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民國學術熱”意味著什麼?

樂愛國2015年01月14日15:3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民國學術熱”意味著什麼?

  浙江省杭州市,“《先生回來》致敬展”展出民國時期10位教育大家的資料。 CFP

  清華校園裡陳寅恪撰寫的王觀堂(王國維)先生紀念碑。

  近年來,民國學術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似有形成“民國學術熱”之趨勢。正如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有人得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的結論,在研究民國學術中也有人得出了當今的學術不如民國的結論。結果還把一些學者也繞了進去,想方設法論証今天的學術超過民國,以做出應對。甚至還有學者為之擔心,提出要給“民國學術熱”降溫。問題是,研究民國學術根本不是為了比較當今學術與民國學術誰比誰強,就像研究孔子並不是為了比較今人與孔子誰比誰高明。學術的目的在於再現真實,評判價值,推出精華,而最根本的在於實事求是。在筆者看來,研究民國學術,除了有學術史的意義之外,對於當今樹立現代學術典范、形成現代學術傳統、建構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樹立現代學術典范

  當今的學術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學者們多憑個人的熱情從事學術研究,雖有不少新鮮著述,但在熱情過后方才發現,幾乎沒有多少能夠稱得上學術的東西,甚至有些屬於學術垃圾。因而有人哀嘆缺乏“學術大師”,甚至還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評選,反而愈加茫然。

  什麼是現代學術?民國時期,現代學術的先輩開始了新的學術傳統的建構。重要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崇高品德,也不是因為他們以廢寢忘食換來的等身的著作,而是他們能夠在社會動蕩、民生凋敝的環境下,保持沉靜的心靈和自由的思索。

  民國學者李相顯為撰《朱子哲學》,“日坐於北平圖書館四庫閱覽室中研究”“將朱子所著之書及與朱子哲學有關之書,盡行讀閱”“且更將其中有關材料一一抄錄收藏”。后因遭到日本人的驅逐,被迫離開北平,攜文稿及有關材料,回家鄉農村繼續寫作。當時遇日寇燒殺,家院起火,家人勸他逃出家門,他說:“獨不聞黑格爾之往事,當法軍入耶拿,猶執筆寫作如故乎?”於是發誓:“《朱子哲學》若不脫稿,絕對不出大門。”日軍聽說他閉戶寫作,遇亂不擾,頗為奇怪,多次要他出門相見,他卻以寫作未脫稿不能出門相見為由,予以拒絕。日軍司令官說:“不來者死!”為此,李相顯的家人相勸:“不出大門,為寫作也。身若死,尚能寫作乎?從權往見,何如?”無奈,隻得前往。日寇詢問寫作之內容,他如實以告﹔當得知他所寫的是純哲學,與軍政無關,而未予加害。地方的保安旅長曾對他說:“子不執戈報國,反而閉戶寫作,非愛國之士也,應罰款以贖罪。”他回應說:“予日食粗糧,皆貸自他人,何來款以助軍餉?”旅長怒,遂逮捕其父,不久又釋放,但他的寫作並未因此中斷。后來又遇母親不幸去世,悲痛欲絕,處理好后事,仍終日寫作如故。1941年6月,他的《朱子哲學》終於在民族危亡、極度艱難的環境中得以脫稿,並於同年獲得教育部學術獎,最后又幾經周折,於1947年問世。(參見李相顯《朱子哲學·序》)

  從學脈上講,民國學者是我們的老師,或是老師的老師,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學術前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被遺忘了,他們的學術一直未受重視。今天,通過對民國學術的研究,把他們以及他們的學術從塵封的歷史中找尋出來,對那些創造現代學術的先輩予以推崇,作為學術的典范,這不僅是對於學術的尊重,而且是對學術傳統的延續,這本身就是學術研究前赴后繼的分內事。而且,也隻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正發現今天人們期待已久的“學術大師”。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個置前人研究成果而不顧、盡想著把他人比下去的學術氛圍中,不可能出現“學術大師”。

  形成現代學術傳統

  當今的學術面臨著諸多問題,有學術道德問題、學術創新問題、學術評價問題,等等。然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與學術的不成熟、沒有形成持續不斷的學術傳統有直接的關系。

  什麼是現代學術傳統?現代的學術研究實際上起始於清末民初,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古代而融合了中西學術之精華的學術研究。把今天的學術研究與民國學術聯系起來,並視之為對民國學術的延續和發展,這就形成了現代學術傳統。

