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省市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工作單位 |
撥款額 (萬元) |
在京部屬高校 | 中國投資品相對價格上漲的理論與經驗解釋 | 趙留彥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 1.6 |
在京部屬高校 | 龍門石窟擂鼓台區考古報告 | 李崇峰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 2 |
在京部屬高校 | 西部多民族地區民族關系現狀的調查研究 | 馬戎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 1.4 |
在京部屬高校 | 評價理論在文體學上的應用及評價語料庫的研制 | 彭宣維 |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外文學院)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比附問題研究 | 陳新宇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1.6 |
在京部屬高校 | 生態翻譯學:譯學的生態視角研究 | 胡庚申 | 清華大學外語系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美國對中國的中長期戰略研究 | 王帆 | 外交學院 | 3 |
在京部屬高校 | 生態文明取向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 | 張可雲 | 中國人民大學 | 3 |
在京部屬高校 | 中國保險法的修訂建議 | 邢海寶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勞動合同法背景下雇主用工需求研究 | 唐鑛 |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 2 |
在京部屬高校 | 中國和平發展視角下的儒家國家關系倫理思想研究 | 王易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1.2 |
在京部屬高校 |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研究——社會資源動員機制研究 | 鄭風田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社會撫養費征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段成榮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 1.5 |
在京部屬高校 | 危害社會行為的制裁模式研究 | 謝川豫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系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近代外國在華企業本土化研究 | 王強 |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1.6 |
在京部屬高校 | 德國行政行為理論與制度實踐研究 | 趙宏 | 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 | 1.4 |
中國社科院 | 十六世紀明代財政研究--以<<萬歷會計錄>>的整理為中心 | 萬明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1.8 |
中國社科院 | 蘇聯東部移民史研究(1917-1991) | 王曉菊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 1.8 |
中國社科院 | 21世紀初的非洲發展與國際合作研究 | 張永蓬 |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 1.6 |
中國社科院 | 中國節能管理的市場機制與政策體系研究 | 黃曉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2 |
中央黨校 | 從共產國際七大到中共七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張喜德 | 中共中央黨校科研部 | 2 |
中央黨校 | 知識產權犯罪研究 | 趙永紅 |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 | 1.4 |
軍隊 | 構建我國高等教育評價倫理規范體系的研究 | 陳俊國 | 重慶市高等醫學教育研究所 | 2 |
北京 | 世界經濟衰退形勢下社會責任壁壘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對策 | 張曉堂 |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 2 |
北京 | 中亞與中國新疆政治文化建設比較研究 | 張友國 |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 1.8 |
天津 | 經濟轉型深化中的國家治理模式重構——兼對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研究 | 景維民 |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 3 |
天津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法論與批判實在論經濟學方法論比較研究 | 馬國旺 |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 1.8 |
天津 | 當代族際政治民主化取向與中國特色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 | 常士訚 |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 1.8 |
山西 | 中國農村消費市場“啟而不動”的機制研究:基於脆弱性視角的分析 | 邰秀軍 | 山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1.6 |
吉林 | 八連城——2004∼2007年琿春八連城遺址田野考古報告 | 王培新 |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 2 |
吉林 | 宋代音韻學史研究──《禮部韻略》系若干韻書之原委 | 李子君 | 吉林大學文學院 | 1.5 |
吉林 | 取消農業稅后我國鄉鎮債務與基層政權建設研究 | 王郅強 |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 1.4 |
黑龍江 |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法律制度研究 | 王平達 | 東北農業大學 | 2 |
黑龍江 | 雅可布遜的詩學研究 | 趙曉彬 | 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 | 2 |
黑龍江 | 當代俄國文本分析方法研究 | 孫超 |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 | 1.6 |
黑龍江 | 馴鹿鄂溫克人文化變遷比較研究 | 唐戈 | 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所 | 2 |
黑龍江 | 行政主體與公共制度協調關系研究 | 教軍章 |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1.8 |
黑龍江 | 明代婢女群體研究 | 王雪萍 | 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 1.6 |
上海 |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研究 | 熊繼洲 |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 | 0.68 |
上海 | 經濟學范式與經濟思想史發展邏輯的專題研究 | 馬濤 |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 1.6 |
上海 | 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一個觀念史的考索 | 張旭曙 | 復旦大學中文系 | 1.1 |
上海 | 我國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研究 | 曹艷春 | 華東師范大學 | 1.6 |
