可能

所謂大數據(bigdata),從字面意義來說就是數量規模特別巨大的數據集合,因而用傳統的方法無能為力而必須使用計算機或雲計算技術才能處理。近年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的大量普及,各種監控系統以及物聯網的形成,互聯網絡高度發達,雲存儲、雲計算等雲技術迅速發展,帶來了數據採集的自動化、數據類型的多樣化、數據傳輸的即時化、數據存儲的雲端化以及數據處理的並行化。從數據採集來說,數據來自智能設備,在無人參與的情況下,海量數據就不知不覺地從智能終端中自動產生出來。這種由智能系統採集的數據由於不被人為干擾,因而反映了人們思想、行為的真實狀態,具有與主體無關的客觀真實性。從數據類型來說,智能系統採集的數據基本上都是離散數據,能夠及時被電腦等智能設備處理,而且類型特別豐富,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全面刻畫了數據採集對象的各種狀態。從數據傳輸來說,智能終端採集的數據被即時傳輸上網,實現了在線採集和傳輸。從數據存儲來說,雲存儲具有海量的空間,採集數據的智能終端不再需要巨大的存儲能力。而面對海量的各類數據,並行的雲計算能夠在不同的地方同時進行計算和處理,再多的數據在雲計算面前都不在話下。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個人都不知不覺地成了自動且免費的數據提供者,自動暴露了自己的一切言行。我們每天瀏覽網頁,閱讀新聞,發表評論﹔我們偶爾也上網購物,漫步在淘寶的虛擬店鋪,在亞馬遜、當當的網上書店裡瀏覽、購買圖書並留下自己的評論﹔我們也經常在博客、微博中洋洋洒洒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足跡,有圖有字有真相﹔我們用QQ、微信等網絡交流工具與熟悉或陌生的所謂網友談天說地,敞開心扉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還每天打電話、發短信,在超市購物,溜達在裝滿攝像頭的街道和建筑中。殊不知,這一切的一切都已被智能終端自動記錄下來,並上傳網絡,存儲雲端。總之,我們的一切,包括所思、所想、所為,都留下了數據化足跡。如果說物理足跡會隨歲月流逝而消失的話,那麼這條數據化的足跡卻永遠難以抹去,成了一條永不消逝的信息鏈。大數據時代,一切心思都已經擺在網絡上,透明而清晰。通過大數據,不懂心理學的普通人,可以輕鬆讀懂他人的心思。

大數據或能讀懂過去、預測未來

大數據為什麼能夠讀懂人的心思,又是怎樣讀懂人的心思?關鍵就是它解決了人類心理信息的不對稱問題。對於復雜的心理活動來說,傳統的數據收集方法太落后,人工收集的數據難於解決信息失真問題,而且所收集的少量數據根本不足以全面刻畫人的復雜心理,因此研究者與研究對象處於完全的信息不對稱狀態,人類心理當然就顯得神秘莫測。大數據屬於自動收集數據,隨時隨地記錄下人們的一切,這海量的數據反映了我們所有的言行舉止,暴露了我們的一切行蹤,研究者隻要挖掘這些數據就能掌握我們過去的一切信息。通過數據挖掘,不但可以刻畫人們過去的心理、行為軌跡,而且還可以找到數據間的相關性,找到其中具有規律性的東西。根據數據足跡及其相關性規律,他人不用復雜的猜測過程就能用數據手段科學地刻畫和把握人們的內心世界。更有甚者,大數據不但能讀懂人們的過去,或許還能預測未來。我們知道,人類的思想和行為都具有路徑依賴性,根據以往數據的相關性,能夠找到人們過去的思想行為規律。根據這些規律,他(她)未來一定時間內會想什麼、會做什麼就有可能預先被推測出來。對那些有犯罪企圖的人,如果我們能提前預測就能防患於未然。當然,對一般人來說,能夠預知他人的心思可能也很有意義,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猜測他人心思呢?例如戀愛中人就特別想知道自己戀人的所思所想,以便做好應對之策。

大數據比人們自己還更了解自己。在大數據面前,人們以往的假面具和偽裝術都失去了效用和意義。不過這也帶來了諸多的倫理問題。例如信息安全、隱私保護和個人自由就是幾個突出的問題。我們每天使用電腦和手機,每天暴露在監控之下,這些智能設備產生的數據究竟產權歸屬於誰?我們自己是否有知情權、使用權和刪除權?我們的所有隱私都暴露在網絡中,隨時可以被他人挖掘和利用,我們每個人在大數據面前都變成了透明人。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權該怎麼來保護?大數據能夠挖掘我們的過去,預測我們的未來,那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自由會不會受到監視和控制?我們是否還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自由?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去思考和解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大數據技術革命的哲學問題研究”(14AZX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管理哲學研究中心)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