  今天對於朱熹學術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10年出版的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中對於朱熹學術思想的闡述。繼后,在“打倒孔家店”背景下,一直有學者在朱熹學術思想的研究領域繼續探索,先后有謝無量《朱子學派》、周予同《朱熹》、唐文治《紫陽學術發微》、李相顯《朱子哲學》等重要學術專著的問世,此外還有梁啟超、胡適、馮友蘭、錢穆、賀麟、白壽彝等一大批學者在這個領域進行研究,發表大量學術論文,闡述不同學術觀點,乃至針鋒相對,甚至還有學者將朱熹學術思想的研究與解決民國時期的社會問題、世道人心結合起來,曾一度呈現出學術繁榮景象。近年來受到學術界關注的現代新儒家,他們對於朱熹的研究,也是對民國時期朱熹研究的延續。今天,研究民國學術,整理民國時期朱熹研究的學術成果,正是要延續這樣的學術傳統。

  當今學術的道德問題以及低水平的重復,實際上與追逐利益有關。不可否認,民國時期也存在學術上的抄襲,也有低水平的重復,但平心而論,那些並不是為了追逐某種利益,而更多地是為了傳播新思想、新觀點,所以尚不構成問題。重要的是,當我們在對民國學術作學術史的研究時,這些抄襲和重復自然被淘汰出局。由此可以看出,把學術研究與學術史的研究結合起來,不僅有助於形成學術傳統,而且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體會違背學術道德所遭受的懲罰。

  學術創新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評價,其最重要的依據在於考察學術成果在學術史上的獨創性和重要性。當今學術,自以為是的“創新”不少,實際上有不少是對前人的低水平的重復,根本問題在於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對民國時期的學術研究成果,缺乏了解。研究民國學術,可以為今天的學術創新、學術評價提供重要的評判標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這一研究以及形成學術傳統的過程中,讓學術創新成為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內在依據。

  學術研究需要相應的學術制度來保障,但更需要在學術研究中形成學術傳統,並在這樣的學術傳統中消解學術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研究民國學術,不僅可以為今天的學術研究樹立典范,而且可以在這一形成現代學術傳統的過程中,有效地避免各種有礙於學術的問題的發生。

  建構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

  創新是學術的生命。然而,創新不能僅僅局限於零敲碎打、小打小鬧。當今學術,雖不乏有某些新鮮想法和觀點,但往往有缺乏根基之感,缺乏那種歷史的厚重和“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遠大,缺乏具有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

  什麼是中國氣派?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過漢唐的國力強盛和唐宋的學術繁榮,既有曾領先於世界的宋元科技,又有曾執世界學術之牛耳的宋明理學,這就是中國氣派。宋明理學家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民國時期,馮友蘭接著宋明理學講,建構了“新理學”體系,就是要體現這種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

  學術的厚重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當今學術幾經周折,近30年來得以復興。但如果僅限於這30多年來的學術,何以言厚重?又何來底氣?於是,學術界追溯百年學術,回到民國時期,通過把當今的學術與民國學術聯系起來,構建現代學術傳統,從而增加當今學術的厚重和底氣,這對於建構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無疑又進了一步。

  學術不只是個人內心的有感而發,也不只是面對問題提出自以為是的意見,而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通過一代一代學者的不斷積累。研究民國學術,就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得今天的學術研究更具深遠和宏大。

  更為重要的是,追隨現代學術研究的先驅,接續肇始於民國時期的現代學術傳統,使當今的學術成為現代學術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具有學術的深厚根基,增強學術研究的歷史使命和真正價值,展現學術的中國氣派。

  從清末民初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中,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至今仍影響著中國。從近年來的傳統文化熱、國學熱中,中國人重新認識了孔子和儒學,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從民國學術熱中,我們又找到了什麼?在我看來,民國學術熱是當今學術逐漸步入正軌、真正回歸到學術本身的一個積極動向。雖然在民國學術熱中出現了那種“比來比去”的非學術的東西,但是研究和了解民國學術,對於當今學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不言而喻的。雖然我們目前還很難准確地說出從民國學術中能夠找到什麼真正有學術價值的東西,但是,民國時期陳寅恪先生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少民國學者努力踐行,從而在極其惡劣的外部環境下開創了現代學術傳統,展現了學術的獨立性與生命力,這不僅不應當“降溫”,而且還應當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尤其是,民國學術的研究,有助於樹立現代學術典范、形成現代學術傳統、建構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對於當今的學術研究有著諸多方面的價值,這不應當有疑義。

  (作者系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首席專家)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