上海 | 糧食統購統銷制度與當代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研究(1953-1985) | 田錫全 | 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1.5 |
上海 | 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與儒家公共哲學的建構研究 | 陳喬見 |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 | 2 |
上海 | 基於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的中日兩國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的比較研究 | 車維漢 | 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系 | 2 |
上海 | 城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 邵斌 | 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 1.8 |
上海 | 恐怖主義的歷史演變研究 | 余建華 | 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 | 1.6 |
上海 | 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 | 胡鍵 | 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 | 2 |
上海 | 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 潘光 | 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 | 1.8 |
上海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 | 陳大為 |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 1.4 |
上海 | 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城市化人口流動與體育發展對策研究 | 陳玉忠 | 上海體育學院 | 1.18 |
上海 | 世界大國競技體育崛起及其戰略價值研究——兼談中國競技體育“優先崛起”的戰略價值 | 舒盛芳 | 上海體育學院 | 1.8 |
上海 | 認知語言學方法比較研究 | 束定芳 | 上海外國語大學科研處 | 2 |
上海 | 近代中國票據市場的制度變遷研究 | 萬立明 | 同濟大學法政學院 | 1.6 |
浙江 | 大眾文化視域中的中國兒童文學 | 陳恩黎 | 寧波工程學院 | 1.5 |
浙江 | 中國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研究 | 胡建淼 | 浙江大學法學院 | 1.3 |
浙江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婦女參與政治決策的實証研究 | 郭夏娟 |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1.8 |
浙江 | 基於動態信用農戶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 | 陳志新 |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 1.6 |
安徽 | 理學地域化:新安理學與徽州社會研究 | 周曉光 | 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 | 1.8 |
福建 | 期權博弈視角下的企業專利投資研究 | 唐振鵬 | 福州大學管理學院 | 1.8 |
福建 | 歷史與敘述:敘述主義背景下歷史本體論之思考 | 周建漳 | 廈門大學哲學系 | 1.8 |
江西 | 農村扶貧效果評價體系及對策研究--以江西省為例 | 羅良清 | 江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 2 |
江西 | 信訪的過程機制研究 | 尹利民 | 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2 |
江西 | 城鄉統籌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就業結構優化效應與路徑研究 | 張文 | 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1.6 |
山東 | G-3匯率波動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 范躍進 | 濟南大學 | 2 |
山東 | 國際分工理論與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 高越 | 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 2.4 |
山東 | 基於競爭力視角的我國制造業體系升級問題研究 | 胡昱 |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 1.5 |
河南 | 甲骨文圖文資料庫 | 韓江蘇 | 安陽師范學院 | 1.4 |
河南 | 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研究 | 辛世俊 | 鄭州大學 | 2 |
湖北 | 轉型后期成本分攤的社會公正性與經濟合理性的耦合機制研究 | 徐彬 |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 1.8 |
湖北 | 新形勢下銀行並購問題研究:反壟斷視角 | 王國紅 | 湖北經濟學院 | 1.6 |
湖北 | 計算機取証研究 | 麥永浩 | 湖北警官學院電子取証重點實驗室 | 0.93 |
湖北 | 基於自主創新的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優化的研究 | 韓民春 |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 1.8 |
湖北 | 和諧社會秩序建構中的社會活力問題研究 | 董慧 |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1.6 |
湖北 | 農村教育問題的社會學研究 | 龔繼紅 |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學系 | 1.4 |
湖北 | WEB2.0環境下用戶參與的圖書館信息組織模式研究 | 司莉 | 武漢大學 | 2 |
湖北 | 中國財稅法律制度的修改與完善研究 | 熊偉 | 武漢大學法學院 | 1.6 |
湖北 | 新時期城鎮化戰略與農民工代際分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 | 董延芳 |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2 |
湖北 |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作用與政府支持問題研究 | 王德祥 |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財政系 | 1.8 |
湖北 | 《中國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 | 王鵬程 |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 | 2.4 |
湖南 | 20世紀洞庭湖區血吸虫病等疫災流行史及減災防疫對策研究 | 楊鵬程 | 湖南科技大學歷史系 | 1.9 |
湖南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所有制基礎研究 | 唐未兵 | 湖南商學院 | 1.6 |
湖南 | 古羅馬轉型時期公民社會道德研究 | 楊俊明 |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1.8 |
湖南 | 辛棄疾文化析論 | 趙曉嵐 |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 1.8 |
湖南 | 非洲涉外民商事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 | 朱偉東 | 湘潭大學法學院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 | 1.6 |
廣東 | 打工文學的整體觀察 | 劉定富 | 東莞理工學院 | 1.6 |
廣東 | 我國經常性抽樣調查制度與方法體系改革研究 | 陳光慧 |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統計學系 | 2 |
廣東 | 東南亞華人社區漢語方言比較研究 | 陳曉錦 | 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 1.8 |
廣東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西北地方政權研究(1927-1949) | 劉進 | 五邑大學政治教育與法律系 | 1.4 |
廣東 | 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証分析 | 張洋 |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 | 1.6 |
海南 | 海上恐怖主義犯罪及海盜犯罪的刑事規制對策研究 | 童偉華 | 海南大學法學院 | 1.6 |
海南 | 海南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問題研究 | 林日舉 | 瓊州學院民族研究中心 | 1.6 |
廣西 | 豐富的偏激--論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錢玄同 | 魏繼洲 | 廣西民族大學 | 2 |
廣西 | 嶺南地區苗族瑤族"鄉規民約"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 | 過竹 | 廣西社會科學院 | 1.7 |
廣西 | 中古早期(東漢--東晉)漢譯佛經成語研究 | 高列過 |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 1.6 |
重慶 | 不斷增強互聯網上馬克思主義宣傳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法與途徑研究 | 苟欣文 | 四川美術學院 | 1.6 |
重慶 | 基於虧損異質的上市公司財務價值驅動因素研究 | 杜勇 |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1.6 |
重慶 | 西方古典政治哲學基本范疇研究 | 程志敏 |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 | 2.4 |
重慶 | 構建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研究——以重慶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例 | 余凡 |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 2 |
重慶 | 生態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研究 | 張德昭 |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 2 |
重慶 | 中國農村轉移勞動力及其撫養人口戶籍轉移制度研究——三峽庫區實証研究 | 許玉明 | 重慶社會科學院 | 1.8 |
重慶 | 西南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社會適應性的跨文化研究 | 申仁洪 | 重慶師范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 | 1.8 |
重慶 | 西部開發新階段促進優勢產業發展政策研究 | 曾德高 | 重慶郵電大學 | 2 |
四川 | 中國刑事審判運行機制改革實証研究 | 左衛民 | 四川大學法學院 | 6 |
四川 | 建立健全西部地區水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研究 | 勞承玉 |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 | 1.8 |
四川 | 政府信息資源的圖書館開發利用模式研究 | 彭國莉 | 西華大學圖書館 | 2 |
四川 | 中國政府支出的宏觀效應及其傳導機制研究:動態隨機一般均衡視角 | 王文甫 | 西南財經大學 | 1.6 |
四川 | 漢彝對照標注詞庫的建設 | 孫國英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 | 1.8 |
貴州 | 走向和諧:西部農村社會分化趨勢下的社會整合機制研究 | 甘露 | 安順學院馬列部 | 1.6 |
貴州 | 分層數據統計分析的應用研究——以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為例 | 葛建軍 | 貴州財經學院研究生工作部 | 1.6 |
貴州 | 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楊正萬 | 貴州民族學院 | 2 |
貴州 | 貧困地區發揮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主體作用研究—主體自我認同、微觀制度保障與作用發揮 | 吳杰 |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 1.6 |
貴州 | 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聯結關系的法律規制——以貴州為例 | 袁澤清 | 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 1.8 |
雲南 |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土地流轉研究——以雲南為例 | 黃繼元 | 昆明學院 | 1.6 |
雲南 | 漢唐時期西南地區的豪族大姓與地方社會 | 尹建東 | 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 1.8 |
雲南 |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以傣族、哈尼族和白族為例 | 謝青鬆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 1.6 |
雲南 | 發展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意義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對策研究 | 楊思靈 |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 1.8 |
雲南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契合性內在機理研究 | 蘇詠喜 | 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 2 |
西藏 | 西藏傳統繪畫藝術的造型語言與形式研究 | 格桑次仁 | 西藏大學 | 1.8 |
西藏 | 西藏當代文學思潮研究 | 夏吾才旦 | 西藏大學 | 1.6 |
西藏 | 堅持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科學發展道路研究 | 倪邦貴 |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 | 2 |
陝西 | 中國文學理論的知識形態研究 | 權雅寧 | 寶雞文理學院 | 1.8 |
陝西 | 理論價值哲學與實踐價值哲學 | 王玉梁 |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 1.8 |
陝西 | 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女性敘事研究 | 屈雅君 | 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 1.6 |
陝西 | 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 | 張新科 | 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 1.6 |
陝西 | 美國的中亞軍事戰略及我國應採取的對策 | 蘇曉宇 | 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中亞研究所 | 1.8 |
陝西 | 《庄子》與《庄子注》比較研究 | 康中乾 | 陝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哲學系 | 1.6 |
陝西 | 轉型社會的利益沖突與當代中國工會利益整合和利益表達研究 | 劉勇 | 西安財經學院 | 1.6 |
陝西 | 西部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研究 | 安樹偉 | 西北大學 | 1.6 |
陝西 | 魏晉六朝文補遺考論 | 韓理洲 | 西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 1.5 |
甘肅 | 藏族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思想研究 | 格日吉 | 西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 1.6 |
(責編:秦華)